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节选《兰亭集序》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节选《游褒禅山记》
【小题1】下列对句式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是判断句,句中“是”是指示代词,“也”表判断。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句中“于其址”是介词结构。
C.“而今安在哉”是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应该是“而今在安哉”。
D.“何为其然也”是状语后置句。
【小题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悟言一室之内B.冯虚御风
C.青青子衿D.于嗟鸠兮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望美人兮天一方
C.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D.感慨系之矣
【小题4】下列句子中的“相”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儿已薄禄相B.会不相从许
C.不得便相许D.还必相迎取
【小题5】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活用情况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鱼虾而麋鹿”中的“侣”和“友”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B.“顺流而也”中的“东”与“望武昌”中的“东”活用情况一样。
C.“火尚足以也”中的“明”与“常在于险远”中“险远”都是形容词作名词。
D.“不知东方之既”中的“白”是形容词,解释为“白色”。
【小题6】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只要是我所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为之死多次我也不后悔。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固然是一世英雄,可是现在在哪里呢?
C.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不是曹操被周郎打败的地方吗?
D.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我不能胜任你家的使唤,白白地留住没有什么用处。
【小题7】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不平常
B.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高的,长长的
C.距洞百余步,有碑仆规律,方法
D.所以兴怀,其一也思想情趣,情致
【小题8】对下列重叠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飘飘:形容很得意的样子。
B.高余冠之岌岌兮岌岌:高耸的样子。
C.芳菲菲其弥章菲菲:花草茂盛。
D.山川相繆,郁乎苍苍苍苍: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小题9】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B.“忠魂万里龙舟吊,遗迹千秋粽带香”是有关荀子的名联。
C.六合:古时候迷信,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适合,就叫六合。
D.“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小题10】下列加横线词语不属于同一语言现象的一项是(    )
A.便可白公姥B.昼夜勤作息
C.我有亲父母,逼迫有弟兄D.否泰如天地
【小题11】请将第一部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2-24 09:09: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游天都
徐霞客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B.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来去无定
C.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D.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陡者级之 级:凿石级
B.悬者植梯接之     植:树(梯子)
C.从流石蛇行而上   蛇:像蛇一样
D.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    壁:石壁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空间的变化为线索,以游览的路线为顺序,运用逐层衬托的写法,着重描写黄山天都峰的奇观。
B.作者“决意游天都”,遇险阻“终亦不顾”,登顶得见:隐约可见的莲花诸峰,富于变化的云海浓
雾,别具姿态的奇松怪柏……写出黄山特有的奇观。
C.文章记叙翔实。文中旅游的日期、里程、方向、沿途经过的地点,一一点明,不厌其详。石罅、文
殊院、莲花峰、天都峰,游踪所及,写来都详细生动。
D.游记文中有我,语中含情,寓情于景,藏议于景。作者勇于登山,奋发向上的精神及对大自然的热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2)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①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②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讥刺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③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注】①渐:渐进发展 ② 经事:常规之事。 ③论次:论述编次。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不君则犯   犯:作乱
B.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遭受
C.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当:适合,恰当
D.犹不能宣尽其意 宣:颂扬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臣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徒慕君之高矣也
B.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垂空文以断礼义 木欣欣以向荣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的一组是
①《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②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③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④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
⑤《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
A.①⑤⑥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③④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来看,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是他曾担任太史令的职务,不愿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予载述,从而违背先父的临终遗言。
B.因为上没有圣明君主,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孔子撰写《春秋》。流传下这部用笔墨写成的著作来判明什么是礼义,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
C.《春秋》之中记载了三十六次弑君事件,五十二次亡国事件和诸侯不计其数的不能保其国家的事件。所以《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
D.司马迁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小题5】下列有关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作为儒家经典的《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一年间的史事。
B.编年体,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如果说,《史记》《汉书》等纪传体史书,是横的叙述历史,那么《春秋》《资治通鉴》这类的编年体史书,就是纵的叙述历史。
C.《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这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分的。帝王的行事关系到全国的政局,是立国之本,故其传记称“本纪”。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的影响,故其传记称“世家”。列传则是为人臣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立传。
D.《诗》《书》分别指《诗经》和《尚书》,前者是我国的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属于文学著作;后者则是儒家经典,具有很深的思想教化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xiá,木笼以予齐。  
【注】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有加惠于其臣 加:施加
B.治国不失秉     秉:同“柄”,权柄
C.君若宥而反之   宥:拘束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比:并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乃用之,可乎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B.其为君亦犹是也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彼知其将反于齐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小题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君无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④⑥B.①③⑤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那样就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C.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2)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 矣。 惑,疑惑。
B.郯子之, 其贤不及孔子。 徒,门徒,弟子。
C.六艺经皆通习之。    传,记载,传记
D.余其能行古道。 嘉,夸奖,赞许。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B.巫医,懂医术的巫师。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百工,各种工匠。
C.“古文”是指唐代以前,从先秦、两汉直到两晋的散文。
D.六艺,按古代的说法,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师是能传授道理、解决疑难问题的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这样的人,因为他们只帮助小孩学习文章中的文句。
B.那些有地位有声望的读书人不仅己不从师,反而讥笑他人从师学习。他们认为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C.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这几个人道德才智赶不上孔子高,但有一技之长,所以孔子愿意向他们学习。
D.年少的李蟠喜欢古人的文章,普遍地学习了六艺的经文传文,未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谦恭地向韩愈学习求教。韩愈觉得他能遵从古代的道理,就写这篇文章来鼓励他。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