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唐故歙州刺史邢君墓志
唐 • 杜牧
亡友邢涣思讳群。牧大和初举进士第,于东都一面涣思,私自约曰:“邢君可友。”后六年,牧于宣州事吏部沈公,涣思于京口事王并州,俱为幕府吏。二府相去三百里,日夕闻涣思佽助并州,钜细合宜。后一年,某奉沈公命,北渡扬州聘丞相牛公,往来留京口。并州峭重,入幕多贤士,京口繁要,游客所聚,易生讥议,并州行事有不合理,言者不入,涣思必能夺之。同舍以为智,不以为颛;并州以为贤,不以为僭侵;游客贤不肖,不能私谕议以一辞。公事宴欢,涣思口未言,足未至,缺若不圆。某曰:“往年私约邢君可友,今真可友也。”
卢丞相商镇京口,涣思复以大理评事应府命。今吏部侍郎孔温业自中书舍人以重名为御史中丞,某以补阙为贺客,孔吏部曰:“中丞得以御史为重轻,补阙宜以所知相告。”某以涣思言,中丞曰:“我不素知,愿闻其为人。”某具以京口所见对。后旬日,诏下为监察御史。
会昌五年,涣思由户部员外郎出为处州。时某守黄州,岁满转池州,与京师人事离阔,四五年矣,闻涣思出,大喜曰:“涣思果不容于会昌中,不辱吾御史举矣。”涣思罢处州,授歙州,某自池转睦,歙州相去直西东三百里,问来人曰:“邢君何以为治?”曰:“急于束缚黠夷。冗事弊政,不以久远,必务尽根本。”某曰:“邢君去缙云日,稚老泣送于路,用此术也。”复问:“闲日何为?”曰:“时饮酒高歌极欢。”某曰:“君不喜酒,今时饮酒且歌,是不以用繁虑而不快于守郡也?”复问曰:“日食几何?”曰:“嗜彘肉,日再食。”某凡三致专书,曰:“《本草》言是肉能闭血脉,弱筋骨,壮风气,嗜之者必病风。”数月,涣思正握管,两手反去背,仆于地,竟日乃识人,果以风疾废。舟东下,次于睦,两扶相见,言涩不能拜。语及家事,曰:“为官俸钱,事骨肉亲友,随手皆尽。盖壮未期病,病未期死,今病必死,未死得至洛,幸矣,妻儿不能知矣。”
大中三年六月八日,卒于东都思恭里,年五十。
──《樊川文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A.日夕闻涣思助并州佽:帮助
B.急于束缚夷黠:狡猾
C.言不能拜涩:苦涩
D.盖壮未病期:料想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说明邢涣思“可友”的一组是(  ) (3分)
①北渡扬州聘丞相牛公 ②并州以为贤,不以为僭侵 ③公事宴欢,涣思口未言,足未至,缺若不圆 ④后旬日,诏下为监察御史 ⑤急于束缚黠夷 ⑥为官俸钱,事骨肉亲友,随手皆尽
A.④⑤⑥B.①②⑤C.②③④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在洛阳一见邢涣思就认为是个可以做朋友的人,后来作者在宣州侍奉吏部沈公,邢涣思在京口侍奉王并州,都担任幕府中的小吏,相同的际遇使得他们终于成了好朋友。
B.京口繁华且地处要道,是商旅聚集的地方,王并州在那里任职,为人严厉,办事不合理的时候,一般听不进他幕府里诸多贤士的话,只有邢涣思是个例外。
C.孔温业在任御史中丞时,叫作者把所了解的人才推荐给他,作者推荐了邢涣思,并详细地把自己在京口知道的邢涣思的事告诉了他,没几天,朝廷就任命邢涣思为监察御史。
D.作者知道邢涣思一天吃两顿猪肉后,多次专门写信拿《神农本草经》上的话提醒他,说这种肉会让血脉不通,筋骨衰弱,加重风气病的症状,可见二人交情之深。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游客贤不肖,不能私谕议以一辞。(3分)
(2)涣思果不容于会昌中,不辱吾御史举矣。(3分)
(3)邢君不喜酒,今时饮酒且歌,是不以用繁虑而不快于守郡也?(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0-26 04:17: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6分)
与刘言洁书
清·戴名世
言洁足下。仆平居读书,考文章之旨,稍稍识其大端。窃以为文章之为道,虽变化不同,而其旨非有他也,在率其自然而行其所无事,即至篇终语止而混茫相接,不得端,此自左、庄、马、班以来,诸家之旨,未之有异也。
盖文之为道,难矣。今夫文之为道,未有不读书而能者也,然而吾所读之书而吾举而弃之,而吾之书固已读,而吾之文固已工矣。夫是一心注其思,万虑屏其杂,置其身于埃壒之表,用其想于空旷之间,游其神于文字之外,如是而后,能不为世人之言,不为世人之文,斯无以取世人之好。故文章者,莫贵于独知。
今有人于此焉,众人好之,则众人而已矣;君子好之,则君子而已矣,是故君子为众人之所好者。以此也,彼众人者,耳剽目窃,徒雕饰为工,观其菁华烂熳之章,与夫考据排纂之文,出其有惟恐不尽焉,此其所以枵然无有者也。君子之文,淡焉泊焉,略其盯畦,去其铅华,无所有,乃其所以无所不有者也。仆尝入乎深林丛簿之中,荆榛碍吾之足,土石封吾之目,虽咫尺莫能尽焉。余且悄揣焉惧跬步之或有失也。及登览乎高山之颠,举目千里,云烟在下,苍然茫然,与大无穷。顷者游于渤海之滨,见夫天水浑沦,波涛汹涌,惝恍四顾不复有人间。呜呼!此文之自然者也。文之为道如是,岂不难哉?
