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至(到)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B.于是废(废除)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C.履至尊而制(制度)六合
D.却(击退)匈奴七百余里
【小题2】(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用法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序八州而朝同列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D.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小题3】(小题3)“因”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A.高祖因之以成帝业B.因遗策
C.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D.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小题4】(小题4)根据文意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自开国以来至于始皇而有六代。
B.随着秦始皇的统一,标志着秦由攻势转为守势。因此,这段主要是说秦的守策。
C.秦初对外依然表现为进攻的态势,南服百越,北却匈奴。
D.这段文字义正辞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23 09:40: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 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 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乙)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 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得吾心矣。”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 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 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 人以德矣。”
会洵卒,赐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昔有见口 /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吾昔有见/ 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吾昔有见/ 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小题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当中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等,与“将子无怒”中的“子” 基本相同,与《核舟记》中“虞山王毅淑远甫刻”中的“甫”也相同。
B.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赋的是《短歌行》,与《赤壁赋》的“赋”同义。
C.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苏轼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可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小题3】下列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第一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遥想当年曹操、周瑜,再联想自身,发出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重在抒情;而第二段重在说理,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B.甲文节选自《赤壁赋》,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但作者绝不仅仅是为了记游,苏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抒情和说理依托于景物描写,因景而生情,借物而喻理,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结合得非常紧密。
C.乙文中,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D.乙文中,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既报知遇之恩,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得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得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襟危而问客曰危 坐:端坐
B.顺流而也 东:东方
C.知不可乎骤得 骤得:轻易得到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
【小题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苏子愀
渔樵江渚之上 何为其
A.两个“于”相同,两个“然”不同。B.两个“于”相同,两个“然”相同。
C.两个“于”不同,两个“然”相同。D.两个“于”不同,两个“然”不同。
【小题3】与“而今安在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不拘于时D.此非孟得之困于周郎者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黄山日记
徐霞客
初六日,天色甚朗。觅导者各携筇上山,过慈光寺。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上至平冈,则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由此而入,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髲,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
松石交映间,冉冉僧一群从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惟莲花洞可行耳。”已而从天都峰侧攀而上,透峰罅而下,东转即莲花洞路也。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之胜,遂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至天门。两壁夹立,中阔摩肩,高数十丈,仰面而度,阴森悚骨。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矼。矼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由矼而下,即所谓后海也。盖平天矼阳为前海,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若平地。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其阴属宁之太平。
余至平天矼,欲望光明顶而上。路已三十里,腹甚枵,遂入矼后一庵。庵僧俱踞石向阳。主僧曰智空,见客色饥,先以粥饷。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晴。”因指一僧谓余曰:“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余如言登顶,则天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下瞰绝壁峭岫,罗列坞中,即丞相原也。顶前一石,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坞中,上有怪松盘盖。
(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节)
注:髲bì,毛发。矼gāng,石桥。枵xiāo,肚子饿。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觅导者各携上山    筇:竹杖
B.公等何得上也 由:由于
C.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之    胜:美景
D.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 跻:攀登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山松树特点鲜明,树身不高,树形奇特,被旅行家徐霞客称之为奇山之中的奇品。
B.作者从莲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经过一段特别狭窄的山路,才到达了天门。
C.智空招待作者吃了粥,又帮他安排了登山路线、午饭时间和住宿的地方,非常周到。
D.光明顶前有一块巨石,先伏后起,像是两截,在山坳里突出悬空,上面还长着松树。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
(2)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
【小题4】徐霞客凭借什么成功登上黄山?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上池州李使君
杜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教子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
【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②缪:通“谬”。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期:期待。
B.此时之可惜也     可惜:令人惋惜
C.使圣人微旨不传  微:精深微妙
D.参之于上古    参:检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饰以温慎 举以予人
B.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  儿之成,则可待乎
C.其有国者成败废兴    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D.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
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以应当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对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论治学之道,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教子坐于游、夏之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公   输

《墨子》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籍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而

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B.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C.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D.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B.再拜:拜两次,古代表示恭敬的隆重礼节。
C.褐:粗布衣服,解褐指脱下粗布衣服去做官。
D.牒: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或竹片。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墨子在劝说过程中,采取类推的说理方法,加之排比、比喻,引鱼上钩,先发制人,逻辑性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B.墨子见楚王,采取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办法,从道义上谴责楚攻宋的不义,使楚王改变了攻宋的想法。
C.全文通过墨子的言论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突出。以“不智”“不仁”“不忠”“不强”来表明所谓义的虚伪性,表现出一个辩论家的风采。
D.文章启发我们,面对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2)虽人弗捐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察今》)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