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泷冈阡表(节选)
欧阳修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
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又十有二年,烈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又十年,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枢密,遂参政事,又七年而罢。自登二府,天子推恩,褒其三世,盖自嘉祐以来,逢国大庆,必加宠锡。皇曾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曾祖妣累封楚国太夫人。皇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祖妣累封吴国太夫人。皇考崇公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皇妣累封越国太夫人。今上初郊,皇考赐爵为崇国公,太夫人进号魏国。
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积善成德,宜享其隆,虽不克有于其躬,而赐爵受封,显荣褒大,实有三朝之锡命,是足以表见于后世,而庇赖其子孙矣。”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既又载我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注释】①泷冈:地名,在今江西省永丰县沙溪南凤凰山上,欧阳修的父亲葬于此。②阡表:即墓表,犹墓碑。这里指墓碑上的文字,多表彰逝者。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何恃而能自守耶?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B.太夫人告之曰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C.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木欣欣以向荣D.汝其勉之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考:文中“皇考”的意思与《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的“皇考”意思相同,都是对亡父的尊称。
B.太君:封建时代官员母亲的封号。宋代的封号有国太夫人﹑郡太夫人﹑郡太君﹑县太君等称。近代“太君”一词成了汉奸对侵华日军的谄媚奉承称呼。
C.阡:文中是墓道的意思。阡陌是一个汉语词语,指田间小路。“阡”是指南北走向的田埂;“陌”是指东西走向的土埂。
D.祭文: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本文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祭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生动的叙写了作者年幼丧父、家境贫寒、依靠母亲抚育的情况,以及其父为官清廉、宅心仁厚、表里如一的品德。
B.文中两次说到“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她这样充满自信的理由是丈夫宅心仁厚,家风良好,儿子必将受到熏陶和教育,长大成人。
C.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品质。如从太夫人语中转述一二,其父盛德遗训可闻;儿子贬官,太夫人谈笑自若,其母之贤达自现。
D.欧阳修母亲对欧阳修父亲处理公务的一段回忆,不仅出色地写出了欧阳修父亲胸怀的仁慈,断案的公正廉明,也间接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吏治的黑暗和断案中草营人命的罪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2)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7 11:41: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故农者,天下之本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吏者不然,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夫三代之为国,公卿士庶之禄廪,兵甲车牛之材用,山川宗庙鬼神之供给,未尝阙也,是皆出于农,而民之所耕,不过今九州之地也。今固有向时之地,而制度无过于三代者。昔知务农又知节用,今以不勤之农赡无节之用。非徒不勤农,又为众弊以耗之。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禁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

古者计口而受田,家给而人足。井田既坏,而兼并乃兴。今大率一户之田及百顷者,养客数十家。其间用主牛而出己力者、用己牛而事主田以分利者,不过十余户。其余皆出产租而侨居者曰浮客。夫此数十家者,素非富而积之家也,其春秋神社、婚姻死葬之具,又不幸遇凶荒与公家之事,当乏时,尝举债于主人,而后偿之,息不两倍则三倍。尽其成也,出种与税而后分之,偿三倍之息,尽其所得或不能足。

民有幸而不役于人,能有田而自耕者,下自二顷至一顷,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役之多者为大役,少者为小役,至不,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夫井田什一之法,不可复用于今。为计者莫若就民而为之制,要在下者尽力而无耗弊,上量民而用有节,则民与国庶几乎俱富矣!

(取材于欧阳修《原弊》)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相与笑之曰 鄙:轻视
B.上下相移用以 济:帮助
C.素非富而积之家也 畜:同“蓄”,积聚、储藏
D.至不,则贱卖其田 胜:能承担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今之吏者不然 招之去禁兵
B.督之必其所任 今固有向时之地
C.皆出间而常有余        当乏时
D.昔知务农又知节用 上量民而用有节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
一天的用度,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来节制花销
B.耕者不复督其力
种田的人不再用完他全部的力量
C.其余皆出产租而侨居者曰浮客
其余的(因租种土地)需交付租金且从外地迁移来的人叫浮客
D.皆以等书于籍
都按等级登记在官府的簿籍中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②农隙则教之以战。
【小题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子认为粮仓充实才能顾及礼节,由此可见农业为立国之本。
B.古时候每年的耕种均有盈余,三年就能够积存出一年的储备。
C.土地和各项制度不变却费用短缺,由于为政者治理方法不当。
D.作者肯定井田制的作用,认为解决现今多种问题唯有恢复它。
【小题6】文中“为众弊以耗之”意思是农民被多种弊端所害,请概括说明后文写到了哪些害农之弊。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卢程,不知其世家也。唐昭宗时,举进士,为盐铁出使巡官。唐亡,避乱燕、赵,变服为道士,游诸侯间。庄宗尝召程草文书,程辞不能。其后战胡柳,掌书记王诚于阵,庄宗还军太原,置酒谓监军张承业曰:“吾以杯酒辟一书记于坐。”因举杯属巡官冯道。程位在道上,以尝辞不能,故不用。程大恨曰:“用人不以门阀而先田舍儿邪!”

