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至(到)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B.于是废(废除)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C.履至尊而制(制度)六合
D.却(击退)匈奴七百余里
【小题2】(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用法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序八州而朝同列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D.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小题3】(小题3)“因”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A.高祖因之以成帝业B.因遗策
C.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D.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小题4】(小题4)根据文意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自开国以来至于始皇而有六代。
B.随着秦始皇的统一,标志着秦由攻势转为守势。因此,这段主要是说秦的守策。
C.秦初对外依然表现为进攻的态势,南服百越,北却匈奴。
D.这段文字义正辞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23 09:40: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金砺则利     就:靠近
B.非能水也,而江河 绝:穷尽
C.而闻者 彰:清楚
D.马十驾,功在不舍 驾:马拉车一天走的路程
【小题2】下列各句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蓝   良曰“长臣”
B.水为之,寒于水 声非加疾也,闻者彰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己    飘飘如遗世独立
D.积土成山,风雨兴 圣心备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了生活中常见的靛青提取、车轮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阐述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B.“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几个不同的比喻连用,使读者加深对同一道理的理解。
C.本文虽然以论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为主,但作者也着力论述了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D.荀子提出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的观点,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它启发和鼓励人们利用外物来增强人的能力。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⑵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送陈经秀才序

宋欧阳修

①伊出陆浑,略国南,绝山而下,东以会河。山夹水东西,北直国门,当双阙。隋炀帝初营宫洛阳,登邙山南望,曰:“此岂非龙门邪!”世因谓之“龙门”,非《禹贡》所谓导河自积石而号龙门者也。然山形中断,岩崖缺呀,若断若鑱。当禹之治水九州,披山斩木,遍行天下,凡水之破山而出之者,皆禹凿之,岂必龙门?

②然伊之流最清浅,水溅溅鸣石间。刺舟随波,可为浮泛;钓鲂捉鳖,可供膳羞。山两麓浸流中,无岩崭颓怪盘绝之险,而可以登高顾望。自长夏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故人之游此者,欣然得山水之乐,而未尝有筋骸之劳,虽数至不厌也。

③然洛阳西都,来此者多达官尊重,不可辄轻出。幸时一往,则驺奴从骑吏属遮道,唱呵后先,前傧旁扶,登览未周,意已怠矣。故非有激流上下、与鱼鸟相傲然徙倚之适也。然能得此者,惟卑且闲者宜之。

④修为从事、子聪参军、应之主县簿、秀才陈生旅游,皆卑且闲者。□相与期于兹夜宿西峰,步月松林间,登山上方,路穷而返。明日,上香山石楼,听八节滩,晚泛舟,傍山足夷犹而下,赋诗饮酒,暮已归。后三日,陈生告予且西。予方得生,喜与之游也,又遽去,因书其所以游以赠其行。

(注)①伊出陆浑:伊水发源于陆浑县。
【小题1】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先介绍伊水与龙门山的地理形势。
B.然后交代“龙门”这一名称的由来。
C.接着指出此龙门非《禹贡》中的龙门。
D.最后想象夏禹凿开龙门山缺口的过程。
【小题2】第③段连用两个“然”字,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3】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因B.而C.则D.且
【小题4】这篇赠序“独辟蹊径,意味隽永”,请对此加以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①;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②。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③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④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备注:①镆铘:古名剑,锋利无比  ②骥骜:古名马,夜行八百,日行千里    
③遽:立刻,马上  ④遽:就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守法而弗变则悖:悖谬
B.吾剑之所从坠是:这里
C.舟已行矣,而剑不行不行:不可以
D.世时移,变法宜矣易:改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吾儿,久不见若影
B.故治国无法则乱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C.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D.有过于江上者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病变而药不变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B.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不知老之将至
C.以此为治,岂不难哉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D.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多于世人之言语
【小题4】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A.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B.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D.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4分)
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3分)
③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2分 )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一苇之所,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小题1】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   )
A.①白露横江(白色的霜露)
②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
B.①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旷明朗)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所思慕的人,指贤臣或圣主)
C.①舳舻千里(首尾相接的船只)
②举匏樽以相属(互相劝酒)
D.①击空明兮溯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
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同适应)
【小题2】选出对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
①纵一苇所如  ②不知东方既白  ③倚歌而和 ④驾一叶扁舟
A.只有①②同B.只有①④同
C.只有②③同D.①②③④各不相同
【小题3】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  (  )
例句:孤舟之嫠妇
A.鱼虾而麋鹿B.幽壑之潜蛟
C.扣舷而D.顺流而
【小题4】选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    )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B.月出于东山之上
C.徘徊于斗牛间之D.客有吹洞箫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24分)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注释:(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所记愿:希望
B.覆溺之虞:料想
C.使堤土石幸久不朽使:假如
D.显用之常:曾经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予发书按图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
B.问其所以作之利害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
C.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
D.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
【小题4】(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认为,滕侯对偃虹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是出于他对百姓深切的关怀和热爱。
B.古代不少利国利民的工程,由于年深日久缺乏维护,往往成了废弃的遗迹,令人遗憾。
C.滕子京请欧阳修作《偃虹堤记》,是为了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
D.《偃虹堤记》是一篇应邀之作,欧阳修在文中借赞美滕侯表达了心中理想的为官之道。
【小题5】(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2)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