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
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故临江王驩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洛阳。
五月,兵皆罢归家。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 高祖本纪》)
【小题1】对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之卒十万可:大约
B.淮阴先,不利合:交战
C.遂定楚地略:攻占
D.陛下而侮人慢: 缓慢
【小题2】下列加横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B.臣等死守之常身翼蔽沛公
C.项羽仁爱人因人之力敝之,不仁
D.有功者害填然鼓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对于再三推辞皇位的原因,汉王自己假惺惺地解释为以国家利益为重。
B.文中刘邦高度评价了张良、萧何和韩信,突出了他们不凡的才能,其实,他更是在炫耀自己的英明。
C.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有很多,但在高祖看来,其主要原因是项羽不会使用人才。
D.汉王一方认为,刘邦虽对人轻侮傲慢,却能与天下同利;项羽虽仁义爱人,却缺乏宽广的胸怀。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① 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而送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6 10:33: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蘗、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鉤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洩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植物之,其味皆苦 中:合乎
B.莫不族布而生焉 罗:排列
C.启陨箨以粟菽   蓺:种植
D.一旦运穷福     艾:止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食之可以清酒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B.拊石和之   客逾庖
C.人知乐乐   亦各言志也
D.彼之苦,吾乐 行李往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巧妙地抓住一个“苦”字,作为贯穿全文的脉络,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而非“苦”也。
B.“情缘景生”“景与情会”,前一部分的事与景和后一部分的情与理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C.作者运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化景为趣,化趣为理,启发人们正确看待艰苦的环境,直面坎坷的人生。
D.文末的议论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的道理,认为人们的“苦乐观”和孟子、赵子的大致相同。
【小题4】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
(2)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女祸。

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宦者传》)

注①帷闼:帐幕和小门,这里指宫廷之内。②抉:挖出,可译为“搜捕”。 ③捽:揪。④唐昭宗因宦官专权为祸,与宰相崔胤密谋诛杀宦官,写信请朱温发兵。但事情败露,昭宗被宦官劫持。朱温发兵,尽杀宦官。后来,崔胤和昭宗也先后为朱温所杀。

(二)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

方其系燕父子组,梁君臣之首,入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宦者之害,非一也 端:开始
B.能以小善人之意   中:迎合
C.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 使:假使
D.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源深女祸    ②入太庙
B.①尽杀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②方其系燕父子
C.①而人主势日益孤 ②抑本其成败
D.①则惧祸之心日益切,把持者日益牢 ②未及见贼士卒离散
【小题3】举,“”,会意兼形声字,《说文》解释说:“举,对举也,从手與声。”本义为双手向上托物,举起;后有多种引申义。下列语句中的“举”字,意义与“举”的本义相同的一项是______,与“举国同庆”中“举”的意义相同的是_____、_____。(只填序号)
①子孙视之不甚惜,以予人,如弃草芥 (《六国论》)
②戍卒叫,函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阿房宫赋》)
③故方其盛也,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伶官传序》)
④后刺史臣荣臣秀才 (《陈情表》)
⑤且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逍遥游》)
⑥主人下马客在船,酒欲饮无管弦 (《琵琶行》)
⑦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鸿门宴》)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小题5】选文(一)“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一句中的“此”指的是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小题6】选文(二)中的《书》指《尚书》,与_____、《春秋》、《礼记》、《周易》四部儒家经典合称为“五经”。
【小题7】《伶官传序》中说:“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请你结合选文(一)和选文(二)中的具体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答韦中立①论师道书(节选)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②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③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④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患在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⑤为言辞。愈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矣。
屈子赋⑥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⑦,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⑧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後,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敎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於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如何也。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苟亟来以广是道⑨,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宗元复白。
【注】①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②仆:自称谦词。③吾子:对人相亲爱的称呼,可译作“您”。④卜:估量。⑤增与:加给,此处有渲染的意思。为:编造。⑥屈子赋:指《九章·怀沙》。⑦仆来南: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中途又被贬为永州司马,故说来南。⑧病:诟病,辱骂。⑨苟亟(qì)来以广是道:如果我们经常往来交谈,以扩充发挥作文之道。亟来:常来。是道:指作文之道。
【小题1】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注音和释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辱书云,欲师     相:xiāng,互相
B.虽常好言论,文章  为:wéi,写作
C.人之患在为人师   好:hǎo,美好
D.如是者矣 数:shù,多次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人患在好为人师 古学者必有师
B.因抗颜为师    小学大遗
C.愈是得狂名    作《师说》贻之 
D.至无雪已 今其智反不能及
【小题3】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在这封回信中,反复强调“不敢为人师”,他虽赞扬韩愈“奋不顾流俗”“抗颜面为师”的精神,但又主张“取其实而去其名”,即不必讲求为师之名,应该注意为师之实;师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B.本文在阐述道理的同时,对于反对师道的人,不论从形象和用词上,都无不透露出批判的锋芒,把他们比作庸蜀吠日、南越吠雪的狗,他们的群怪聚骂,如“越蜀吠日”等等,都见出其批判的尖锐和力量。
C.为了说明拒绝“欲相师”的道理,他首先说“仆道不笃,业甚浅近”“未见可师者”,言自身条件差,够不上资格当老师,这也是他拒绝“欲相师”的真正原因。
D.从全文来看,这篇文章在论述时人不重师道的弊端时辛辣幽默,在答复韦中立时则婉转平易,表现出长者之风。
【小题4】 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非 独 见 病 亦 以 病 吾 子 然 雪 与 日 岂 有 过 哉 顾 吠 者 犬 耳 度 今 天 下 不吠 者 几 人 而 谁 敢 炫 怪 于 群 目 以 召 闹 取 怒 乎
【小题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锯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

【小题1】下列各项对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过秦论中》)
B.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过秦论中》)
C.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过秦论中》)
D.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过秦论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朱”就是春秋时的范蠡,他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代称。
B.“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秦以外其他六国都在山东。
C.“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凉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
D.“七庙”指天子的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铺叙陈涉地位低,才智不足,所率人数不多,武器简陋,缺少行军用兵的谋略,意在表明由此而失败的秦朝不堪一击。
B.“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C.选文第二段将陈涉与山东诸国对比,突出陈涉之微与九国之强,然而他们与秦相抗,成败结果出人意料、引人深思。
D.选文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目的是劝谏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