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题2分,共10分)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小题1】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生生所资(维持生活)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
C.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D.非矫厉所得(造作勉强)
【小题2】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侯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小题3】下面句式不同于其它三句的是(    )。
A.既自以心为形役 B.遂见用于小邑
C.鸟倦飞而知还D.吾属今为之虏矣
【小题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
A.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眷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位卑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犹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
【小题5】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因,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B.陶渊明辞官而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C.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D.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县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2-04 03:30: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俊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伺候于佘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趦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雏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B.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C.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D.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 庙朝:宗庙和朝廷,特指君主听政的地方。
B. 粉白绿者,列屋而闲居 黛:古代女子画眉用的青黑色的颜料。
C. 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黜陟:封建时代官员降职
D. 吾车兮秣吾马 膏:油脂,这里用作动词,指用油润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愿认为自己命里注定无法成为“坐于庙朝,进退百官”的达官贵人,只能退而归隐,做一名山林隐士,但这也不失为大丈夫所为。
B. 这篇赠序不是像常见的赠序那样对受赠名进行赞颂、勖勉,而是引述李愿自己发过的议论来赞颂李愿,写法可谓别出心裁。
C. 文中极力赞美隐居的清高,称道隐居的乐趣,甚至表示自己也要去做隐上,据此我们可以推测,作者在当时也不甚得志。
D. 本文把当时官场的得意者和拼命钻营者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并对二者给予无情的批判,从而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败。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
(2)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3)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苏武传》)
(4)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
(5)公诚能驰一个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与曹操论盛孝章书》)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人也远矣   出:超过
B.于其身也,则师焉   耻:羞耻
C.圣益圣,愚益   愚:愚蠢的人
D.士大夫之   族:一类
【小题2】就文言特殊句式看,下面与“句读之不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B.甚矣,汝之不慧
C.苛政猛于虎D.古之人不余欺也
【小题3】下面对这段文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段的层次结构是:总分总式
B.本段论述的观点是:批判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C.本段论述的角度是:从正面论证
D.本段使用的论证方法有:对比论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至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4)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
注释:(1)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2)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3)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4)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小题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藏谷十之六 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B.天且以齐私楚也    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小题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不可不慎也!夫子不可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之何其可也?”

 (《论语·子张》)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仲尼岂贤子乎   于:介词,比。
B.夫子不可及也   之:结构助词,的。
C.夫子莞尔笑 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D.如之其可及也   如:与“何”连用,解释为“怎么”。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子一以为知    ②不可不慎也 
③夫子之不可也    ④如之何其可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小题3】下列对上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说:高贵的人一句话可以表现出他的智慧,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他的不智慧。
B.子禽认为,言语是不可以不慎重的!人们不可能赶得上夫子,就像他们不可能踩着梯子爬到天上去一样。
C.孔子到鲁国小城邑武城去,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笑着说:“杀鸡怎么用得着宰牛刀!”
D.在那里做地方长官的言偃对孔子说:“地位高的人学习了道就会爱别人,地位低的人学了道就容易使唤。”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2)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德传

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苏轼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曩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三死者,吾不复矣     恤:忧虑、担忧
B. 张安道知秦州  适:恰好
C. 虎视久之 熟:熟悉
D. 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希望、企图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 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 苏辙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 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1)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4】苏轼所述二小儿不畏虎的故事与孟德为苏辙所推崇的经历和表现给我们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