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墨妙亭记
苏轼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久,今乃于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既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选自私刻《古文观止》)
【注】①[孙莘老]名觉,曾任吴兴(湖州)太守,熙宁五年二月建造墨妙亭,以藏古代碑刻法帖。②[劝分]劝导人们有无相济。③[旁午]交错。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五谷成熟
B.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抚循:抚恤
C.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故事:先例
D.其传世垂后,乃为久差:差不多
【小题2】以下各组语句中,全都是“或以谓”孙莘老“不知命”的表现的一组是(3分)
①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②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
③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
④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
⑤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
⑥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紧扣题目,概要叙述孙莘老从广德转任吴兴太守,并用简洁的文辞交代其建造墨妙亭的时间、地点和用意。
B.文章第二段首先交代了湖州的风俗人情,然后叙述孙莘老在大荒之年勤于政务、赈济灾民的事迹,以及他在政事之余用心搜罗古文碑刻的雅兴。
C.文章第三段是议论,作者认为金石易坏,而文字可以流传更久,不应将可以久存的文字寄托于速坏的金石之上,作者借此批判孙莘老建墨妙亭保存历代古文碑的糊涂。
D.作者认为,虽然“物必归于尽”,但人们不能在天命面前无所作为,而应当极尽人事“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这才叫知命。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
(2)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
(3)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部分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4-07 03:36: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1)魏莹与田侯年约,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
(2)犀首公孙衍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然后扶其背,折其脊。”
(3)季子闻而耻之,曰:“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乱人也,不可听也。”
(4)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伐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赤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君曰:“□□若何?”曰:“君求其道而已矣。”
(5)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6)客出,惠子见。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惠子曰:“夫吹篼也,犹有嘀也;吹剑首者,映而已矣。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选自《庄子·杂篇·则阳》)
注①内热发于背:因恚愤而背生痈疽。②胥靡:服役的人。③管,一种乐器。剑首:指剑鼻环的小孔。嘀,洪亮而悠长的声音。吷,细微的声音。
【小题1】可填入第(4)段方框处的固定格式是
A.然则B.所以C.不然D.是以
【小题2】把第(5)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小题3】第(3)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B.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C.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D.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小题4】简析文中戴晋人的游说艺术。
【小题5】请对文中体现的庄子思想进行评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朝菌不知晦朔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发:毛,文中指草木。
C.绝云气,负青天绝:阻挡。
D.彼且乎待哉恶:何。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②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A.①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②访风景崇阿
B.①此亦飞至也②此小大辩也
C.①抟扶摇羊角上者九万里②泉涓涓始流
D.①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朝菌,朝生暮死之菌;蟪蛄,即寒蝉。冥灵、大椿,都是长寿之木。
B.生命极短促的朝菌、蟪蛄,它们一个活不到一天,一个活不到一年,与冥灵、大椿相比,何足道哉。
C.彭祖不过活了八百岁,他与冥灵、大椿比起来,不就如朝菌、蟪蛄同冥灵、大椿相比吗?他的寿命是很短的,而世间众人每每与他相比,不也太可悲了吗?
D.这两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给人一种既夸张又鲜明的印象,目的是论证“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一论点。
【小题4】(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②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选自 韩愈《进学解》)

【小题1】下列句中对加点字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拥覆   衾:被子
B.同舍生皆绮绣   被:通“披”,穿
C.弟子先生   事:侍奉
D.细大不   捐:捐款
【小题2】下列对乙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B.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C.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D.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小题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介绍了作者求学时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 突出作者刻苦勤奋的精神。
B.甲文运用“被”“戴”“腰”“佩” 这几个动词,着力写出了富家子弟服饰的华美。
C.乙文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有鲜明的对比,突出先生为学非常勤勉,夜以继日。
D.甲乙两文都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勤”,乙文“焚膏油以继晷”是“勤”的具体表现。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半野园图记

清•刘大魁

①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相国既没,距今十有余年,园已废为他室。而其中花木之荟萃,足以误日;栏槛之回曲,足以却暑雨而生清风;楼 阁之高迥,足以挹西山之爽气,如相国在时也。

②庚戌之春,余友杭君大宗来京师,寓居其中。余数过从杭君,围以识半野园之概。而是时,杭君之乡人有陈君者,亦寓居于此。已而陈君将之官粤西,顾不能意情此园,令工画者为图,而介杭君请余文以为之记。

③夫天下之山水,攒蹙紧积于东南,而京师车马尘嚣,客游者往往萦纤郁闷,不能无故土之感。陈君家杭州,西子湖之胜甲于天下。舍之而来京师,宜其有不屑于是园者;而低徊留连之至不忍以去,则陈君于为官,其必有异于俗吏之为之己。虽然,士当贫贱,居陋巷,瓮牖绳枢自足也;间至富贵之家,见楼阁栏槛花木之美,心悦而慕之。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脧(jǔan剥削)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然则,陈君其慕为相国之业而无慕乎其为国,可也!

【小题1】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其中花木之荟萃,足以误日  误:消磨。
B.余数过从杭君   过:经过。
C.令工画者为图   工:擅长。
D.西子湖之胜甲于天下   甲:第一。
【小题2】“虽然,士当贫贱,居陋巷,瓮牖绳枢自足也。”中的“居陋巷”使人联想到孔子的学生______,该学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瓮牖绳枢”在贾谊的《______》中也曾涉及,是说明居屋之破败。
【小题3】下列对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陈君和杭君两个人都很喜欢“半野园”。为了留个纪念,陈君请人为他画画,而杭君则请作者为他写文章记录留念。
B.“半野园”乃是前相国陈说岩的故居,他去世后,园子虽已改为他用,但风景依旧。
C.作者写本文之意图是讽喻陈君的为人,虽是读书人,却不甘心居陋巷,见到美丽的花园,就羡慕并且想得到。
D.本文特点是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作者借助读书人杭君对华美的花园歆羡不已的态度,委婉批评了读书为享乐的人生态度。
【小题4】作者认为“为官者”应该如何去做呢?(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5】文中说“陈君其慕为相国之业而无慕乎其为国,可也!”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百丈山记
朱 熹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度,而作神祠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年月日记。
(注)①卑庳:低矮。②林薄:密林。③瀵(fèn)涌:喷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右俯绝壑,左垂崖    控:控制。
B.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亭午:正午。
C.下临峭岸,深昧险   绝:极,非常。
D.至是则亦矣 穷:穷尽,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叠石为磴,十余级得度/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B.度石梁,循两崖,曲折上/客喜笑,洗盏更酌
C.乡人凿石容磴度/挟飞仙遨游
D.而作神祠其东/苏子与客泛舟游赤壁之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始就从“登百丈山三里许”切入,直接进入描述的中心“山之胜盖自此始”,而此前上山的所见所闻则一概略过。
B.从文章中间两段中的“循磴而东”“出山门而东”“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等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游览线路总体上是向东的。
C.文章第二段以“水”为写作中心,略写了石梁、小屋等景物,详写小涧的美、西阁之胜景以及作者由此而萌生的审美情趣。
D.文章第三段写到百丈山的瀑布,作者先以“下临峭岸,深昧险绝”的险奇作映衬,然后直接写在日光的照耀下瀑布的光彩夺目,以此表现瀑布的幽静美。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2)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小题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公 子 重 耳 对 客 曰 君 惠 吊 亡 臣 重 耳 身 丧 父 死 不 得 与 于 哭 泣 之 哀 以 为 君 忧 父死 之 谓 何 或 敢 有 他 志 以 辱 君 义
(选自《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