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练习
张良奇遇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小题1】下列加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一老父, 褐(名词作动词用,穿)
B.良尝闲从容游下邳圯上(名词作状语,修饰“游”)
C.良殊大惊,随之(名词作动词用,看)
D.良因 之,跪曰:“诺。”(名词作动词用,怪异)
【小题2】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黄石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时,鞋子掉到了桥下。老人是故意这样做的。
B.老人把鞋子掉下桥去,又要张良下去取回来。张良认为这是在戏弄他,很生气,几乎要动手打老人。
C.张良因为看到老人年纪大,只好强忍着走下桥去取鞋。
D.为了得到那本《太公兵法》,张良按照老人的话,一连三天早早地来见老人,而且一天比一天来得早,以此来表示白己的诚心。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2)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09 04:53: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燕喜亭记
太原王弘中在连州,与景常、元慧游。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椔翳①;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自是,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
既成,愈请名之。其丘曰“俟德之丘”,蔽于古而显于今,有俟之道也;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曰“振鹭之瀑”,谷言德, 瀑言容也;其土谷曰“黄金之谷”,瀑曰“秩秩之瀑”,谷言容,瀑言德也;洞曰“寒居之洞”,志其入时也;池曰“君子之池”,虚以钟其美,盈以出其恶也;泉之源曰“天泽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诗》所谓“鲁侯燕喜②”者颂也。
于是州民之老,闻而相与观焉,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无与‘燕喜’者比。经营于其侧者相接也,而莫直其地。”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弘中自吏部郎贬秩而来次其道途所经自蓝田入商洛涉淅湍临汉水升岘首以望方城出荆门下岷江过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由郴逾岭。猿狖所家,鱼龙所宫,极幽遐瑰诡之观,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今其意乃若不足。《传》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弘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智以谋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仪③于天朝也不远矣。遂刻石以记。
(取材于《韩昌黎文集校注》)
【注】①燔椔翳:烧掉直立和倒伏的枯木。 ②燕喜:同“宴喜”,宴饮喜悦。《诗·鲁颂·閟宫》:“鲁侯燕喜,令妻寿母。”   ③羽仪:《易•渐》中有语“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旧时因以“羽仪”比喻居高位而有才德,被人尊重或堪为楷模。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线的部分断句。(5分)
【小题2】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景常、元慧游:游览,游玩。
B.其丘曰“德之丘”俟:等候,等待。
C.而莫其地直:通“值”,认识到……的价值。
D.宜其于山水闻而厌见也饫:饱,多。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上高而望,得异处焉。
他们登上高地向远处看,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地方。
B.既成,愈请名之。
亭屋建成后,(王弘中)请求韩愈(我)给这些景观命名。
C.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
大凡上天创造出佳境而大地保藏它,为了要送给那应得到它的人吧?
D.智以谋之,仁以居之。
他依凭自己的智慧得到燕喜亭佳境,又依凭自己的仁德居住在那里。
【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燕喜亭所在地原来一直处在被埋没的状态,直到后来为王弘中一行人所发现。
B.文中燕喜亭各景的命名,有些着眼于景观的外在,有些侧重于表明主人德行。
C.王弘中已重新得到朝廷起用,不久将离开燕喜亭,作者期待他成为朝臣表率。
D.作品虽关涉山水风光,但是并不以描摹为重点,而是以其来映衬人物的品德。
【小题5】《燕喜亭记》中说:“弘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意思是说,“王弘中的‘品德’,同他的‘所好之物’是协调一致的”。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什么看法?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作具体分析。(不少于200字)(12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若齐、梁绮语,宋人抟合①成句之出处,役心向彼掇索,而不恤己情之所处发,此之谓小家数,总在圈缋②中求活计也。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景中情者,如“长安一片月”,自然是孤栖忆远之情;“影静千官里”,自然是喜达行在之情。情中景尤难曲写,如“诗成珠玉在挥毫”,写出才人翰墨淋漓、自心欣赏之景。凡此类,知者遇之;非然,亦胡突看过,作等闲语耳。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岂以“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为出处耶?用意别,则悲愉之景原不相贷,出语时偶然凑合耳。必求出处,宋人之陋也。其尤酸迂不通者,既于诗求出处,抑以诗为出处,考证事理。杜诗:“我欲相就沽斗酒,恰有三百青铜钱。”遂据以为唐时酒价。崔国辅诗:“与沽一斗酒,恰用十千钱。”就杜陵沽处贩酒向崔国辅卖,岂不三十倍获息钱耶?求出处者,其可笑类如此。

(选自王夫之《姜斋诗话》,有删节)

