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下题。
运斤成风①
庄子送葬,过惠子墓。顾谓从者曰:“郢②人垩③慢④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⑤运斤⑥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⑦。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⑧死久矣。’自夫子⑨之死也,吾无以为质也,吾无与言之矣。”
【注释】①选自《庄子》。《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先秦诸予散文的董要著作,这部书是庄周和他的弟子、后学的著作汇编。《庄子》文章已经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散文这一文学样式发展到成熟阶段。  ②郢:楚国的都城。③垩:白色的土。④慢:同“墁”,涂抹。⑤匠石:名叫石的匠人。⑥斤:斧头。⑦失容:改变颜色。⑧质:箭靶,引申为配手,即“郢人”。⑨夫子:那人。指惠子。
【小题1】解释下面加横线的“为”的含义。
①尝试为寡人之______ ②吾无以质也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①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
②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小题3】成语“运斤成风”出自于此,根据本文,你以为“运斤成风”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做成一件事,都是内因和外因相配合的结果,你能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7 11:22: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二)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乎!大阉之乱,(1)__________________,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2)__________________,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3)__________________,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4)__________________,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小题1】对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庶几:也许
B.穷饿无聊,追又急     购:悬赏追捕
C.是以蓼洲周公忠义于朝廷 暴:显露
D.斯墓之徒有其石也则天地 哀:悲哀
【小题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
以: ①贾余庆等祈请使诣北 ②亦明死生之大
为: ①将以有也 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魏之私人毛一鹭
A.两个“以”相同,两个“为”也相同B.两个“以”不同,两个“为”也相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为”不同D.两个“以”不同,两个“为”也不同
【小题3】下列叙述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有名望的人以重金赎回五位志士的头颅一并装在匣子里埋入墓中。
B.魏忠贤畏惧正义撤回军队,没有马上对抗暴民众进行残酷镇压。
C.魏忠贤未能篡夺帝位,后又畏罪自缢,这里有五位志士的功劳。
D.张溥和复社的同仁在五人墓前竖立起一块石碑,并在上面镌刻了碑文。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小题5】请用划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⑴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⑵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①而侣韵士于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②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余悲夫悲秋者也。

⑶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⑷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日:“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①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②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

【小题1】第⑵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
【小题2】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小题3】“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  _。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 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
(2) 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段(18分)
游褒禅山记(节选)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道,其文漫灭其为犹可,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后赤壁赋(节选)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尽头。
B.则或咎其欲出者或:有人。
C.顾安所得酒乎顾:回头看。
D.攀栖鹘之危巢危: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火尚足以明也
予乃摄衣而上以待子不时之须
C.有怠而欲出者D.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藏之久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游褒禅山记》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进行考释,不似一般的写景文字,而是具有学者的实证精神。
B.褒禅山是借唐代一个曾在那里筑舍定居的高僧的名字来命名的,也被称为“华山”,是因为寺院旁有一个华山洞。
C.《后赤壁赋》中“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D.《后赤壁赋》一文写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小题4】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4分)
译文:   
(2)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5分)
译文:    

同类题4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回答文后各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弃甲曳而走 兵:兵器、武器
B.罟不入洿池 数:多次
C.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D.王无岁     罪:归咎,归罪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寡人之国也 移其粟河内
B.移其民于河东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无如寡人用心者    数口家可以无饥矣
D.而不王者  填鼓之,兵刃相接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填然
B.七十者帛食肉
C.之以桑
D.是使民养丧死无憾也
【小题4】下列有关文意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地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最高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各题。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父母之遗体行 殆:死,指遇难
B.诚不自返吾衣冠 意:料想,预料
C.将请罪于君,君不 许:同意,许可
D.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向:先前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生也幸 / 复高祖
B.将请罪君,君不许 / 然微以自文君亲
C.向使予委骨于草莽 / 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
D.父母之遗体行殆 / 敢烦执事
【小题3】下列对有关本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段文章一开始便满含自责,文天祥觉得作为人臣人子,在国难当头之时,自己既不能尽忠,也不能尽孝。
B.文中表达对“义”的理解表达了两层含义:在无法解救国难之时,以身殉国,这是义的表现;隐忍南归,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去“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这也是义的表现。
C.这段文章以记叙、议论和抒情融为一体,感情色彩非常浓烈,以慷慨激昂的言辞表明:自己死里逃生正是要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国家。
D.文章从正面阐述了文天祥的报国心愿,表现了他作为正直人士的代表所能体现的最高思想境界。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2)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葬,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