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报燕王书
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窃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而以身得察于燕。先正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使臣为亚卿。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遗教而骤胜之遗事也,娴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结于赵矣。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古文观止·报燕王书》)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报:回复
B.今王使使者数之罪数:数落,列举
C.不以官随其爱爱:喜欢
D.故受命而弗辞辞:拒绝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察能而授官者渔父见而问之曰
B.今王使使者数之罪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C.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其若是,孰能御之
D.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小题3】下列句子全部用来说明乐毅“敢以书对”原因的一组是
①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 ②顾反命,起兵随而击齐
③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 ④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
⑤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 ⑥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
A.①④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毅怕惠王身边的人不了解先王之所以容留臣下的道理,就写了这封信,书信词真情切,富有感染力。
B.乐毅认为圣明国君是“功立而不废”,而“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含蓄表达对贤圣之君及“蚤知之士”的景仰,实则含蓄批评燕惠王。
C.乐毅得燕昭王之恩遇,但却不为燕惠王所赏识。惠王取代其兵权,还有加害责难之意,故乐毅愤而奔赵,欲说赵伐燕。
D.本文铺张排比,气势不凡,同时也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阐释了君臣正道、用人原则、功名俸禄等原则问题,可谓遣辞精当婉曲,柔中带刚。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娴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5分)
(2)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6-02 04:15: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臣密言:臣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选自《陈情表》有删节)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洗马征至洛。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
(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节)
[注]①醮:改嫁。醮,结婚时以酒祭神的仪式。②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用来指有才华的人。③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出自《左传·闵公元年》,大意是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得不到安宁。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舅母志夺:改变
B.终兄弟鲜:少,这里指没有
C.前太守臣逵臣孝廉察:观察
D.周门人之游夏方:比拟,比方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险衅,夙遭闵凶复洗马征至洛
B.臣进退,实为狼狈弗劾也
C.臣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刘氏有疾,涕泣侧息
D.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原文中未加标点部分内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B.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C.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D.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情表》开篇作者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
B.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为祖母端饭菜、端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C.李密在祖母刘氏过世后,应征太子洗马,实现他在《陈情表》中所说的先尽孝后尽忠的诺言。
D.李密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很有才能,却始终没有得到皇上的赏识,因而未能回到京城任职。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3)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争臣论(韩愈)

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晋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

愈应之曰:“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旷官之刺兴,志不可则,而尤不终无也。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也’;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盖孔子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会计当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若阳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

(注)争臣,也叫谏官,唐代谏官有左右拾遗、左右补阙、左右谏议大夫。阳城与作者同朝为官。
【小题1】选文中作者主要针对问者“_________” 的评价作了旗帜鲜明的回答。
【小题2】在作者看来,阳城在位五年的表现可用________二字来概括。
【小题3】作者援引孔子行为和言论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4】下面的说法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A.如果为钱而做官又怕进谏得罪人,那就应该去守关或打更。
B.身为言官无一言及政,可见阳城不顾百姓疾苦、朝政得失。
C.有人认为阳城是“有道之士”,而韩愈力辩,深不以为然。
D.该说话却不说和不尽心进谏却不离开,没有一种可以容忍。
【小题5】在《师说》和本选段中,韩愈都表现出了敢于力排众议的一面。试联系两文分别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①滃然:水盛大的样子。  ②周师破李璟兵:后周出兵由赵匡胤指挥,进攻南唐,在滁州的清流关大败之。南唐主李璟割地求和。  ③铲削消磨:削平削灭。  ④涵煦:滋润化育。  ⑤刻露:清晰地显露出来。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顾:回头
B.升高以望清流之关   升:登上
C.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按:察看
D.遂书以名其亭焉     书: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B.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C.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D.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融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于一体,以“乐”开篇,以“乐”终结,“乐”贯串始终,景怡人,情动人,理启人。
B.文中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之意。
C.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援引史实,通过写景、议论、记叙,达到突出颂扬赵宋王朝统一天下的功德的写作目的。
D.作者欧阳修时为滁州刺史,是朝廷命官,他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将滁州治理得井然有序,与百姓相处和谐,关系融洽,于是他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3)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秋水(节选)

庄子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水乎?”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于时也  (2)此其江河之流
(3)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 (4)人九州,谷食之所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井蛙不可语于海者 ②余与四人拥火
B.①万川归,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②哀吾生须臾
C.①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②浩浩乎如凭虚御风,不知其所止
D.①不似尔向之自多水乎 ②是余有叹焉
【小题3】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为莫己若
A.申之以孝悌之义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小题4】将下列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2)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小题5】从这篇短文中,你认识到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