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
(二)孟子称“人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乎?非独见病,亦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释】①苍黄:同“仓皇”,惊慌失措的样子。②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比“子”更亲切。③本文是作者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则师焉耻:以……为耻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泛指文字的诵读
C.南越中数州被:覆盖
D.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乎病:有毛病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于其身也,耻师焉②日出犬吠
B.①今其智反不能及②至无雪
C.①欲人无惑也难矣②人患在好为人师
D.①愈是得狂名②非独见病,亦病吾子
【小题3】句式特点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不拘于时,学于余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小题4】对上面两段文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段运用了对比手法,揭示了“师道之不传”的原因,批判了“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二)段运用“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两个比喻意在歌颂韩愈如蜀日、越雪一般永放光辉。
C.两段文字中的“群聚而笑之”“群怪聚骂”反映出了韩愈时代以从师为耻的世风,也表达了自己不敢为师的苦衷。
D.柳宗元尽管流露出不敢为人师的态度,但他对韩愈抗颜为师、提倡师道的勇敢精神是持赞扬态度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13 03:05: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岁,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潭。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附,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槨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节选自宋濂《杜环小传》)
【小题1】【小题2】【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B.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C.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D.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小题4】【小题5】【小题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夫人,汉制,列侯之母称太夫人。后来凡官僚、豪绅的母亲不论在世与否,均称太夫人。
B.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
C.兵部,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兵部又称夏官、武部。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兵部主事为各部司官中高级职务。
D.媵女是先秦时期汉族婚姻制度的一种风俗,以媵妾随嫁的多妻制婚姻。本意为随嫁,陪送出嫁。后来也可指随嫁,亦指随嫁的人,或者用来称呼姬妾婢女,也有送、相送的意思。
【小题7】【小题8】【小题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B.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C.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
D.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一再有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
【小题10】【小题11】【小题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2)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月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病吾子。然雪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出一般人
B.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一提
C.因抗颜而为师   抗颜:冒犯别人
D.余以为过言 过言:过分夸大的话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犹且从师而问 ,月出于东山之上
B.授之书习其句读者   侣鱼虾友麋鹿
C.亦病吾子  作《师说》贻之
D.然雪日岂有过哉   心凝形释,万化冥合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先用三个感叹句提示全段内容,接着用三组对比来论证,揭示了不从师而学的荒谬,对不良风气作了有力的批判。
B.甲文在论证上说理和例证相结合,在行文上散句和偶句相错综,在语气上由委婉到肯定再到强烈,使得文章极具感染力。
C.乙文中以韩愈“抗颜而为师”受到嘲笑打击为鉴,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委婉地表达了对“好为人师”者的批评。
D.柳宗元对师道的论述,采用寓理于事的手法,论说中穿插一些趣闻轶事,辛辣幽默,看似谐谑实则隐含着无限的愤懑。
【小题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yǔ)元瑜、汝南应瑒(chàng)德琏(jiǎn)、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咸自以骋骥騄(lù)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⑵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zhi)、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chóu)也。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àn)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lěi)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⑶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⑷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节选自曹丕《典论·论文》
【小题1】下列实词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武仲以属文为兰台令史 能:擅长B.于辞无所 假:借用(别人的文辞)
C.然不能持论,理不辞 胜:尽,表达D.至于引不齐,巧拙有素 引:运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丕认为,自古以来,文人之间说相互轻视。比如傅毅就瞧不起班固。
B.孔融、陈琳等 “七子”,学问全面,文辞各有特点,但要互相钦服,也是困难了
C.文章是以“气”为主导,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必定花大力气才能获得的。
D.所以说,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就是惧怕时间流逝罢了。
【小题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⑴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
⑵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小题4】曹丕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同类题5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华佗论   
刘禹锡
称华旧以恃能厌事,为曹公所怒。荀文若请曰:“佗术实工,人命系焉,宜议能以宥。”曹公曰:“忧天下无此鼠辈邪!”遂考竟佗。至仓舒④病且死,见医不能生,始有悔之之叹。嗟乎!以操之明略见几,然犹轻杀材能:如是。文若之智力地望,以的然之理攻之,然犹不能返其恚。执楠者之恚,真可畏诸,亦可慎诸。
原夫史氐之书于册也,是使后之人宽能者之刑,纳贤者之谕,而惩暴者之轻杀。故自恃能至有悔,悉书焉。后之惑者,复用是为口实。悲哉!夫贤能不能无过,苟置于理矣,或必有宽之之请。彼壬人皆曰:“忧天下无材邪!”曾不知悔之日,方痛材之不可多也。或必有惜之之叹。彼辜人皆曰:“譬彼死矣,将若何?”曾不知悔之日,方痛生之不可再也。可不谓大哀乎?
夫以佗聋不宜杀,昭昭然不可言也。独病夫史书之义,是将推此而广耳。吾观自曹魏以来,执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杀材能众矣。又乌用书佗之事为?呜呼!前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而暴者复借呻以快意。孙权则曰:“曹孟德杀孔文举矣,孤于虞翻何如?”而孔融亦以应泰山杀孝廉自幸。仲谋近霸者,文举有高名,犹以可惩为故事,矧他人哉?
注:①荀文若:敢于向曹操直谏的谋臣荀彧。 ②仓舒:曹操爱子曹冲的字。 ③壬人:指奸佞小人。④虞翻:吴国叫官员,历事孙策、孙权,屡犯颜谏诤,惹得孙权要杀他。 ⑤孔融:字文举。其任北海太守时曾重用一人,后又要杀他,有人问他为什么,他以应泰山(应劭)自比。⑥矧:shěn,况且。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宜议能以宥宥:辅助、帮助。
B.然犹不能返其恚返:使……平息。
C.原夫史氏#书于册也原:探究、推究。
D.独病夫史书之义病:担心,忧虑。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为曹公所怒//犹以可惩为故事
B.然犹轻杀材能如是//昭昭然不可言也
C.是使后之小宽能者之刑//执死生之柄者
D.而惩暴者之轻杀//而暴者复借口以快意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以操之明略见几
凭着曹操的深明韬略能够洞察事物细微变化
B.后之惑者,复用是为L1实
后来一些记忆不牢靠的人,更是以讹传讹
C.方痛生之不可再也
才会痛惜被处死的人才不能够重新获得生命
D.又乌用书佗之事为
又何须记隶华佗的事呢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肆借所叙述的曹操杀华佗一事,指出了“执柄者”轻杀材能的错误,也为下文阐发观点提供铺垫。
B.文章第二肄强调史书记载华佗被杀是为了警示后人善待人才,可是后世的奸佞小人却常以此误导糊涂的当权者。
C.文章第三辟作者以孙权和孔融为例,在对比中突出了曹操轻杀材能的残暴,表达了自己对“执柄者”的极大愤慨。
D.文章中“茸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一句表明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期待统治者能以古为镜,有所做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