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目。
明良①论 龚自珍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大耻。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寡矣。官益久,则气②愈。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至身为三公,为六卿,非不崇高也,而其于古者大臣巍然岸然师傅自处之风,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臣节之盛,扫地久矣。非由他,由于无以作朝廷之气故也。
何以作之气?曰:教之耻为先。贾谊谏汉文帝曰:“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言,古今之至诚也。
窃窥今政要之官,知车马、服饰、言词捷给而已,外此非所知也。清暇之官,知作书法、赓诗而已,外此非所问也。堂陛下之言,探喜怒以为之节,蒙色笑,获燕闲之赏,则扬扬然以喜,出夸其门生、妻子。小不,则头抢地而出,别求夫可以受眷之法,彼心岂真敬畏哉?问以大臣应如是乎?则其可耻之言曰:我辈只能如是而已。至其居心又可得而言,务车马、捷给者,不甚读书,曰:我早晚值公所,已贤矣,已劳矣。作书、赋诗者,稍读书,莫知大义,以为苟安其位一日,则一日荣。疾病归田里,又以科名长其子孙,志愿毕矣。且愿其子孙世世以退缩为老成,国事我家何知焉?嗟乎哉!如是而封疆万万之一有缓急,则纷纷鸠燕逝而已,伏栋下求俱压焉者鲜矣。
(选自《龚自珍全集》,有删改)
(注)①明良:明君良臣。②气:知耻的精神。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益久,则气愈偷,苟且
B.地益近,则媚亦益工:巧妙,精巧
C.皆圣哲之言危:危险
D.小不,则头抢地而出霁:晴朗,引申为脸色好看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的一组是
A.①士不知耻,为国大耻②行旅皆欲出于王
B.①而耻已存寡矣②今项庄拔剑舞
C.①教之耻为先②仆口语遭遇此祸
D.①彼心岂真敬畏哉②天之苍苍,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小题3】(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
B.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
C.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
D.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
【小题4】(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指出,一个国家最大的耻辱就是士人不懂得廉耻,而在当时,这样的人很多。
B.作者认为,大多数朝廷官员是不懂得廉耻的,只要通过必要的教育就能激发朝廷官员的知耻精神面貌。
C.作者指出,国家一旦有事,不要指望那些追求车马、卖弄花言巧语却又身居要职的官员们挺身而出。
D.作者认同贾谊的看法:君主不尊重臣子,也会造成臣子没有廉耻;君主应该尊重臣子,这样臣子也会按官吏标准要求自己。
【小题5】(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其于古者大臣巍然岸然师傅自处之风,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
(2)如是而封疆万万之一有缓急,则纷纷鸠燕逝而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15 02:01: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五)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醉乡记

(清)戴名世

①昔余尝至一乡陬,颓然靡然,昏昏冥冥,天地为之易位,日月为之失明,目为之眩,心为之荒惑,体为之败乱。问之人:“是何乡也?”曰:“酣适之方,甘旨之尝,以徜以徉,是为醉乡。” 

②呜呼!是为醉乡也欤?古之人不余欺□。吾尝闻夫刘伶、阮籍之徒矣。当是时,神州陆沉,中原鼎沸,而天下之人,放纵恣肆,淋漓颠倒,相率入醉乡不已。而以吾所见,其间未尝有可乐者。或以为可以解忧云耳。夫忧之可以解者,非真忧也;夫果有其忧焉,抑亦必不解也,况醉乡实不能解其忧也,然则入醉乡者,皆无有忧也。

③呜呼!自刘、阮以来,醉乡遍天下;醉乡有人,天下无人矣。昏昏然,冥冥然,颓堕委靡,入而不知出焉。其不入而迷者,岂无其人者欤?

