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目。
明良①论 龚自珍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大耻。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寡矣。官益久,则气②愈。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至身为三公,为六卿,非不崇高也,而其于古者大臣巍然岸然师傅自处之风,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臣节之盛,扫地久矣。非由他,由于无以作朝廷之气故也。
何以作之气?曰:教之耻为先。贾谊谏汉文帝曰:“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言,古今之至诚也。
窃窥今政要之官,知车马、服饰、言词捷给而已,外此非所知也。清暇之官,知作书法、赓诗而已,外此非所问也。堂陛下之言,探喜怒以为之节,蒙色笑,获燕闲之赏,则扬扬然以喜,出夸其门生、妻子。小不,则头抢地而出,别求夫可以受眷之法,彼心岂真敬畏哉?问以大臣应如是乎?则其可耻之言曰:我辈只能如是而已。至其居心又可得而言,务车马、捷给者,不甚读书,曰:我早晚值公所,已贤矣,已劳矣。作书、赋诗者,稍读书,莫知大义,以为苟安其位一日,则一日荣。疾病归田里,又以科名长其子孙,志愿毕矣。且愿其子孙世世以退缩为老成,国事我家何知焉?嗟乎哉!如是而封疆万万之一有缓急,则纷纷鸠燕逝而已,伏栋下求俱压焉者鲜矣。
(选自《龚自珍全集》,有删改)
(注)①明良:明君良臣。②气:知耻的精神。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益久,则气愈偷,苟且
B.地益近,则媚亦益工:巧妙,精巧
C.皆圣哲之言危:危险
D.小不,则头抢地而出霁:晴朗,引申为脸色好看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的一组是
A.①士不知耻,为国大耻②行旅皆欲出于王
B.①而耻已存寡矣②今项庄拔剑舞
C.①教之耻为先②仆口语遭遇此祸
D.①彼心岂真敬畏哉②天之苍苍,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小题3】(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
B.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
C.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
D.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
【小题4】(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指出,一个国家最大的耻辱就是士人不懂得廉耻,而在当时,这样的人很多。
B.作者认为,大多数朝廷官员是不懂得廉耻的,只要通过必要的教育就能激发朝廷官员的知耻精神面貌。
C.作者指出,国家一旦有事,不要指望那些追求车马、卖弄花言巧语却又身居要职的官员们挺身而出。
D.作者认同贾谊的看法:君主不尊重臣子,也会造成臣子没有廉耻;君主应该尊重臣子,这样臣子也会按官吏标准要求自己。
【小题5】(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其于古者大臣巍然岸然师傅自处之风,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
(2)如是而封疆万万之一有缓急,则纷纷鸠燕逝而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15 02:01: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襄州宜城县长渠记

曾巩

荆及康狼,楚之西山也。水出二山之门,东南而流,春秋之世曰鄢水。左丘明传,鲁桓公十有三年,楚屈瑕伐罗,及鄢,乱次以济是也,其后曰夷水。又其后曰蛮水,郦道元所谓夷水避桓温父名,改曰蛮水是也。秦昭王三十八年,使白起将,攻楚,去鄢百里,立堨,壅是水为渠以灌鄢,遂拔之。鄢入秦,而白起所为渠因不废。引鄢水以灌田,田皆为沃壤,今长渠是也。

长渠至宋至和二年,久隳不治,而田数苦旱,川饮食者无所取。令孙永曼叔率民田渠下者,理渠之坏塞,遂完故堨。自二月丙午始作,至三月癸未而毕,田之受渠水者,皆复其旧。曼叔又与民为约束,时其蓄泄,而止其侵争,民皆以为宜也。

盖鄢水之出西山,初弃于无用,及白起资以祸楚,而后世顾赖其利。溉田三千余顷,至今千有余年,而曼叔又举众力而复之,使并渠之民,足食而甘饮,其余粟散于四方。盖水出于西山诸谷者其源广,而流于东南者其势下,至今千有余年,而山川高下之形势无改,故曼叔得因其故迹,兴于既废。使水之源流,与地之高下,一有易于古,则曼叔虽力,亦莫能复也。

初,曼叔之复此渠,白其事于知襄州事张瓖唐公。公听之不疑,沮止者不用,故曼叔能以有成。则渠之复,自夫二人者也。方二人者之有为,盖将任其职,非有求于世也。及其后言渠堨者蜂出,然其心盖或有求,故多诡而少实,独长渠之利较然,而二人者之志愈明也。

熙宁六年,余为襄州,过京师,曼叔时为开封,访余于东门,为余道长渠之事,而诿余以考其约束之废举。予至而问焉,民皆以谓贤君之约束,相与守之,传数十年如其初也。而是秋大旱,独长渠之田无害也。夫宜知其山川与民之利害者,皆为州者之任,故予不得不书以告后之人,而又使之知夫作之所以始也。八月丁丑曾巩记。

