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也,而闻者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声非加也疾:迅速
B.而闻者彰:清楚
C.舆马者假:借助
D.而江河绝:横渡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水”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2分)
A.沛公霸上
B.吏民,封府库
C.运于渤海之尾
D.范增数项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08 04:17: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B.①履巉岩,披蒙茸 ②至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C.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D.①攀栖鹘之危巢 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归而谋诸妇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B.① 状似松江之鲈 ②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C.①凛乎其不可留也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小题3】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本是文学表现手法,为《诗经》“六艺”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体质,成为一种文体。分“大赋”、“小赋”、“文赋”、“骈赋”、“律赋”,苏轼的《赤壁赋》是文赋的代表。
B.望:月圆的那一天。通常指旧历每月的十五日。晦指农历每月初一,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朔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C.冯夷: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泛指水神。
D.《后赤壁赋》与《前赤壁赋》都是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在黄州贬所所作,表现的是一种不以得失为怀的旷达胸襟。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所学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甲、乙文言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可怪也欤!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大夫之族 族:类B.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道:风气
C.炊不暇熟 暇:空闲D.被南越中数州 被:披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患在好为人师    辍耕垄上
B.今其智反不能及    断其喉,尽其肉,
C.召闹取怒乎 不以物喜,不己悲
D.可怪也欤  真无马邪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乙文第二段写韩愈因反对不事师的坏风气,抗颜为师,而遭到笑骂攻击,以致被逼得不能安其位。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深切的同情。以此说明师道之衰,及自己不敢为师的社会原因。
B.乙文第一段写对韦中立的“欲相师”直接谢绝。
C.乙文第三段不仅赞美了韩愈提倡师道的勇敢精神,斥责了那些群怪聚骂反对从师的人,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不敢为师的苦衷和怕连累后学的心情。
D.乙文第三段中作者一连用了三个反问句,表达了对士大夫之流压抑“从师”正确意见的愤慨与沉痛之情。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

同类题3

   文王问太公曰:“王人者,何上何下,何取,何去,何禁,何止?”

太公曰:“王人者,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故王人者,有六贼七害。”

文王曰:“愿闻其道。”

太公曰:“夫六贼者:一曰,臣有大作宫室池榭,游观倡乐者,伤王之德。二曰,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犯历法禁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三曰,臣有结朋党,蔽贤智,障主明者,伤王之权。四曰,士有抗志高节,以为气势,外交诸侯,不重其主者,伤王之威。五曰,臣有轻爵位,贱有司,羞为上犯难者,伤功臣之劳。六曰,强宗侵夺,凌侮贫弱者,伤庶人之业。

“七害者:一曰,无智略权谋,而以重赏尊爵之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王者慎勿使为将。二曰,有名无实,出入异言,掩善扬恶,进退为巧,王者慎勿与谋。三曰,朴其身躬,恶其衣服,语无为以求名,言无欲以求利,此伪人也,王者慎勿近。四曰,奇其冠带,伟其衣服,博闻辩辞,虚论高议,以为容美,穷居静处,而诽时俗,此奸人也,王者慎勿宠。五曰,谗佞苟得,以求官爵,果敢轻死,以贪禄秩,不图大事,得利而动,以高谈虚论,说于人主,王者慎勿使。六曰,为雕文刻镂,技巧华饰,而伤农事,王者必禁之。七曰,伪方异技,巫蛊左道,不祥之言,幻惑良民,王者必止之。

“故民不尽力,非吾民也;士不诚信,非吾士也;臣不忠谏,非吾臣也;吏不平洁爱人,非吾吏也;相不能富国强兵,调和阴阳,以安万乘之主,正群臣,定名实,明赏罚,乐万民,非吾相也。夫王者之道如龙首,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听。示其形,隐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也,若渊之深不可测也。故可怒而不怒,奸臣乃作;可杀而不杀,大贼乃发。兵势不行,敌国乃强。”

文王曰:“善哉。”