仆自行年二十,即有志于文章之事,是时积忧多愁,神气荒惑,又治生不给,无以托一日之命。自以年齿尚少,可以待之异日,蹉跎荏苒,已逾三十,其为愧悔惭惧,何可胜言。数年以来,客游四方,所见士多矣,而亦未见有以此事为志者,独足下好学甚勤,深有得于古人之旨,见不以仆为不才,而谓可于斯文也者,仆何敢当焉?偶料检箧中文字,自丙辰至于丙寅,十年间所著,有《芦中集》、《问天集》、《围学集》、《岩居川观集》,为删其十之二三,汇为一集,而以请正于足下。足下以为可存,则存之;不然,即当削去。行入穷山之中,躬耕读书,以庶几稍曩昔之志。然而未敢必也。
【注】①埃壒之表:尘世之外。    ②枵然:空虚、空洞    ③盯畦:原意是田界,此处引申为程式法则的限制束缚。   ④丛簿:草木丛生之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有不读书而能者也工:精美、精巧
B.是故君子为众人之所好者耻:把……当作可耻
C.而谓可于斯文也者与:参与,从事
D.以庶几稍曩昔之志酬:实现(志愿)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不得端则或咎欲出者
B.徒雕饰为工斧斤时入山林
C.是时积忧多愁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D.行入穷山之中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小题3】把第一卷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仆尝入乎深林丛簿之中,荆榛碍吾之足,土石封吾之目,虽咫尺莫能尽焉。(4分)
(2)自以年齿尚少,可以待之异日,蹉跎荏苒,已逾三十,其为愧悔惭惧,何可胜言。(4分)
【小题4】第一卷文言文《与刘言洁书》的第一段提出了怎样的观点?第二、三段分别是从哪个方面来强调这一观点的?(5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小题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妪谓余曰览昔人兴感之由
B.大母余曰无乃尔是
C.吾家读书久不故夫智一官
D.瞻遗迹不如蜀鄙之僧哉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呱呱泣余扃牖
B.尝居此室西连中闺
C.娘指叩门扉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
D.儿成,则可待乎久,能以足音辨人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长号不自禁”的原因有对亲人的怀念,有对自己屡试不第的悲伤,有对有负于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感慨。
B.作者通过老妪之口来叙写母亲往事,从正面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寄托自己刻骨铭心的哀思。
C.项脊轩的庭院在叔伯分家后情况大变,作者寥寥数语便将兄弟之间毫无天伦之乐的尴尬景象勾画出来,蕴含了家道中落的浓浓悲伤。
D.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于细微处充满浓郁的人情美,妙趣天成,不着痕迹,以小见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凃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乙)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选自白居易《琵琶行》)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东亦然(凶,收成不好,荒年)
B.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
C.去江口守空船(来,语气助词,无义)
D.坐促弦弦转急(却,但是)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王好战,请战喻     斧斤时入山林
B.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走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歌之
C.君翻作《琵琶行》   昔者先王以东蒙主
D.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 人死,曰:“非我也,岁也。”
【小题3】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小题4】请用“/”给下面画波浪线的文言文断句。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说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链接)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B.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少牢:古代祭祀烹用羊、豕各一者,叫作“少牢”。
C.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整个,所有的。
D.又别为优名以自目 自目:自己表演。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与链接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作者立论的依据是“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借史明理,文章的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
C.文章最后提到“数十伶人”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D.庄宗既喜欢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还能谱曲,作为天子,他还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他的宠幸而当权,最终导致后唐的灭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