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3分)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21 11:11: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6分)
喜雨亭记
〔宋〕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biàn高兴)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讼:诉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邪?”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濡;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繄(yi句首语气词,相当于“惟”“唯”)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成适:刚刚
B.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客属:通“嘱”,指劝人饮酒
C.岁且荐饥,讼繁兴狱:监狱
D.既以名亭,又而歌之从:接着
【小题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古者有喜则名物又悲夫古书之不存
B.越三月乙卯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
C.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大风浪不能鸣也
D.又可忘邪孰能讥之乎
13.将文言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5分)
(2)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5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归求救国之策②北驱予并往,不在使者之目
B.①资政殿学士行②贾余庆等祈请使诣北
C.①不幸吕师孟构恶前②以至永嘉
D.①予自度不得脱,直前诟虏帅失信②夜以兵围所寓舍
【小题2】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B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
C 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 D 请罪于母,母不许
【小题3】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段议论是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展开的,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王朝暗淡前景的担忧以及自己“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决心。
B 作者的报国之志在文中被表达成“忠君”之义,认为只要能“重见日月”就死而无憾了,这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作者真实的思想境界。
C 文中引用《出师表》中的句子,意在表明自己有当年诸葛亮兴复汉室那样为国竭忠尽力的崇高志向。
D 本段正面阐述了作者的报国之志,说明了自己九死一生、侥幸活下来的意义之所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氏山房藏书记

苏轼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聃于上国,然后得闻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①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②,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有删改)

(注)①蓰:五倍;②膏味:韵味。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书不观 束:抛弃
B.韩宣子鲁 适:去、到
C.多且易如此 致:获得
D.尽公择之藏 发:打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悦于人耳目而适于用 仰观宇宙
B.幸得之,皆手自书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尽读所未见之书  为惑也,终不解矣。
D.游谈无根,此又何? 吾其还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议论为主,记叙为辅,夹叙夹议,再间以抒情,理、事、情三方面相得益彰;且句式整散结合,长短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B.文章注重例证,首段以他物为例,引出对书的议论;二、三两段,举古今贤者、老儒读书的艰难、不易,说明今人不读书的原因。
C.本文以金石、草木等物的缺点衬托书籍有用且不弊不竭的优点,用古时书籍匮乏而苦读若渴的风习对比后世书籍繁多而士子读书怠惰的现状,发人深思。
D.作者通过对其友李公择藏书留给后人的事件的记叙,再用自己“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仍热爱读书现身说法,劝诫后人当珍惜读书的机会。
【小题4】用“/”给下文断句。
其(游侠)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史记.游侠列传》)

【小题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
(2)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同类题5

(一)

张久中墓志铭

曾巩

君姓张氏,名持,字久中,初名伯虎。庆历三年来自曲江,入太学。当是时,天子方诏学官岁献士二人,学者以数百千人,独献君,会学散,不报。于是时,予盖未尝识君也。后二年,过予之所居临川,始识之。

君为人深沉有大度,喜气节,重交游,一时所与之游者甚众。而君所尤称者,广汉张贲;以为年少可进以学者,莆阳陈惇。盖君之学多贲发之,而于惇以师友自处也。凡君之与人交,喜穷尽其得失,其义足以正之,而其直未尝苟止也。至其与众人接,尤温以庄,不妄与之言。与之言,必随其材智所到,不病以其所不为。故君之友皆惮其严,而喜其相与之尽。众人之得君游者,亦皆喜爱而未尝有失其意者。其语曰:“士生于今,势不足以持世,而游于其间,当如此也。”于临川,出其文章,因与予言古今治乱是非之理,至于为心持身得失之际,于其义,余不能损益也。后二年死于兴国军,某月某日也。

明年,其弟来江南,以力之不能,将独负君之骨以归。是时陈惇方以进士得出身,约君之弟曰:“吾忍不全归吾友邪,明年吾得补为吏,力能以君之丧归。”其弟乃止。

君年若干。祖某,考某。君幼孤,养于兄嫂,尝曰:“嫂之于吾犹母也,妇能以姑之礼事吾嫂者,可以为吾妇矣。”然卒亦无也。君固难交,然不易其好。而陈惇者,与君交尤深也。予尝视惇与君之相从,忧穷龃龉,无不共之,其中心岂有利然也。世之交友道废久矣,其有之,或非此也。然则君之事,其有取于世教非邪?惇以某年某月某日归君之丧葬地,而属予铭。其辞曰:

呜呼久中,不如其志。孔孟以然,何独于子?生而不大,天固为之。其长在人,于此观之。

(选自《元丰类稿》)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学散,不报 报:批复
B.余不能损益也 损:损害
C.约君之弟曰 约:阻止
D.而属予铭 属:嘱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时所与游者甚众   然则诸侯地有限
B.不病以所不为    皆出于此乎
C.君幼孤,养兄嫂    虎兕出
D.生不大,天固为之    使天下之人 ,不敢言敢怒
【小题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其与众人接,尤温以庄,不妄与之言。
(2)妇能以姑之礼事吾嫂者,可以为吾妇矣。
【小题4】文中哪些内容从侧面表现了张久中交友有道?请用自己的话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