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秋湖觞芰图序

[清]曾燠①

去年此日,湖②水入图;闰月今秋,莲花展节。踏芳草旧径出,讯竹林而新雨来。芰荷深浅,不减于昔游;朋友舍离,已殊前度。感四时之代谢,惜二难之重并。嘉会不常,芳筵宜再。

于时,晓凉犹嫩,残署欲收。水涨茱萸之湾,风清杨柳之郭。画舫预停于堤曲,寺钟倏动于城阴;老僧来迎,群贤毕至,则由慧因寺前棹也。

俄而锦缆徐牵,彩虹乍落。桥亭暂过,天水忽空。入香海之慈云有琅玕之别馆绿波泛客疑乘太乙之星白羽摇芬可结远公之社则就净香园小憩也。

于是过莲性之寺,沿筱园之堤,厥有层楼,颇宜高咏。旁屋三架,前沼一方。微飕送馨,初日生艳。拂绮席,陈兰肴,吸碧莆之杯,削华峰之藕。歌遗山双蕖之怨,咏灵运五字之诗,则酌酒于高咏楼也。

既而余觞告终,清兴未。将返山阴之棹,复回曲院之风,别港渺通幽,清磬悠然在水。一庵半掩,千树交阴。竹露品茶,林风醒酒。则归途访桃花庵也。

嗟乎!何地无水,何处无花?或因人事之乖,不免胜游之少。惟此大江南北,时和岁稔,政简刑清。官有余闲,民无异志。得从诸君之后,重开昨岁之筵。可以娱嘉宾,容拙吏。谓非厚幸,宜得纪传。爰有董、巨山水之家,徐、黄丹青之手。分之而各写一胜,合之而均有千秋。其图惠因寺者,为钱塘钱玉鱼。图净香园者,为长洲袁竹室。其图桃花庵者,为如皋陈肖生。其图高咏楼者,为全椒吴山尊也。图中之客十有八人,各有诗。是为序。

(选自《清文观止》)

(注)①曾燠:江西省南城人,乾隆进士,有《江西诗征》《赏雨茅屋集》等文集。②湖:即江苏扬州瘦西湖。当时作者担任两淮盐运史,在扬州设了题襟馆,与宾客们饮酒咏诗为乐,因在闰六月游湖,故题目中称“秋湖”。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由慧因寺前棹也 发:出发
B.则酌酒于高咏楼也 酌酒:斟酒
C.既而余觞告终,清兴未   已:而已
D.图中之客十有八人 凡:总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踏芳草旧径出 未有封侯之赏,听细说
B.已殊前度    而耻学
C.别港渺通幽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葬之
D.图净香园者  则或咎欲出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作者一行游玩瘦西湖的几个主要景点,从惠因寺到虹桥、桥亭,再到净香园、莲性寺、筱园、高咏楼,经过别港,最后到桃花庵。
B.本文用了很多典故,但是语言却清丽,琅琅上口,有音韵之美。
C.本文先叙写了作者在观莲节与宾客秋游的情形,最后一段交代客人们作画吟诗的缘由,并抒发了对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和谐社会的赞美之情。
D.本文是一篇给诗集作的序文,采用了骈散结合的句式,抒写了文人墨客游山玩水的乐趣,有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意韵。
【小题4】用斜杠“/”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入香海之慈云有琅玕之别馆绿波泛客疑乘太乙之星白羽摇芬可结远公之社则就净香园小憩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画舫预停于堤曲,寺钟倏动于城阴。
⑵分之而各写一胜,合之而均有千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03 10:04: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石钟山记

