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训蒙大意示教读
明•王守仁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小题1】对下列文中选句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乌:怎么
B.沾卉木被:覆盖,吹拂
C.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沉潜:反复思索
D.是盖先王立教之意也微:微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②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B.①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威仪而已②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
C.①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②臣死不必,卮酒安足辞
D.①毋辄时俗之言②人之力而敝之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对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十分推崇,并依其意提出自己的儿童启蒙教育理念。
B.作者认为顺应儿童天性,以歌诗、习礼等熏陶渐染,才能真正实现先王立教之深意。
C.作者对当时功利化的教育方式深恶痛绝,指出其导致儿童厌学甚至犯罪等现象出现。
D.作者的教育理念,当时人难以认同,但今天看来,他的启蒙之道具有超时代的价值。
【小题4】给文中画波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
A.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
B.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
C.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
D.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
【小题5】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10分)
(1)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3分)
(2)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3分)
(3)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28 02:31: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大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
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节选自《明史》)
【注】①春官:指六部的礼部。②刺刺:多言的样子。③击断,争执。④制举义,特指经学研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去,以手阖门 比:等到
B.殆有神护者   殆:大概
C.九岁能属文   属:撰写
D.引为南京太仆丞 引:提拔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可以在上面记事以备忘。
B.弱冠,指古代男子18岁举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C.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通过殿试及第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D.内阁,明朝时设立的类似于皇帝秘书的机构。内阁首席大学士被称为首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家道中落,但发奋苦读。尽管“诸父异囊”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日趋没落,但归有光仍然谨记亲人的爱抚和期望,闭门苦读。
B.归有光少年早慧,但科场不顺。他九岁能写文章,弱冠时就通晓了《五经》《三史》等书,但考取举人后,春官八次都没有中第。
C.归有光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他任长兴知县时,上级的命令不执行,一意按自己的见解处事,后来被调作顺德通判,专管马政。
D.归有光深通经术,成为大家。他爱好古文,得太史公神理,成就斐然,文坛盟主王世贞推崇他,称赞他:“千载有公,继韩、欧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2)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②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曾庭闻自万里归,己酉正月,会酒于三巘,尽欢。壑风十尺,倒上吹墙屋,雨雪杂下。庭闻尽出其所为古文,使予论定。庭闻之文句,格法昌黎,而苍莽勃萃,矫悍尤多秦气。
予与庭闻为童子时同学,庭闻天资甚鲁,终日读不尽十行。长,省尊大夫于京师,数过吴门,与吴中名士游,其文斐然一变,而庭闻之名盛于东南。近二十年则出入西北塞外,尝独身骑马行万余里,最好秦中风土,至以宁夏为家,而庭闻名在西北,其文又一变。
庭闻间归,相见予于山中,毛衣革踏,杂佩帨带刀砺,面目色黄黝,须眉苍凉,俨然边塞外人。回视向者与予咿唔笔研间,及细服缓带为三吴名士时,若隔世人物。呜呼,庭闻之文多秦气,何足异也。
文章视人好尚,与风土所渐被。古之能文者,多游历山川名都大邑,以补风土之不足,而变化其天质。司马迁,龙门人,纵游江南沅湘彭蠡之汇,故其文奇姿荡轶,得南界江海烟云之气为多也。
余读史,尝怪赫连氏,初无功德,而兴之暴,西夏强且久,与宋室为终始,此必有所以自强固者,不独恃甲兵之力。间披舆图按其处距长城外河西数十里自分力劣弱终身不能至详考其兴亡盛衰之迹而庭闻乃竟以是为家边徼风土人情叛服治乱必有深知其故者,他日著之文章,当不止如史传所记载也。
(取材于清代魏禧《曾庭闻文集序》)
(注)①曾庭闻(1621—1677):名畹,字庭闻,江西宁都人。崇祯间乡试不遂,远游边徼,寄籍西安。尝省父应遴于北京,诸名公争延之,诗文脱稿辄诵持去,名盛于东南。②赫连氏:在西北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
【小题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间 披 舆 图 按 其 处 距 长 城 外 河 西 数 十 里 自 分 力 劣 弱 终 身 不 能 至 详 考 其 兴 亡盛 衰 之 迹 而 庭 闻 乃 竟 以 是 为 家 边 徼 风 土 人 情 叛 服 治 乱 必 有 深 知 其 故 者

同类题3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龙渊义塾记

明宋 濂

龙渊即龙泉,避诏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一亩有奇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菜之礼。后敝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甓其修途,以达于东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都然云。

岁聘经行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盈亏,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徭,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使者来,请濂记之。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围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已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

(选自《文宪集》)

【小题1】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卜地官山之阴 卜地:选择地点
B.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   受业:传授学业
C.无有所与     俾:使
D.毋朋党而互相低昂 植:培植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章君办学之义举的一组是(   )
①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 
②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
③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 
④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
⑤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 
⑥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章君秉承先辈遗志,设法筹资,在陈京兄弟的帮助下创办了龙渊义塾。
B.章君订立了义塾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并有专人负责财务,一年结算两次。
C.章君担心来义塾读书的人不能坚持到底,因此派使者请宋濂作这篇记。
D.章君的办学举动得到了官府的支持,本文作者也希望义塾能一直办下去。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
(2)石华、象溪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
(3)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①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 周 任 有 言 曰 陈 力 就 列 不 能 者 止 危 而 不 持 而 不 扶 则 将 焉 用 彼 相 矣 且 尔 言 过 矣 虎 兕 出 于 柙 龟 玉 毁 于 椟 中 是 谁 之 过 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②。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论语·季氏第十六》)
【注】①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
②费: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今山东费县。
【小题1】用“/”给文中划线的语段断句
【小题2】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谒见
B.无乃尔是过与 过错
C.是社稷之臣也 国家
D.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跌倒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于其身也,则耻焉
B.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吾一日长乎尔
C.既来之,则安之 彼竭我盈,故克之
D.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 门虽设而常关
【小题4】对最后一段划线的句子“既来之,则安之”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
A.既然使远方的人来归附,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B.既然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C.既然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D.既然使远方的人来归附,就应该安下心来。
【小题5】“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是孔子的政治主张,请你谈谈对孔子这一政治主张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