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1分)
姚敬恒先生事略
[清]全祖望
《李二曲集》中别辑前代讲学诸君,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以予近所闻,近日应潜斋高弟有曰凌嘉印、沈文刚、姚敬恒,皆拔起孤露①之中,能成儒者。凌、沈之名尤重,见于沈端恪公所为传,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杭之钱塘人也。姚氏,故杭之右姓。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②,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敬恒皇恐,长跪谢,愿得改行。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一言一行,服膺师说,泊然自晦,凡事必归于厚。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潜斋喟然叹曰:“为其无以为丧也。”敬恒曰:“请为先生任之。”殡葬皆出其手。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曰:“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每时③其乏而致之,终其身无倦。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姚江黄先生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独见敬恒而许之,曰:“是独行传中人物也。”
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延之,访以海上事④。敬恒对曰:“游魂⑤不日底定矣。但闽中民力已竭,公当何以培之?”闽督肃然颔之,然敬恒以学道故,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渐不可支,遂以此落其家。
晚所以非罪陷缧绁。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异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程、张之书也,呼与坐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然敬恒卒以贫死。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予既附志于《潜斋墓表》中,复摭拾其事以传之,以配凌、沈二君,且以待后世有二曲其人者。惜访其母姓,竟不可得。
(选自《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注】①孤露:父亡无所荫庇。②市廛(chán):店铺集中的地方。③时:通“伺”。④海上事: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⑤游魂: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敬恒皇恐,长跪 谢:感谢
B.访以海上事 访:询问
C.闽督肃然之 颔:点头同意
D.遂以此其家 落:使……衰败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勉学者 余于仆碑,又悲夫古书之不存
B.汝亦此恶行乎 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C.受业于应先生潜斋于是赵斋戒五日
D.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勤施烟光凝暮山紫
【小题3】下列对本文主人公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敬恒品学兼优,只因他是商贾而非士大夫,以致名声未彰。
B.姚敬恒轻财重义,经常用他的经商所得接济他人。
C.姚敬恒识见高远,提醒闽督姚公应以培养民力为当务之急。
D.姚敬恒临难不惧,虽蒙冤入狱,仍通读经典,泰然自若。
【小题4】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应潜斋安贫乐道,在生活拮据时也不轻易接受他人的馈赠。
李二曲肯定那些出生商贾却恪守儒家规范的人,全祖望对此深表赞同。
作者借助黄晦木的评价来强化对姚敬恒人格与节操的肯定。
本文主要以传神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与《烛之武退秦师》的写法相同。
【小题5】把文言材料中的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3分)
(2)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3分)
(3)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11-05 05:20: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龙渊义塾记

(明)宋濂

龙渊即龙泉,避诏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十亩有奇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菜之礼。后敞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 甓其修途,以达于东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都然云。

岁聘行经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盈亏,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徭,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请濂记之。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围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

(选自《文宪集》)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⑴吾事矣(__________)   ⑵其长,乃赴龙渊受业(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乡闾子弟无所于学
B.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十亩有畸来为
C.以申饬五伦
D.小大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题3】与“避诏讳更以今名”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其大凡也B.大王来何操
C.臣诚恐见欺于王D.章君有见于斯
【小题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⑴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
⑵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
【小题5】文中哪些句子能够表现章君办学的义举?(用原文回答)
【小题6】根据文意,章君请宋濂作这篇记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六国论

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耶?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国也非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诈虞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虛岁。向使有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果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犹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共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辩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之人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茶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以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使有形便之利如秦者 擅:擅长
B.彼岂不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   逆:预先
C.其心特苟以一时之富贵 弋:取,获得
D.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 遑:闲暇
【小题2】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当 是 时 东 诸 侯 之 立 国 也 非 有 能 愈 于 秦 者 也 其 溺 于 攻 伐 习 于 诈 虞 强 食 而 弱肉 者 视 秦 无 异 也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2)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小题4】从苏洵和苏辙各自所写的《六国论》及本文来看,苏洵、苏辙以及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22分)
贾谊论
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远者,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①,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②,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yuè)然③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天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注①汉文:汉文帝刘恒。②昼:地名。③趯然:跳跃的样子.趯,同“跃”。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子何为不豫:高兴。
B.虽三代何以远过:过错。
C.彼其匹夫有天下之半略:占据。
D.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失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欲使一朝之间
则或咎欲出者
B.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自残至此
弃甲曳兵
C.不敢兴兵拒大王
观其过湘为赋吊屈原
D.均二策
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小题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说明贾生“量小”“识不足”的一项是 ( )
A.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
B.其后卒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
C.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D.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小题4】下列对苏轼所述的主要观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贾谊的才华足够做国君的左膀右臂,可是终于没被国君重用,原因主要不在国君不识才,而在于贾谊不能自用其才。
D.君子要成就一番远大事业,要等待时机,在时机未到时,要能忍受住困穷,贾谊致命的弱点是不能忍受困穷。
C.像贾谊这样的王佐之才,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前提条件是上得其君,下得其臣,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
D.苏轼的结论是做人君的既得到贾谊这样有抱负、有才华的臣子,就应该避其短,尽早起用,否则,这个人才就会像贾谊一样夭折。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3分)
(2)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4分)
(3)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