注:①抟合:随意捏合。②圈缋:框框。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诗为文,重在立意,匠心独运,方能写出好作品。
B.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需要读者的细心体会 。
C.诗歌写景叙事,语言表达常带有偶然性,因而不可坐实求证。
D.相信“无一字无来历”,必求出处,体现了艺术追求的苦心孤诣。
【小题2】第二段多处引用诗句,其作用是_________。
【小题3】根据文意,作者评齐、梁和宋人的诗为“小家”的理由是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4】第三段中崔国辅的例子用来说明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昔刘梦得尝爱终南、太华、女几、荆山,以为此外无奇秀,及见九华,始自悔其失言。是说也,尝窃疑之。而李太白以山有莲花峰,改九子为九华。予舟过江上,望数峰空翠可数,约略如八九仙人云。

其山,外峻中夷。由青阳西南行,则峰攒岫复,环奇百出;而入其中,则旷以隐。由山麓褰①裳,则寒泉数十百道,喷激沙石,碎玉哀弦;而入其中,则奥以静。盖岩壑盘旋,白云蓊郁,道士之所族处者,是为化城。一峰屹然,四山云合,若群龙之攫明珠者,是为金地藏塔。循檐送目,虚白之气,远接江海。而四方数千里来礼塔者,踵接角崩,叫号动山谷,若疾痛之呼父母,蹈汤火之求救援。道士争缘为市,几以山为垄断矣,宁复知有云壑乎?

于是择其可游者,曰东岩。其上有堆云洞、狮子石,僧屋数间,刻王文成②手书。文成聚徒讲学,游憩于斯,有《东岩燕坐诗》。今求其讲堂,无复知者。天柱峰最高,俯视化城为一盂。绝壁矗立,乱山无数,所谓“九十九峰”者。迷离莫辨,如海潮涌起,作层波巨浪。青则结绿,紫则珊瑚,夕阳倒蒸,意眩目夺。盖至此而九华之胜乃具。惜非闲人,不得坐卧十日,招太白、梦得辈于云雾间相共语耳。

游以甲午岁十月,从之者查子素先、徐子道林。

(注)①褰(qiān):揭起,用手扯起。②王文成: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谥号“文成”。

【小题1】昔刘梦得尝爱终南、太华、女几、荆山,以为此外无奇秀,及见九华,始自悔其失言。对本句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禹锡喜爱终南山、华山、女几山和荆山,认为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神奇秀丽的(山峰了),看到九华山,才后悔自己不该说出这样的话。
B. 最近刘禹锡喜爱终南山、华山、女几山和荆山,认为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神奇秀丽的(山峰了),看到九华山,才后悔自己不该说出这样的话。
C. 以前刘禹锡曾经喜爱终南山、华山、女几山和荆山,认为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神奇秀丽的(山峰了),等到看到九华山,才后悔自己不该说出这样的话。
D. 以前刘禹锡曾经喜爱终南山、华山、女几山和荆山,认为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神奇秀丽的(山峰了),等到看到九华山,没有后悔自己说出的话。。
【小题2】而四方数千里来礼塔者,踵接角崩,叫号动山谷,若疾痛之呼父母,蹈汤火之求救援。对本句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四方几千里外前来礼拜金地藏塔的人们,脚跟相连,以额触地,呼唤父母,请求救火。
B. 从四方几千里外前来礼拜金地藏塔的人们,脚跟相连,以额触地,呼叫之声震动山谷,如同疾病时呼唤父母,踏上汤火时请求救援。
C. 从四方一千里外前来礼拜金地藏塔的人们,脚跟相连,以额触地,呼叫之声震动山谷,如同疾病时呼唤父母,踏上汤火时请求救援。
D. 从四方几千里外前来礼拜金地藏塔的人们,如同疾病时呼唤父母,踏上汤火时请求救援。
【小题3】天柱峰最高,俯视化城为一盂。对本句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柱峰最高,(站在山顶)向下看化城寺就像一个钵盂。
B. 天上的柱子,可以看见化城寺。
C. 天柱峰最高,(站在山顶)小城就开始变化。
D. 天柱峰最高,(站在山顶)俯视化城寺就像一个水缸。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块我以文章     假:借,这里可译为赐予
B.如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诗:写诗
C.天伦之乐事 序:顺序
D.群俊秀  季:弟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大块假我文章   必得约契报太子也
B.序天伦乐事     臣所好者道也
C.群季俊秀,皆惠连 愿诸君快战
D.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天亡我
【小题3】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说明李白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一组是(   )
①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②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③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④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⑤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⑤D.①③④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同《兰亭集序》一样,也属于宴集序,标题展现了文章的基本内容:什么人(作者与从弟)、什么时候(春夜)、什么地方(桃花园)、干什么(宴饮)等。
B.李白与诸从弟聚会赋诗,本文即为之而作的序文。序文中写出了欣赏美景、高谈清论、饮酒作诗的情景,虽有“浮生若梦”的感叹,但主要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豪情逸兴。
C.作者以主要笔墨写景,结合叙事、抒情,还运用了不少典故,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了情景交融、景美情浓的艺术效果。
D.文中用了不少典故,如“逆旅”“浮生若梦”“金谷酒数”等直取其词,或用古人古事,或把古事与今事相比,增添了本文的历史、文化内涵。
【小题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2)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