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蓄养禽鱼
鸟之悦人以声者,画眉、鹦鹉二种。而鹦鹉之声价,高出画眉上,人多癖之,以其能作人言耳。予则大违是论,谓鹦鹉所长止在羽毛,其声则一无可取。鸟声之可听者,以其异于人声也。鸟声异于人声之可听者,以出于人者为人籁,出于鸟者为天籁也。使我欲听人言,则盈耳皆是,何必假口笼中?况最善说话之鹦鹉,其舌本之强,犹甚于不善说话之人,而所言者,又不过口头数语。是鹦鹉之见重于人,与人之所以重鹦鹉者,皆不可诠解之事。至于画眉之巧,以一口而代众舌,每效一种,无不酷似,而复纤婉过之,诚鸟中慧物也。予好与此物作缘,而独怪其易死。既善病而复招尤,非殁于己,即伤于物,总无三年不坏者。殆亦多技多能所致欤?
家常所蓄之物,鸡犬而外,又复有猫。鸡司晨,犬守夜,猫捕鼠,皆有功于人而自食其力者也。乃猫为主人所亲昵,每食与俱,尚有听其搴帷入室、伴寝随眠者。鸡栖于埘,犬宿于外,居处饮食皆不及焉。而从来叙禽兽之功,谈治平之象者,则止言鸡犬而并不及猫。亲之者是,则略之者非;亲之者非,则略之者是;不能不惑于二者之间矣。曰:有说焉昵猫而贱鸡犬者犹癖谐臣媚子以其不呼能来闻叱不去因其亲而亲之非有可亲之道也。鸡犬二物,则以职业为心,一到司晨守夜之时,则各司其事,虽豢以美食,处以曲房,使不即彼而就此,二物亦守死弗至;人之处此,亦因其远而远之,非有可远之道也。即其司晨守夜之功,与捕鼠之功亦有间焉。鸡之司晨,犬之守夜,忍饥寒而尽瘁,无所利而为之,纯公无私者也;猫之捕鼠,因去害而得食,有所利而为之,公私相半者也。
清勤自处,不屑媚人者,远身之道;假公自为,密迩其君者,固宠之方。是三物之亲疏,皆自取之也。然以我司职业于人间,亦必效鸡犬之行,而以猫之举动为戒。噫!亲疏可言也,祸福不可言也。猫得自终其天年,而鸡犬之死,皆不免于刀锯鼎镬之罚。观于三者之得失,而悟居官守职之难。其不冠进贤,而脱然于宦海浮沉之累者,幸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进贤:进贤冠,是古代官员贵人戴的帽子的一种。
【小题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必口笼中假:借助
B.亦多技多能所致欤殆:大概
C.鸡晨,犬守夜司:主管,负责
D.尚有其搴帷入室听:听从,服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 予大违是论 使我欲听人言,则盈耳皆是
B其异于人声也    虽豢以美食
C.是鹦鹉见重于人  猫之捕鼠,因去害而得食
D.皆有功人而自食其力者也  然以我司职业于人间
【小3】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从画眉“多技多能”却短命的遭遇中悟出的道理是,应精于一项技能,而不能贪多不精,以至于劳累而死。
B.作者认为鹦鹉舌根僵硬甚于不善言语之人,鹦鹉学舌之声也毫无可取,人们对它偏爱有加,实在不可理解。
C.作者从猫和鸡犬的不同遭遇中悟出的道理是,人们对他人的喜爱与否,常常不以其贡献大小而以与己亲疏来定。
D.忍饥耐寒、鞠躬尽瘁的鸡犬遭宰杀,假公自为、亲主固宠的猫却尽享天年,作者由此联想到为官尽职尽责之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6 10:44: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黄冈新建小竹楼记王禹偁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①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②圮毁,蓁莽③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披鹤氅④,戴华阳巾⑤,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⑥,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已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吞山光,平江濑 挹,汲取
B.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屋皆然比,并,连
C.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第,但,只
D.后之人与我同志 幸,幸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比屋皆B.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声丁丁 吾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
C.公退D.皆竹楼之助也
岂惧竹楼易朽乎  吾不取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叙写作者谪居竹楼的乐趣的一组是(    )
①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②远吞山光,平挹江濑  ③夏宜急雨,有瀑布声   ④宜鼓琴,琴调虚畅  ⑤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 ⑥焚香默坐,清遣世虑
A.①②③B.④⑤⑥C.③④⑤D.②③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描绘了竹楼清幽的环境,表现作者潇洒淡泊的生活情趣和被贬后豁达自适的心情,同时也透露出不满的情绪。
B.本文详略得当,文章先略写黄冈多竹和用竹造屋的好处,再详写竹楼外所见的优美景色和竹楼内所适宜做的事情:夏听急雨,冬听密雪,鼓琴咏诗,围棋投壶。
C.文章引齐云、落星、井斡、丽谯四座历史上有名的高楼与竹楼作对比,表明作者喜爱竹楼、甘愿清苦、鄙夷声色、不慕荣华的高尚情怀。
D.文中多用排比,着力渲染,叙中夹议,寓情于景,特别是对于竹楼各种声响的生动描绘,更是各具特色,极富诗意。
【小题5】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2)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心术(节选)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注)①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燃火叫“燧”。在这里泛指军队的警戒工作。②斥堠:古代用来供士兵居住并瞭望敌情的亭堡,这里指放哨、睐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糜鹿兴于左而目不  瞬:眨眼
B.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也 殆:懈息
C.故古之贤将,能以兵敌 尝:曾经
D.故一忍可以百勇  支:抵御
【小题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2)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各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洎牧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取夷灭。(节选自李祯《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祸焉 速:招致
B.终继五国灭 迁:灭亡
C.牧以谗诛 洎:等到,副词
D.与秦相较 当:应当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李牧连却     东诸侯六国也
B.战败取夷灭
C.洎牧谗诛     岂非其暴邪
D.至丹以荆卿计 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的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
