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下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焉叹:叹息
B.夫以近夷:平安
C.而人之所至焉罕:极少
D.其能讥之乎孰:怎么
【小题2】(小题2)下列句中与“非常之观”的“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9 11:15: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尚志斋说

(元)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丧;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注)①正鹄:靶心。②准的:标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立志始终不可者也   谕:表明
B.正鹄者,射者之所也   志:追求、目标
C.患难忧戚,志不为 慑:屈服,改变
D.和而有,严而不离 制:规定
【小题2】下列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
B.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
C.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
D.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阐述了射箭过程中“正鹄”的必要性,用来比喻做学问时目标与条件的关系问题,是再恰当、直截、鲜明不过的了。
B.第四段说到圣贤是天纵之才,他们或者初始涉猎一下学问就可以了,至于像黄君之子黄济一类的后学则当立志求学。
C.一个人如果志向明确并持之以恒的话,就能够达到圣贤们的境界;如果不确立志向,将难成大事。
D.文章写得精简有力,引譬喻类,节奏层次分明,文笔也很有韵律,且遒劲畅达。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
(2)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叙小修
袁宏道
弟小修诗,散逸者多矣,存着仅此耳。余惧其复逸也,故刻之。
弟少也慧,十岁余即著《黄山》、《雪》二赋。独喜老子、庄周、列御寇诸家言,皆自作注疏,多言外趣。既长,胆量愈廓,识见愈朗,的然以豪杰自命,而欲与一世之豪杰为友。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
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魏欤?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
盖弟既不得志于时,多感慨;又性喜豪华,不安贫窘;爱念光景,不受寂寞。百金到手,顷刻都尽,故尝贫;而沉湎嬉戏,不知樽节,故尝病;贫复不任贫,病复不任病,故多愁。愁极则吟,故尝以贫病无聊之苦,发之于诗,每每若哭若骂,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予读而悲之。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
(有删改)
【注】小修:明代文学家袁中道,字小修,湖北公安人,与兄宗道、宏道并称“三袁”,以“公安派”著称。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任选2个作答)
(1)文则必欲准于秦、汉 准:____________
(2)贫富不任贫 任:____________
(3)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 病:____________
(4)但恐不达    达:_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文意,在文中□□处填写恰当的词语。
【小题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
【小题4】根据文中作者所言小修诗的特点,鉴赏下面的诗歌。
闲步
袁中道
舟居翻爱步,三里傍江斜。
山雨犹藏树,溪风忽聚花。
穿云闲拣石,折柳坐书沙。
望望夭桃色,层城一片霞。
【小题5】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内容,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请简要作答。
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
【小题6】文章第三段中,袁宏道说诗文创作“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请谈谈你阅读的某一文学作品中的“变”或“趣”。要求:有理有据,分析合理,200字左右。
【小题7】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袁宏道说“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俗话说“词言情”,宋词中感人的“情至之语”犹如恒河沙数: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清酒祭月,以“①_________,________”抒发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在《定风波》中,苏子有眼前自然界的风雨推及人生,结尾“②_________,归去,_________”道出了不畏人生风雨的超然情怀;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结尾“③__________,_________,无人会,登临意”,抒发了自己空有抱负而无人赏识的悲愤之情;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借当年刘裕“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壮举,来抒写自己大举北伐、恢复中原的的壮志激情。这些“情至之语”,至今读之,仍能感动人心弦,荡人肺腑。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至(到)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B.于是废(废除)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C.履至尊而制(制度)六合
D.却(击退)匈奴七百余里
【小题2】(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用法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序八州而朝同列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D.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小题3】(小题3)“因”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A.高祖因之以成帝业B.因遗策
C.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D.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小题4】(小题4)根据文意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自开国以来至于始皇而有六代。
B.随着秦始皇的统一,标志着秦由攻势转为守势。因此,这段主要是说秦的守策。
C.秦初对外依然表现为进攻的态势,南服百越,北却匈奴。
D.这段文字义正辞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