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目。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曹丕《典论·论文》)
【小题1】下列实词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 能:擅长B.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 胜:尽,表达
C.于辞无所假 假:借用(别人的文辞)D.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 引:运用
【小题2】下列各组虚词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 )
A.①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②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B.①王粲长于辞赋。②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
C.①文人相轻,自古而然。②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
D.①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②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小题3】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字。
(1)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2)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小题4】文人不应相轻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3 10:03: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节选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C.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D.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图,梵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有佛、佛教徒、佛塔等意义,文中指和尚。
B.华山之阳,华山的北面,古代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阴。
C.安国平父,“安国”是名,“平父”是字,其中“平父”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多附綴于表字后面。
D.至和元年,宋仁宗即位第一年,这里用的是帝王纪年法,即按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号纪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褒禅山的命名是有缘由的。因为唐代慧褒禅师当初在山脚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这里,所以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B.人要寻游险洞需强大意志。所以进到华山洞后洞的人不足前洞人数的十分之一,来此题记的人就更少了。
C.人想到达理想境地需要多方条件。到达理想的境地需要具备志.力与物这三个条件,三者之中“志"最重要,尽志的人可以不后悔。
D.求学的人要深思慎取。做学问要深入思考.整理和研究古籍时,要审慎地鉴别其真伪,恢复事物的本来面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日“花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第二•察传》)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符合句中含意的一项是(3分)
A.夫得言不可以不察:考察
B.传而白为黑数:多次
C.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国:宋国
D.是非之,不可不分经:划分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证明“察传”观点的正面论据的一组是
①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②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   ③乐正夔一足
④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 ⑤晋师三豕涉河  ⑥非也,是己亥也
A.②③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举从狗到玃、母猴再到人这一事例,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事物经过人们“数传”后把白说成黑把黑说成白这一道理。
B.作者在第二段论述时,使用的最为突出手法是对比。不仅在说理时用正反对比,在举例时也用了正反对比。
C.作者提出了“熟论”和“验之以理”的观点后,共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这三个例子,都包括有传言及对传言验证后所得出的真实情况。
D.“察传”即明察传闻之意。文中认为传闻中的事物往往有似是而非之处,应加以审验。文章多用故事为论据,生动有趣。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2)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21分)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柳宗元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①之具,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
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有何阙焉?
[注]①滫瀡(xiūsuǐ):这里指淀粉一类烹调用的东西。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将而更以贺也吊:慰问
B.于是有水火之孽:灾祸
C.非负足下也特:只,仅仅
D.而彰之宥:藏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不给左右欲引相如去
B.圣人不能以是必信臣下愚,知其不可
C.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虽有槁暴,不复挺
D.不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入前为寿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参元家遭遇了火灾,家里被烧得干干净净,连烹调用的东西都没了。
B.作者对王参元家遭遇火灾的态度,先是大惊,然后又觉得疑惑,最后大喜,因为这一场大火将给王参元带来好的名誉。
C.作者曾经想对别人讲明王参元遭受诋毁排挤的情况,却遭到了他人的嘲笑。
D.文章用书信的形式,借王参元家失火这件事表达了作者的想法,同时也对当时官员选举任用中,贿赂盛行和清廉官员受诬陷的现实进行了讽刺。
【小题4】(小题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3分)
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小题5】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4分)
(2)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对文中加横线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奈何取之尽锱铢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B.多于九土之城郭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独夫:孤单的人
D.楚人一炬楚人:指刘邦
【小题2】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的状况。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的状况。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