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15分)
名实篇
颜之推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着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①,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其吹嘘,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②,遂设燕③言,面相讨试。日欢谐,辞人满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韵,众客各自沉吟,遂无觉者。韩退叹曰:“果如所量。”
邺下有一少年,出为襄国令,颇自勉笃,公事经怀,每加抚恤,以求声誉。凡遣兵役,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云:“上命相烦,情所不忍,道路饥渴,以此见思。”民庶称之,不容于口。迁为泗州别驾,此费日广,不可常周。一有伪情,触涂④难继,功绩遂损败矣。
或问曰:“夫神灭形消,遗声余价,亦犹蝉壳蛇皮,兽迒⑤鸟迹耳,何预于死者,而圣人以为名教乎?”对曰:“劝也,劝其立名,则获其实。且劝一伯夷,而千万人立清风矣;劝一季札,而千万人立仁风矣;劝一柳下惠,而千万人立贞风矣。故圣人欲其鱼鳞凤翼,不绝于世,岂不哉?四海悠悠,皆慕名者,盖因其情而致其善耳。”
【注】 ①童竖:童仆。②机杼: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③ 燕:通“宴”, 宴席。④ 触涂:处处。⑤迒háng,(鸟兽的)脚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但察之未耳熟:熟练
B.日欢谐竞:整.从头到尾
C.迁为泗州别驾及:等到
D.岂不哉弘:伟大
【小题2】下列句子,全都是“求虚名”做法的一组是(   )(3分)
① 伯石让卿,王莽辞政 ② 以孝着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
③ 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  ④ 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
⑤ 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  ⑥ 四海悠悠.皆慕名者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世上有不少人是名不符实的,往往清名播扬但金钱暗入,信誉昭著但许诺有亏。
B.东莱王韩晋明怀疑某一士族徒有虚名,于是设宴叙谈,以作诗试探,结果验证了他的思法。
C.人一旦有了虚假的行为,后面没办法处处相继周全时,那么原先的功绩也就会随之而毁。
D.圣人用前人之名教育后人的原因是一方面可以劝勉世人立名,一方面可以从中获得实惠。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l)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3分)
(2)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3-01 10:25: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六国论
李 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耶?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小题1】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而后秦患可纾:解除
B.秦无异也视:看待
C.其心特苟以一时之富贵弋:取
D.焉独存,虽可也王:称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当苏秦始出也所以状衰世人
B.后秦患可纾又得天助焉
C.岂非其暴耶其心特苟弋一时之富贵
D.彼所以为秦谋者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桢的《六国论》也是探讨六国败亡原因的专论,在承认二苏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C.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D.本文首先排除对六国败亡的不正确解释,然后再阐明自己的看法,直到文章结尾,才点明论点。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2)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小题1】对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长沮、桀溺而耕 耦:两人并耕。
B.夫执者为谁    舆:车。
C.夫子怃然曰 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
D.吾非人之徒与  斯:那么。
【小题2】对下列句中“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谁以易之(与)
B.子路行以告(把)
C.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给)
D.以杖荷蓧(用)
【小题3】下列对文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沮在确认“执舆者”是孔丘之后,没有直接回答子路的问话,而是说“是知津矣”,这种“答非所问”的话,其实是一种嘲讽,是对孔子选择的人生道路表示不满。
B.经过一轮的问答之后桀溺同样没有回答子路的问话,却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意思是,天下混乱,你跟谁去改变它呢?你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哪如跟随我们这样的“避世之士”呢,出世而隐居呢!
C.所谓“避人之士”,就是躲避世人的人,是说孔子不愿接触一般世俗之人,自视清高。
D.孔子在听了子路报告的长沮、桀溺的话以后,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意思是,天下如果有德政,我就不会投身到变革天下的活动中去了。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比长沮、桀溺等人境界更高。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2)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 , 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小题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孟氏之芳邻   接:结交
B.北海虽 , 扶摇可接    赊:遥远
C.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桑榆:家乡
D.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弱冠:二十岁
【小题2】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王勃人生态度的一项是(   )
A.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B.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C.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D.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小题3】对文中运用的典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然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嫉俗而放任自流。
【小题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勃借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等人的典故说明机遇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告诉人们良好的心态对人生的重要性。
B.选文第二段从“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到段尾,充分反映出王勃不忧不惧、昂扬奋发的人生观。
C.选文第三段开头部分反映了王勃坚守孝道、绝意功名的坚贞情怀。
D.选文最后一段反映了王勃参与滕王阁之会的荣幸之情,也表现出对在场宾客才华的推许。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②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③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