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得,托遗响于悲风。”节选自《赤壁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襟坐危:端正B.江陵下:顺流而下
C.樵于江渚之上渔:打鱼D.知不可乎得骤:屡次
【小题2】(小题2)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因此应纵情自然、及时行乐。
B.本段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本段重在抒情,由眼前的“江水”“明月”遥想当年曹操、周瑜,再联想自身,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
D.本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
【小题3】(小题3)把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21 10:24: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B.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D.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二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癸丑”这里指永和九年。
B.“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
C.“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D.“流觞”,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上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先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缘由。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
B.第二段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此时此地良辰美景,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C.文章第三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暂,盛事不常。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由“欣于其所遇”的忧引出“情随事迁”的乐,写出忧而生乐,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
D.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紧承上文从亲身感受谈起生死观,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殇”论调的批判,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是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备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几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其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必有以处之矣 处:立身
B.渊明临终,疏告俨等   疏:奏章。
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忤:感触。
D.是时,辙亦迁海康 迁:搬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至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自托于渊明,谁肯信之
B.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追和古人,则始东坡
C.今将集而并录之,遗后之君子 半生出仕,犯世患
D.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未有追和古人者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D.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为人是“ 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震川文集》后

清曾国藩

①近世缀文之士,颇称述熙甫,以为可继曾南丰、王半山之为文。自我观之,不同日而语矣。或又与方苞氏并举,抑非其伦  

盖古之知道者,不妄加毁誉于人,非特好直也,内之无以立诚,外之不足以信后世,君子耻焉。自周诗有《崧高》、《烝民》诸篇,汉有“河梁”之咏,沿及六朝,饯别之诗,动累卷帙。于是有为之序者,昌黎韩氏为此体特繁,至或无诗而徒有序,骈拇枝指,于义为已侈矣。熙甫则未必饯别而赠人以序,有所谓贺序者、谢序者、寿序者,此何说也?又彼所为抑扬吞吐、情韵不匮者,苟裁之以义,或皆可以不陈。浮芥舟以纵送于蹄涔之水,不复忆天下有曰海涛者也,神乎?味乎?徒词费耳。

③然当时颇崇茁轧之习,假齐梁之雕琢、号为力追周秦者,往往而有。熙甫一切奔去,不事涂饰,而选言有序,不刻画而足以昭物情,与古作者合符,而后来者取则焉,不可谓不智已。“人能弘道,无如命何!”——藉熙甫早置身高明之地,闻见广而情志阔,得师友以辅翼,所诣固不竟此  

注①《崧高》、《烝民》:两篇皆是《诗经》中送行之作。②骈拇枝(qí)指:喻多余无用的东西。骈拇,足拇指与第二指连为一体;枝指,手有六指。③蹄涔:牛马蹄印中的积水。④茁轧:指盲目拟古,使用生硬晦涩的词汇。⑤藉:假使。

【小题1】“书……后”属于古代文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可填入第①段和第③段横线处的虚词是(   )
A.哉 也B.矣 哉C.也 乎D.也 哉
【小题3】对第②段画直线的句子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深明事理的人不随意毁誉他人主要是因为崇尚正直。
B.君子不仅正直,而且耻于无以立其诚和不被后世所信任。
C.因为崇尚正直、怕无以立诚信世,故君子不随意毁誉人。
D.不随意毁誉他人且品行正直的人就能被后世的人所信任。
【小题4】第②段划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手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
【小题5】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要求有观点有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纷奢   爱,喜爱,喜欢。
B.人亦其家   念,顾念
C.奈何取之尽锱铢   锱铢,极言贵重点的东西。
D.秦者秦也   族,名词作动词用,灭族。
【小题2】(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奈何取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小题3】(小题3)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B.第一段用比喻和排比,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C.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D.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