(注释)①乡陬(zōu):偏僻的地方。②翻适:畅快舒适。③以徜以徉:安闲自在。④刘伶、阮籍:俱为西晋人,名列“竹林七贤”。刘、阮纵酒放诞,蔑视封建礼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常以醉酒保全自己。③陆沉:指国家陷于灾祸。⑥其不入而迷者:不入醉乡并且不昏迷慌惑的人。
【小题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矣B.焉C.也D.耳
【小题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首先写“我”到醉乡时的醉酒的真实感受。
B.第①段首先写“我”看到的醉酒之人的醉酒表现。
C.第①段具体描绘了醉酒对人的生理、心理的伤害,奠定了情感基调。
D.“醉乡”是一个可以痛快喝酒、大饱口福、安闲自在的地方。
【小题3】对文中②、③段的“呜呼”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的“呜呼”承接第①段的醉乡之说表达了强烈的惊讶之情。
B.第②段的“呜呼”承接第①段的醉乡之说表达了豁然开朗的喜悦之情。
C.第③段的“呜呼”表达了对“醉乡遍天下”的强烈震撼和无奈之情。
D.第③段的“呜呼”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强烈的担忧之情。
【小题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而荒感败乱者,率指以为笑,则真醉乡之徒也己。
A.第①段末尾B.第②段末尾C.第③段末尾D.第③段开头
【小题5】分析第②段划线部分的论证思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选自《古文观止·明书》,有删改)
注释①谖(xuān):又作萱,草名,食之令人忘忧。②瞒:汁液。③瘿:(yǐng)赘瘤。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以之惩志而自警惩:更改
B.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临:面对
C.气之所聚,筋脉所凑凑:汇合
D.故让国,大节也让:辞让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且焉置土石
C.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外连衡而斗诸侯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用玉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放在座位右边作摆设,都是有所取义的,并非只为好玩。
B.黄中立在竹林间修了一所“尚节亭”,作为读书游艺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作者对此很欣赏。
C.竹子这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但因为它有节,即使践踏它的形体,都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
D.一年中的春分、秋分等,是节气;而人的气节,很难表现得恰倒好处,于是才有了合乎中庸的一个标准。
【小题4】(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兰取其芳,谖①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3分)
译文:
(2)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4分)
译文:
(3)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3分)
译文: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叙梅子马王程稿
(明)袁宏道
余论诗多异时轨,世未有好之者,独宣城梅子与余论合。凡余所摈斥诋毁,俱一时之名公巨匠,或梅子旧时友也,梅子的然以为是。而其赞叹不容口者,皆近时墨客所不曾齿及之人,梅子读其诗,又切切然痛恨知名之晚也。
梅子尝语余曰:“诗道之曹秽,未有如今日者。其高者为格套所缚,如杀翮之鸟,欲飞不得;而其卑者,剽窃影响,若老妪之傅粉;其能独抒己见,信心而言,寄口于腕者,余所见盖无几也。往余为诗,一时骚士争推毂余,今则皆戟手詈余□。余思非公莫能评者,今所著稿具在,其有以箴。”
余曰:“是公诗进。昔余至吴,乡人有偕来者,饮以天池、虎丘,怒发投诸地曰‘此何异水!’适家人有携安化茶者,出而饮之,其人大喜,立啜四五盏。何也?人情安于所习,故虽至美,亦以至恶掩也。今公出诗以示人,其怒不必诘,其喜大为可戒。惩其所誉而劝其所嗔,公之于诗也几矣。”
【注】①杀翮(hé):翅上羽毛凋落。②影响:模拟效仿。③戟手:用食指与中指指点,其形如戟,是一种粗鲁无礼的行为。④天池、虎丘:指天池、虎丘所产之茶。
【小题1】可填入第二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也
B.耶
C.矣
D.乎
【小题2】对第一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出我与妹子合作评论诗歌,互相认可摈斥诋毁和赞叹的态度。
B.指出我与梅子合作评论诗歌,共同摈斥诋毁和赞叹近时墨客。
C.指出我与梅子论诗的观点吻合,我认为梅子摈斥和赞叹的态度。
D.指出我与梅子论诗的观点吻合,梅子认可我摈斥和赞叹的态度。
【小题3】第二段连用两个比喻,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4】简析第三段中乡人由“怒”到“喜”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小题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朝菌不知晦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毛发,文中指草木)
C.此亦飞之至也(最高限度)
D.而御六气之辩(通“辨”,区别)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小年不及大年B.众人匹之
C.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D.虽然,犹有未树也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B.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C.夫列子御风而行  D.奚以知其然也
旬有五日而后反 去以六月息者也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8分)
(1)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4分)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伸、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要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蹵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其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单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太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般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也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有删节)

(注)曾西:曾参的孙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B.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C.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D.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译为“您”。
B.先子,泛指祖先。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或年长的人。
C.崩,古代以山的崩塌比喻天子和诸侯的死,从周代开始把帝王和诸侯的死称“崩”。
D.置邮:古代传递公文的方式,用马递送公文叫置,步行递送公文叫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管仲建立的功业是微不足道的。通过曾西对子路的尊敬、对管仲的不屑态度对比,侧面表达出对管仲辅佐齐桓公行霸道而没有行仁政的反对。
B.孟子认为文王施行德政是可以效法的。文王在商汤历经几代明君和良臣治理、占有天下臣民和土地的情形下,仅以百里见方之地起事创业靠的就是施行仁政。
C.孟子认为齐国推行仁政恰如其时。齐国现时的政治、经济已超越了夏商周三代最鼎盛的时期,不必关注土地和人口了,要顺应时势,实行仁政,解百姓于倒悬。
D.孟子通过对话提出自己行仁政的政治主张。他不推崇管仲和晏婴的治国之道,而肯定了文王的德政措施,希望齐国立即推行仁政,可以获得比古人多一倍的成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
(2)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