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小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①”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①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小题1】补充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2】结合文段分别概括景春和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观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9 10:13: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8分)
(一)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选自贾谊《过秦论》上篇)
(二)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令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威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选自贾谊《过秦论》中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B.匈奴七百余里却:打退,使……退却
C.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信:相信
D.先诈力而仁义后:把……丢在后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南取百越之地,为桂林、象郡王好战,请战喻
B.五霸既殁,令不行天下不拘
C.然后践华为城,河为池为长句,歌以赠之
D.秦王怀贪鄙心古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小题3】给选文划线句子“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断句准确的一项是:(   )
A.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B.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C.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D.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小题4】综合这两段话所阐述的观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始皇统一天下本来就不得人心,后来又加上他施行暴政,所以很快倾危。
B.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已发生变化,仍然以诈力统治天下,所以导致了后来秦王朝的迅速灭亡。
C.兼并天下不妨采用诈力,但安定天下一定要施行仁义,顺应民心。
D.作为帝王想要长治久安,一要善于借鉴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二要审时度势,变化因时,采取正确政策。
【小题5】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句3分)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分)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分) 
(3)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3分)

同类题2

阅读《阿房宫赋》,完成后面的问题。
阿房宫赋
杜 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各地势 抱:依顺
B.宫车也 过:拜访
C.人亦其家    念:顾念
D.则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盘盘焉,囷囷    而望幸
B.千万人心也 用如泥沙
C.多周身之帛缕    其势弱
D.不敢言敢怒 战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起笔就不同凡响,开头12字不仅气魄宏大,且含义深广,耐人寻味。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写出了秦始皇统一以后的纵心溢志,起到了总领全文、暗示主题的作用。
B.文中最后一句话的第一个、第二个、第四个“后人”意思相同,指秦以后的统治者,主要指唐统治者;第三个“后人”指唐以后的人。
C.《阿房宫赋》先抑后扬,一抑一扬,由鼎盛时的轰轰烈烈到覆灭时的烟消云散,国亡族灭,两者形成巨大的落差,构成心理张力,给人以震撼。
D.《阿房宫赋》兼具散文和诗的特点,前半部分铺排描写宫室的宏伟豪华和宫中生活的荒淫奢靡,为后半部分的议论张本,意在揭露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小题5】用“/”给下面文段中划线句子断句。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腼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节选自《晋灵公不君》)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通“避”,躲避。
B.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靡”,没有。
C.晋侯饮赵盾酒 “饮”,请……喝酒。
D.赵盾弑其君 “弑”,杀,只能用于臣杀君。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厚敛以雕墙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B.①坐而假寐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C.①莫之继也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D.①弃人用犬,虽猛何为    ②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盾不忘恭敬。组麂受晋灵公之命暗杀赵盾。赵盾清早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着打瞌睡。鉏麑认为赵盾不忘记恭敬,是百姓的主宰。
B.赵盾忠君爱国。晋灵公因厨子没有把熊掌炖熟,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堂。赵盾知道后为此事很忧虑,率先进谏,但晋灵公不听。
C.赵盾体恤下情。赵盾在被晋灵公追杀途中,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他的母亲,就专门为她准备了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
D.赵盾深明大义。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他如实记载了赵盾弑君这件事,孔子肯定了董狐的做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2)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蹷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方苞《游雁荡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有所极,梦亦同  趣:往,赴
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 形容:外表,样子
B.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之 异:奇异
无以别其为兹山之若壑也   无以;没有办法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天际:天边交会
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 无因:没有缘由
D.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 :同类
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所以:表原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则有二焉。
B.不知日入 则修士守身涉世
C.至无见而犹不欲归  则前此目见者未有也
D.故为之文志 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至于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甲,作者游历山水的真正目的在于忘忧,而西山之游实现了自我与自然的融合,达到了乐而忘忧的目的,才是“真正的游”。
B.选文乙,题为《游雁荡记》,但作者开篇就说“兹山不可记也”,看似矛盾,实则是把雁荡山和那些平缓明媚的山川进行对比,以突出雁荡山的特殊之处。
C.游记以记叙旅游见闻、描写山水景物为主,并寄寓作者的情思或审美趣味。这两篇选文都是以叙写山水景物为重的山水游记。
D.选文甲,作者描写并赞美西山的怪特美,间接表达自己受到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选文乙,作者游览雁荡山领略到做人处世的道理:两文均有借游寓理抒怀的特点。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若 兹 山 则 浙 东 西 山 海 所 蟠 结 幽 奇 险 峭 殊 形 诡 状 者 实 大 且 多 欲 雕 绘 而 求 其 肖 似 则 山 容 壁 色 乃 号 为 名 山 者 之 所 同
【小题5】把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