庄宗即位,议择宰相,节度判官卢质当拜,而质不乐行事,乃言程为故唐时名族,可以为相,庄宗遂以程为中书侍郎。是时,朝廷新造,百度未备,程拜命之日,肩舆导从,喧呼道中。庄宗闻其声以左右,对曰:“宰相檐子入门。”庄宗登楼视之,笑曰:“所谓似是而非者也。”

程奉皇太后册,自魏至太原,上下山险,所至州县,驱役丁夫,官吏迎拜,程坐肩舆自若,少忤其意,必加笞辱。人有驴夫于程者,程帖兴唐府给之,府吏启无例,程怒笞吏背。少尹任圜,庄宗姊婿也,诣程诉其不可。程戴华阳巾,鹤氅,据几决事,视圜骂曰:“尔何虫豸,恃妇家力也!宰相取给州县,何为不可!”圜不对而去,夜驰至博州见庄宗。庄宗大怒,曰:“朕误相此痴物,敢辱予九卿!”令自尽,赖卢质力解之,乃罢为右庶子。庄宗入洛,程于路坠马,中风卒。

(节选自《新五代史·唐臣传》)

(注)①檐子:轿子    ②兴唐府:地名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掌书记王诚于阵(______) (2)人有驴夫于程者(______)
(3)鹤氅 (______) (4)令自尽 (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尝辞不能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质不乐行事 望洋向若叹曰
C.庄宗闻声以左右   孰能讥之乎
D.举杯属巡官冯道   利乘便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以杯酒辟一书记于坐。
(2)是时,朝廷新造,百度未备。
【小题4】文中“似是而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分析卢程这一人物形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归崇敬,字正礼,苏州吴人。治礼家学,多识容典,擢明经。遭父丧,孝闻乡里。调国子直讲。天宝中,举博通坟典科,对策第一,迁四门博士。有诏举才可宰百里者,复策高等,授左拾遗。肃宗次灵武,再迁起居郎、史馆修撰,修国史、仪注。以贫求解。未几,有事桥陵、建陵,召还参掌仪典。

代宗幸陕,召问得失,崇敬极陈:“生人疲敝,当以俭化天下,则国富而兵可用。”时百官朝朔望,皆服袴褶,崇敬非之,建言:“三代逮汉无其制,隋以来,始有服者,事不稽古,宜停。”诏可。时有方士巨彭祖建言:“唐家土德,请以四季月郊祀天地。”诏礼官儒者杂议。崇敬议:“《礼》以先立秋十八日祀黄帝,黄帝于五行为土。彭祖牵纬候说,事诡不经,不可用。”事皆施行。

大历初,充吊祭册立新罗使。海道风涛,舟几坏,众惊,谋以单舸载而免,答曰:“今共舟数十百人,我何忍独济哉?”少选,风息。先是,使外国多赍金帛,贸举所无,崇敬囊橐惟衾衣,东夷传其清德。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皇太子欲临国学行齿胄礼,崇敬以学与官名皆不正,乃建议:请以国子监为辟雍省。祭酒、司业之名,非学官所宜。请以祭酒为太师氏,位三品;司业为左师、右师,位四品。有诏尚书省集百官议。皆以习俗久,制度难分明,国学非世官,不得名辟雍省、太师氏。大抵惮改作,故无施行者。

坐史给禀钱不实,贬饶州司马。德宗立,召还,复拜国子司业,稍迁翰林学士、充皇太子侍读。田悦、李纳禀命,持节宣慰,称旨,宠赐缯帛,儒先以为荣。迁工部尚书,仍前职。

年老,以兵部尚书致仕。卒,年八十八,赠尚书左仆射,谥曰宣。论撰数十篇。

(节选自《新唐书·归崇敬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B.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C.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D.八年遣祀/衡山未至/而哥舒晃乱/广州监察御史惮之/请望祀而还/崇敬正色曰/君命岂有畏邪/遂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是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意思是通晓经学,考试时以通经的比例来决定等第。
B.坟典:指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书籍的通称。
C.朔望:即朔日和望日,也就是农历的每月初一和十五。古代每逢朔望常行朝谒之礼。
D.国子监:又称“太学”,在元、明、清三代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崇敬科考优异,对策出众。他先是考中明经科,后又考中博通坟典科;其后两次对策,分别名列第一和高等,并因此几次得官。
B.归崇敬学识渊博,熟悉典制。桥陵、建陵有事,他参与掌管礼仪典章;方士巨彭祖建议在四季月郊祀天地,他据《礼》予以反驳。
C.归崇敬直言进谏,均被采纳。百官上朝时穿袴褶,他勇于批评并建议停止。他认为国子学的名称与官名都不正规,建议修改。
D.归崇敬临危不惧,义不独生。出使新罗,遇到风暴,船几乎被毁,众人打算用小船载他先走,他与大家同生共死,不愿独自偷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人疲敝,当以俭化天下,则国富而兵可用。
(2)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