(选自《元丰类稿》,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鄢百里,立堨 去:距离
B.一有易于古  一:一旦
C.沮止者不用  用:任用
D.独长渠之利较然 较:明显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二人者之志”的“志”的一组是
①川饮食者无所取
②与民为约束,时其蓄泄
③山川高下之形势无改
④使并渠之民,足食而甘饮
⑤是秋大旱,独长渠之田无害
⑥诿余以考其约束之废举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渠源流数易其名,春秋之世曰鄢水,其后曰夷水,其后为避桓温父讳而命名为蛮水。
B.曼叔修复长渠后,再将此事禀告知襄州事张瓖唐公,张公没有怀疑他的动机。
C.现实中谈论筑渠造堰的人很多,但他们的心里或有私欲,所以是欺世的多,务实的少。
D.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是要州官们懂得山川对于人们的利害关系,从而积极兴修水利。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孙永曼叔率民田渠下者,理渠之坏塞,遂完故堨。
(2)及白起资以祸楚,而后世顾赖其利。
(3)故曼叔得因其故迹,兴于既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醉乡记
〔唐〕王绩
醉之乡,去中国不知其几千里也。其土旷然无涯,无丘陵阪险;其气和平一揆,无晦明寒暑;其俗大同,无邑居聚落;其人甚精,无爱憎喜怒,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其寝于于,其行徐徐,与鸟兽鱼鳖杂处,不知有舟车械器之用。
昔者黄帝氏尝获游其都,归而杳然丧其天下,以为结绳之政①已薄矣。降及尧舜,作为千钟百壶②之献,因姑射③神人以假道,盖至其边鄙,终身太平。禹汤立法,礼繁乐杂,数十代与醉乡隔。其臣羲和,弃甲子④而逃,冀臻其乡,失路而道夭,故天下遂不宁。至乎末孙桀纣,怒而升糟丘⑤,阶级千仞,南向而望,卒不见醉乡。武王得志于世,乃命公旦立酒人氏之职,典司五齐⑥,拓土七千里,仅与醉乡达焉,故四十年刑措不用。下逮幽厉,迄乎秦汉,中国丧乱,遂与醉乡绝。而臣下之爱道者往往窃至焉阮嗣宗陶渊明等数十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
嗟呼,醉乡氏之俗,岂古华胥氏⑦之国乎?何其淳寂也如是!予得游焉,故为之记。
【注解】①结绳之政:上古未产生文字时,用绳打结的方法记事治政。②千钟百壶:钟、壶皆指酒器。③姑射神人:姑射是传说中的仙山名。④甲子:岁月的代称。这里指羲和所掌管的职事。⑤糟丘:酿酒后剩下的糟堆积成的小丘。⑥五齐:这里指各种酒类。⑦传说中的古国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邑居聚落:村落
B.及尧舜降:投降
C.盖至其边鄙:边境
D.司五齐典:掌管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醉名乡,所举的人与事都与酒有关联,如夏桀与糟丘,黄帝设立酒人氏之职,阮籍、陶渊明的酣饮等,这些有史可查的材料巧用于文中,使文章自然而富有情趣。
B.作者把他笔下的乡村类比成传说中的古国,它有平坦开阔的自然环境,有“与鸟兽鱼鳖杂处”的居民,是一个民风质朴率真的世界。
C.阮籍、陶渊明等人纵情饮酒,死也葬在醉乡的土地上。作者对他们的不幸遭遇表达了惋惜之情,后来自己也得以游历醉乡,并写下了这篇游记。
D.作者运用了众多典故,肯定与醉乡有交往的君王而否定与醉乡隔绝的君王,揭示了醉乡所寄托的理想社会的思想内涵。
【小题3】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臣下之爱道者/往往窃至焉/阮嗣宗陶渊明等数十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
B.而臣下之爱道者/往往窃至焉/阮嗣宗陶渊明等数十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
C.而臣下之爱道者往往窃至焉/阮嗣宗陶渊明等数十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
D.而臣下之爱道者往往窃至焉/阮嗣宗陶渊明等数十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冀臻其乡,失路而道夭,天下遂不宁。
(2)下逮幽厉,迄乎秦汉,中国丧乱,遂与醉乡绝。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A. 而余兄子瞻之曰“快哉” B. 西望武昌诸山 C. 草木行列   D.
【小题2】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快哉亭命名原因的一组是
①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②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③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④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⑤将蓬户瓮牖无所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A. ①②⑤     B. ②③⑤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记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却先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淼水面和壮阔气势,描绘江流之三变,这样写间接点出造亭的目的和文章题意。
B. 文章第二段写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主要从两方面写,一是“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二是可以凭吊故迹。
C. 本文表面写“快哉”,实则抒发了自己对被贬谪一事的“悲伤憔悴”之情,卒章显志。
D. 文章自然引录宋玉的《风赋》中所写的有关故事,不仅交代了“快哉”两字的来历,而且还从宋玉将风分为雌雄,极其自然地引向了下文文章主旨的讨论。
【小题4】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2)翻译下面句子。
①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②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