B.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就是苏洵所说的“赂秦”。
C.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 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D.苏洵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要求积极抗敌。
【小题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2)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小题5】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登西台恸哭记
(宋)谢翱
始,故人唐宰相鲁套①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套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令其诗再在,可孝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兰之台而始哭套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舟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甓,如入墟墓。还,与舟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眷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阙,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舟中。舟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舟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下可留,登岸宿乙宰。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
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②,如《秦楚之际》。令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
(注)①唐宰相鲁公:明谓唐颜真卿,实指文天祥。
②《季汉月表》:一个朝代的末尾称“季”,“季汉”实指“季宋”,表明宋亡。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所别之处及其时相类  适:恰好
B.还,与舟人祭具 治:置办
C.既济,疑有神阴 相:帮助
D.再拜跪伏,毕 祝:祝福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作者对文天样怀念和敬仰的一组是 ( )
①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
②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
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
④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
⑤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
⑥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篇声泪交并的泣血之作,作者以登高哭祭的形式,字字呜咽地表达了对民族英雄文天祥殉难的悲恸之情。行文风格堪称沉郁顿挫,一字三叹,痛泪激溅满纸,读来令人悚然动容。
B.在写西台恸哭的祭礼程序中,作者宕开一笔写道“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随后又回到现实,发出了“江山人物,眷焉若失”的感慨,这种历史的回味加重了作者的失落与沉郁。
C.这是古往今来哭人之作中的一篇奇文,它哭英烈而不直书英烈的姓名,全文重点叙述英烈的业绩,将全部的笔墨倾洒在生者对英烈亡灵的哭祭上。
D.本文在悼念文天祥时,表现得隐晦曲折。奠者为谁,并不明示,而是托言唐宰相鲁公,通篇以无特指的“公”指代,同登西台者为谁,仅以“甲乙丙”称代。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眷焉若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移舟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①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②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③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④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⑤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去)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⑦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⑨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⑩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⑾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举直诸枉错:通“措”,安置。
B.伊尹,不仁者远矣举:选拔人才
C.造次必于是造次:做了错事
D.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小题2】选出加横线的字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尧舜犹病诸 知我者天乎
B.己欲立立人 色取仁行违
C.不如丘好学也 我非生而知
D.不其道得之 敏求之者也
【小题3】 选出句式特点与“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一致的一组是(    )
A.富哉言乎 B.选于众
C.德之不修 D.事其大夫之贤者
【小题4】选出对上文理解有误的一组是(    )  
A.孔子认为所谓的仁人,就是能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想要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
B.孔子认为,真正的通达的人,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察觉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自己比不上别人的地方。
C.孔子认为,富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东西,贫贱是人人都想要摆脱的东西,但一定要以不违背仁德的方法去实现。
D.孔子认为,即使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也不应该埋怨上天,不应该责怪别人,而是应该向下学习礼乐,向上通达天命。
【小题5】翻译文言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