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下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焉叹:叹息
B.夫以近夷:平安
C.而人之所至焉罕:极少
D.其能讥之乎孰:怎么
【小题2】(小题2)下列句中与“非常之观”的“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9 11:15: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游大龙湫记
距乐清六十里,有村曰芙蓉,倚天而滨海。余以岁辛已四月三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岭,至能仁寺。坐少顷,出寺门里许,有泉曰燕尾泉。水自大龙湫来,为锦溪。锦溪之水至此从巨石落下,成小瀑布。石中高而旁低,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循锦溪而行,凡三四里,有峰屹立溪水中,旁无所倚,高数百丈,两股如蟹螯,望之若剪刀然,曰剪刀峰。至峰下行百余步,又变为石帆,张于空中,曰一帆峰。又行百余步,又变为石柱,孤撑云表,曰天柱峰。左右皆石壁峭削,诡状殊态,不可胜数。 
又行百余步,径穷路转,得大龙湫,为天下第一奇观。水自雁湖合诸溪涧,会成巨渊,渊深黑不可测。其侧有石槛,中作凹,水从凹中泻下,望之若悬布,随风作态,远近斜正,变幻不一:或如珠,或如毬,如骤雨,如云,如烟,如雾;或飘转而中断,或左右分散而落,或直下如注,或屈如婉蜒。下为深潭,观者每立于潭外,相去数十步,水忽转舞向人,洒衣裾间,皆沾湿。忽大注如雷,忽为风所遏,盘溪横而不下。盖其高五千尺,水悬空下,距石约一二尺许,流数丈,辄已势远而力弱,飘飘濛濛,形状顿异。他处瀑布皆沿崖直走,无此变态也。潭之外有亭,曰忘归亭;其侧有亭,曰观不足亭。而龙湫右侧绝壁,曰连云障,障上有风洞,每洞口木叶飞舞,则大风疾作。 
又有小龙湫,在东谷灵岩寺。水自石城诸溪涧来,会于霞障之右,从岩上飞流而下,高三干尺,半沿崖,半悬流,变态稍不及大龙湫。而其下稍西,水涌出石罅,直上指二尺许,形如立剑,望之光明莹洁而摇动,亦奇观也。 
相传大龙湫上数里,复有上龙湫,飞流悬泻,亦数百丈,与大龙湫相似。昔有白云,云外二僧居之,地僻无人迹,今不知其处矣。 
余性好山水,而既游雁荡,观大龙湫,御风,恍惚仙去。今追而记之,不能详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循锦溪而行循:沿着 B. 不可胜数胜:超过
C. 相去数十步去:距离 D. 形状顿异顿:立刻
【小题2】(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部属于描写大龙湫瀑布的形态的一组是:
①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    ②望之若悬布,随风作态
③忽大注如雷,忽为风所遏  ④水悬空下,距石约一二尺许
⑤从岩上飞流而下,高三千尺 ⑥乘云御风,恍惚仙去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根据游踪先后介绍了燕尾泉、锦溪、剪刀峰、一帆峰和天柱峰。
B. 作者认为大龙溪是天下第一奇观,主要原因在于它的瀑布形态丰富多变。
C. 文章除了下面描写,还运用铺垫、衬托和侧面描写来突出大龙湫变幻多姿的形态。
D. 文章先叙述描写,后抒情议论,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远离尘世的人生追求。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以岁辛巳四月二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岭,至能仁寺。
(2)他处瀑布皆沿崖直走,无此变态也。

同类题5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极。有土垤魂碣,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 ,如关斯辟,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佛水岩,水下奔如虹, 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噫!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屡欲游,未果果:结果
B.跻磴道,遂陟椒极陟:登上
C.然无碑碣志谁某志:记住
D.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少:缺少
【小题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作者登山游览兴致的一组是(  )
①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②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 ③侧足延伫,不忍舍去。④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⑤遇山僧,更问名胜处。⑥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A.①②④B.②④⑥C.③⑤⑥D.①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早就有游览虞山的打算,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第一次是在辛丑年秋天,没有如愿,第二次是在次年春天,因虞山剑门距江阴吾谷有二十里,因而仍未能成行。
B.作者从破龙涧上山,由眼前所见的景象叙述了一个传说,传说的内容接近荒唐,让人迷惑,但根据眼前见到的迹象,又让人觉得可信。
C.作者在游览途中遇到一个山里的僧人,僧人主动地向他介绍了山里的一些名胜,作者打算问道往游,由于下起了雨,难以成行,只能下山,疲惫而归。
D.作者游览之后深有感触,认为胜景得来艰难,得到了一半就没有了的,反而使人思念不已,而那种即得辄尽的,反而让人兴味索然。
【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5分)
      
(2)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5分)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