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小题1】下列加横线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盛衰之理:道理
B.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因
C.天下豪杰举:用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绳子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尔无忘乃父之志吾还也
B.世言晋王将终也抑本其成败
C.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而告成功
D.以三矢赐庄宗告之曰皆背晋以归梁
【小题3】下列对加横线词语和句子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梁君臣之首(名词做动词)仓皇出(名词作状语)
B.岂非人事哉(古今同义)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今异义)
C.身死国灭(被动句)此三者,吾遗恨也(判断句)
D.忧劳可以国 (使动用法,使……兴)一夫呼(名词作状语)
【小题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1)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31 03:45: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环旋着往上飞
B.而后乃今风 培:凭
C.榆枋而止  抢:触、碰
D.而于地而已矣 控:控制
【小题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均表示事物“有所待”的一项是
①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③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④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⑤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⑥适百里者,宿舂粮
A.①②④⑥B.①④⑤⑥C.②③⑤⑥D.②③④⑤
【小题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鹏鸟要在海动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然后乘六月的巨风才能南飞。
B.文章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与之作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C.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而芥草靠杯水就能负载,这是作者用来说明“小大之辩”的。
D.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了逍遥,它们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同类题2

阅读《项脊轩志》语段,回答后面问题。(10分)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启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A.雨泽下注(流入)先妣抚(抚摸)之甚厚
B.室始洞然(宽畅的样子)以手阖(关闭)门
C.迨(等到)诸父异爨往往(到处)而是
D.风移影动,珊珊(缓慢的样子)可爱室西连于中闺(内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顷之,持一象笏至他日汝当用之
C.而庭阶寂寂呱呱而泣
D.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而母立于兹
【小题3】 最后一段文字,写到有关亡妻的几件事:“凭几学书”、“归宁述语”和“手植枇杷”,对这种写作的安排,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几件事均与“项脊轩”有关,又可表怀念亡妻之意。
B.本文主题在“念旧”,由物及人,亡妻几件事的补记应是顺理成章。
C.枇杷树在这里有象征意义,“亭亭如盖”象征了自己对亡妻排遣不开的浓浓恋情。
D.三个细节平实真切,尤其是最后一个细节意味深长,融入了作者绵绵不尽之思。
【小题4】将选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题2分)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湖七月半
张 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萧鼓,峨冠盛筵,灯火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面贵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选自《陶庵梦忆》,有删改)
(注)①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又名鬼节。②张岱(1597—1689), 明末清初文学家。
下列对本文中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峨冠:本意是高高的帽子,一般和“博带”连用,指古代士大夫的装束。
B.巳、酉:古代把一昼夜分为12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巳时,指上午9点至11点。酉时,指下午2点至4点。
C.二鼓:即二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晚上9点至11点。古代夜晚用鼓打更,因此二更天也称二鼓。
D.皂隶:旧时衙门里的差役,因为经常身穿黑色衣服,故称之为皂隶。皂,玄色,黑色。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业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振长而御宇内   策:马鞭子
B.尔墓之木矣 拱:两手合抱
C.武夫力而拘诸   原:战场
D.君之惠,不以臣衅鼓 累:使……劳累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焚百家之言,愚黔首 然秦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B.吾还也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为死君乎
C.与赢不助五国也   后人哀之不鉴之
D.百越君,俯首系颈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属为之谋
【小题3】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秦,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过秦论》 用千余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以来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通过叙事来说理,是本篇的一大特色。
B.本文总叙了秦的崛起、强大、鼎盛到覆亡的过程,论述秦崛起和强大的原因,鲜明地提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论点。
C.文章最突出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把秦与六国对比,秦朝与陈涉对比,六国与陈涉对比,水到渠成地得出自己的论点。
D.本文善用铺陈渲染,大量使用对偶句、排比句,整篇文章如同惊涛飞灤,倾泻而出,不可阻挡,有说服力。
【小题4】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1)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21分)
报刘一丈书
宗臣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於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纳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无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许交赞之。
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闲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褊衷,以此长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有命,吾惟守分而已。”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天之与先生者甚厚,亡论长者不欲轻弃之,即天意亦不欲长者之轻弃之也,幸宁心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何至更辱馈遗,馈赠
B则前所受赠金者,出客曰报,回复
C相公倦,谢客矣!    谢,感谢
D跃马走过之疾,快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3分)
A.客心耻之,强忍与言曰君子疾夫舍曰必为之辞
B.门者又得所赠金,起而入之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祸至燕。
C.则不才益将何报焉?今田先生死明不言
D.即天意亦不欲长者轻弃之也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小题3】【小题4】翻译(11分)
(1)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4分)
(2)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无阻我也!”门者答揖。(4分)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
【小题5】作者说“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是什么?(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