选自《六韬》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犯历/法禁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
B.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犯历法禁/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
C.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犯历法/禁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
D.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犯历法/禁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爵: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的本义是指君主国家对贵族所封的等级。
B.士:西周时期最低一级贵族,“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C.太公:姜姓名尚,太公望是他死后被追加的称号,故后世尊称为姜太公,子牙是他的字。
D.万乘: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帝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首先论述了君主应尊重德才兼备的人,应让贤明的人居上位,不肖的人处下位,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
B.文章阐述了应防止“伤王之德”、“伤王之化”、“伤王之权”、“伤王之威”、“伤功臣之劳”、“伤庶人之业”等“六贼”。
C.文章最后阐明了王者应高瞻远瞩,团结群臣,亲近万民的观点。
D.文章通过文王与太公的问答对话,既体现了文王尊贤勤政、言听计从的特点,又凸显太公善于进谏、“若天之高不可极”的政治智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智略权谋,而以重赏尊爵之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王者慎勿使为将。
(2)示其形,隐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也,若渊之深不可测也。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题(选择题毎小题3分,翻译题9分,共18分)
(一)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二)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三)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yǐng》,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鄙陋没世终结一生 B.何不其泥而扬其波搅浑
C.长沙刚好D.死生以……为同,把……看成一样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与例句一样的一项是(   )
例句:至激义理者不然
A.少卿视仆妻子何如哉B.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C.圣人不凝滞D.葬江鱼之腹中
【小题3】下列各句中“之”字与其他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亦颇识去就分矣B.安能以皓皓
C.及见贾生吊D.幽于粪土中而不辞者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9分)
①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
②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
③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苏氏文集》序(节选)

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

“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公其可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庐陵欧阳修序。

注 ①苏舜钦,字子美,北宋诗人。②北宋庆历五年,进奏院举行祭神活动,苏舜钦等人把祭神活动剩余的废纸变卖,所得金钱用于吃喝应酬。这种卖废纸凑酒钱是当时一种不成文的官场陋习。被范仲淹的政治对手王拱宸上奏,苏子美被免职。当时官场保守派蓄意打击革新派的政治人物,如范仲淹、富弼、杜衍等人。苏子美为杜衍的女婿,又是范仲淹所推举的,所以亦被卷入这场政治风波之中。③指当时流行的骈四俪六,浮艳空泛的西昆体文章。④柔和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古时少而乱时多 治:国家安定
B.见时学者以言语声偶擿裂    务:致力
C.下诏书勉学者以近古 讽:讽刺
D.望之昂然,而之温温 即:接近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遂以其集归 举天下豪杰
B.子美之齿少予 青出于蓝,而青
C.子美,杜氏婿 何其衰
D.而学者稍趋于古    然力足以至
【小题3】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反映推行古文十分困难的一项是(  )
①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 ②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 ③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 ④何其难之若是欤 ⑤时人颇共非笑之 ⑥而子美独不幸死矣
A.①②④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作者整理亡友苏子美遗稿、编录成集后所写的一则书序。先叙述了成书缘由、经过,而后评价诗文的艺术价值和人物的精神品质,再表露自己的情感态度。语言平易,文笔精练,手法多样。
B.作者在第三段从文章与政治盛衰的关系,详尽地回顾了近几百年来古文发展的曲折而又艰难的过程及当时古文运动的情况,通过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突出说明了苏子美在古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C.苏子美生活的时代,形式主义文风充斥文坛,士人们竞相以时文夸耀崇尚,唯有子美兄弟身体力行,矢志不渝地倡导创作古文。作者通过对比,肯定了苏子美为宋代古文的繁荣发展所作出的卓越成就。
D.本文虽是书序,但情感丰富,淋漓满纸,低回深挚,具有强烈的感人效果。既有对友人坚守心志、独立不移、不追逐时俗精神的赞美,又有对他不幸遭遇、坎坷命运的由衷惋惜、不平和愤懑,令人欷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