①《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②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小题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面横线句的结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以下对第②段画浪线句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该句运用比喻和比拟手法表现周围景致的阴森恐怖。
B.该句解释了士大夫们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下的原因。
C.该句突显求真不易,暗示寻求真相需要勇气和胆识。
D.该句运用视觉与听觉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周围景色。
【小题4】依据文意,写出第②段“余固笑而不信也”和“因笑谓迈曰”两处“笑”的内涵。
【小题5】请从表达方式角度分析全文写作思路。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楚昭王失国,屠羊说而从于昭王。昭王反国,将赏从者。及屠羊说。
屠羊说曰:“大王失国,说失屠羊。大王反国,说亦反屠羊。臣之爵禄已复矣,又何赏之有哉!”
王曰:“强之!”
屠羊说曰:“大王失国非臣之罪故不敢伏其诛大王反国非臣之功故不敢当其赏。”王曰:“见之!”
屠羊说曰:“楚国之法,必有重赏大功而后得见,今臣之智不足以存国而勇不足以死寇。吴军入郢,说畏难而避寇,非故随大王也。今大王欲废法毁约而见说,此非臣之所以闻于天下也。”
王谓司马子綦曰:“屠羊说居处卑贱而义甚高,子其为我之以三旌之位。”
屠羊说曰:“夫三旌之位,吾知其贵于屠羊之肆也;万钟之禄,吾知其富于屠羊之利也;然岂可以贪爵禄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说不敢当,愿复反吾屠羊之肆。”遂不受也。
(注释)①屠羊说: “屠羊”是职业,“说”是人名。 ②三旌:公、侯、伯三公。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屠羊说而从于昭王()(2)此非臣之所以闻于天下也()
(3)居处卑贱而义甚高()(4)子其为我之以三旌之位()
【小题2】下面句子中“之”字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臣之爵禄已复矣B.何赏之有
C.非臣之罪D.今臣之智不足以存国
【小题3】请用“/”标出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停顿。
大王失国非臣之罪故不敢伏其诛大王反国非臣之功故不敢当其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然岂可以贪爵禄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说不敢当,愿复反吾屠羊之肆。
【小题5】屠羊说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同类题3

(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其下平旷,有泉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然,入之甚寒,问其,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节选自《游褒禅山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穴然窈:幽深
B.夫以近夷:平坦
C.无物以之相:帮助
D.后世之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差错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常在于险远
A.有泉B.其愈难
C.火尚足以D.问其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既有一般的游记的特点,细致描绘了褒禅山的景物,又有议论文的特点,记游的内容和说理部分紧密结合,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形成别具一格的写作特色。
B.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都紧扣这两个观点。
C.作者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本文语言精当。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
【小题4】(小题4)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杂说

罗隐

珪璧之与瓦砾,其为等差,不俟言而知之矣。然珪壁者,虽丝粟玷纇,人必见之,以其为有用之累也;为瓦砾者,虽阜积甃盈,人不疵其质者,知其不能伤无用之性也。是以有用者丝粟之过,得以为迹;无用者具体之恶,不以为非。

亦犹镜之与水,水之于物也。泓然而可以照,镜之于物,亦照也。二者以无情于外,故委照者不疑其丑好焉,不知水之性也柔而婉,镜之性也刚而健。柔而婉者有时而动,故委照者或摇荡可移;刚而健者非缺裂不能易其明,故委照者亦得保其质。

(注释)①珪璧:一种玉器。②丝粟玷纇:丝粟,细小。玷纇:瑕疵,缺点。③阜积甃盈:阜,山。甍,井。④具体:全体。

【小题1】第一段以“珪壁”比喻 ,以“瓦砾”比喻
【小题2】对“为瓦砾者,虽阜积甃盈,人不疵其质者,知其不能伤无用之性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瓦砾,即使堆积如山,人们不会非议它的本质,是因为知道这不能妨碍它无用的本性。
B.那些瓦砾,虽然堆积如山,人们不会嗤笑它的本质,就在于知道这不能改变它无用的事物。
C.那些瓦砾,虽说堆积如山,人们不会指出它的本质瑕疵,是因为知道这不能损害它无用的本性。
D.那些瓦砾,纵然堆积如山,人们不会嘲讽它的本质缺点,就在于知道这不能伤害它无用的事物。
【小题3】分析第二段中镜与水的异同。
(1)相同点:
(2)不同点:
【小题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小题5】概括两段文字的观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蔗种  
宋应星
宋子曰:气至于芳,色至于靘,味至于甘,人之大欲存焉。芳而烈,靘而艳,甘而甜,则造物有尤异思矣。世间作甘之味,十八产于草木,而飞虫竭力争衡,采取百花酿成佳味,使草木无全功。孰主张是,而颐养遍于天下哉?
凡甘蔗有二种,产繁闽、广间,他方合并得其十一而已。似竹而大者为果蔗,截断生,取汁适口,不可造糖。似荻而小者为糖蔗,口啖即伤唇舌,人不敢食,白霜、红砂皆从此出。凡蔗古来中国不知造糖,唐大历间,西僧邹和尚游蜀中遂宁始传其法。今蜀中种盛,亦自西域渐来也。
凡荻蔗造糖,有凝冰、白霜、红砂三品。糖品之分,分于蔗浆之老嫩。凡蔗性至秋渐转红黑色,冬至以后由红转褐,以成至白。五岭以南无霜国土,蓄蔗不伐以取糖霜。若韶、雄以北,十月霜侵,蔗质遇霜即杀,其身不能久待以成白色,故速伐以取红糖也。凡取红糖穷十日之力而为之十日以前其浆尚未满足十日以后恐霜气逼侵前功尽弃故种蔗十亩之家即制车釜一副以供急用若广南无霜迟早惟人也。
造冰糖者洋糖煎化,蛋青澄去浮滓,候视火色。将新青竹破成篾片,寸斩撒入其中。经过一宵,即成天然冰块。造狮、象、人物等,质料精粗由人。凡冰糖有五品,“石山”为上,“团枝”次之,“瓮鉴”次之,“小颗”又次,“沙脚”下。
(选自《天工开物·甘嗜》,有删节)
【注释】①飞虫竭力争衡:飞虫指蜜蜂,它竭力与草木争夺在甘甜一味中的地位。②洋糖:白糖。③甘嗜:语出《尚书·甘誓》:太康“甘酒嗜音”。原意是喜欢喝酒和音乐。此处的意思是喜欢甜味。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孰主张是,而颐养遍于天下哉主张:主宰
B.似竹而大者为果蔗,截断生啖:吃
C.口啖即伤唇舌棘:刺伤
D.冬至以后由红转褐,以成至白冬至:到了冬天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则造物有尤异思矣  
②均二策
B.①不可造糖 
②夫夷近,则游者众
C.①造冰糖者洋糖煎化
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D.①“沙脚”
②如今人方刀俎,我为鱼肉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凡取红糖/穷十日之力而为之/十日以前其浆尚未满足/十日以后恐霜气逼侵/前功尽弃/故种蔗十亩之家/即制车釜一副以供急用/若广南无霜/迟早惟人也
B.凡取红糖穷十日之力而为之/十日以前其浆尚未满足/十日以后恐霜气逼侵/前功尽弃故种蔗十亩之家/即制车釜一副以供急用/若广南无霜迟早惟人也
C.凡取红糖/穷十日之力而为之/十日以前其浆尚未满足/十日以后恐霜气逼侵/前功尽弃/故种蔗十亩之家/即制车釜一副以/供急用/若广南无霜/迟早惟人也
D.凡取红糖穷十日之力而为之/十日以前/其浆尚未满足/十日以后恐霜气逼侵前功尽弃/故种蔗十亩之家/即制车釜一副以供急用/若广南无霜/迟早惟人也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宋子曰:气至于芳,色至于靘,味至于甘,人之大欲存焉。(4分)
(2) 凡甘蔗有二种,产繁闽、广间,他方合并得其十一而已。(4分)
(3)经过一宵,即成天然冰块。造狮、象、人物等,质料精粗由人。(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