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选出加横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吾从而师之
D.闻道有先后
【小题2】选出加横线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   )  
A.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其皆于此乎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
D.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师之不复,可知矣
【小题3】下列选项中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不复,可知矣欲人无惑也难矣
B.择师教之耻学于师
C.其皆出于此吾前
D.不拘时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31 12:42: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说,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小题1】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构兵:交战。
B.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  指:指向,意向。
C.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则不可     号:指所用的提法。
D.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 接:交接,交往。
【小题2】下列对选文加横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 ,是战国时候宋国的著名学者,先秦儒家“宋尹学派”的代表人物。跟孟子、尹文子、彭蒙、慎到等人同时倡导上下均平,反对战争。
B.三军,这个说法起源于春秋时期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个兵种,这与现代陆、海、空三军的实质意义完全不同。
C.“先生之志则大矣”的“志”,即心之所向、心意。对宋 的心意,孟子是肯定的。他反对的是宋 打出的名号:利。这是宋 游说秦楚之王的理据。
D.仁义,本意为仁爱与正义。这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做大臣的依循仁义的原则侍奉国君,做人子的依循仁义的原则来侍奉父亲。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楚两国交战,宋 将要去制止。宋 已经做好了两手准备:先去谒见楚王,游说他让他停止战争;假如楚王不高兴,就去谒见秦王,游说他让他停止战争。
B.孟子在石丘遇见了宋 ,很自然地问宋 将到什么地方去。孟子关注的不是宋 抽象的游说这种行为,也不是制止战争这种目的,而是进行游说的具体方式和理据。
C.根据孟子的观点是:即便宋 游说秦楚之王成功地制止了战争,那也有一个严重的弊害,就是败坏了世人的心术。显然,孟子比宋 考虑得深远。
D.孟子把仁义张扬为私利之上更高的价值,背后虽然摆脱不了君臣父子的传统观念,却可以启发我们省察惟利是图这种价值观念以及人生追求的社会弊害,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小题4】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说,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2)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病梅馆记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小题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文中的人才观正如其在《乙亥杂诗》中大声疾呼的:“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字
(1)曰:“梅以曲为美(___________) (2)以天下之梅也(____________)
(3)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加点字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无恐(shì)万马齐(yíng)
B.直(zhuó)辟病梅之馆以之(zhù)
C.以为美(shū)明告梅者(yù)
D.以(qí)为美其生气(è)
【小题4】下列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B.纵之顺之
C.必复之全之
D.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
【小题6】文章中有的人审梅标准是什么?有何寓意?

同类题3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而飞  怒: 愤怒,这里指因愤怒而飞起。
B.而后乃今风    培:增加。
C.榆枋而止 抢: 触、碰
D.百里者 适: 刚刚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
A.《齐谐》者,志怪者 且夫水之积不厚
B.抟扶摇上者九万里 我决起
C.去六月息者也  余与四人拥火
D.置杯焉胶 时不至
【小题3】以下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乘着旋风环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
B.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
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深蓝,或许是它真正的颜色吧?大概是因为天高远看不到尽头吧?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食旧堂集序

姚 鼐

①丹徒王禹卿先生,少则以诗称于丹徒。长入京师,则称于京师。负气好奇,欲尽取天下异境以成其文。乾隆二十一年,翰林侍读全魁使琉球,邀先生同渡海,即欣然往。故人相聚,涕泣留,先生不听。入海覆其舟,幸得救,不死。乃益自喜,曰:“此天所以成吾诗也!”为之益多且奇。

②鼐故不善诗,尝漫咏之,以自娱而已。遇先生于京师,顾称许以为可。后遂与交密,居闲盖无日不相求也。一日,值天寒晦,与先生及辽东朱子颍登城西黑窑厂,据地饮酒,相对悲歌至暮,见者皆怪之。其后,先生自海外归,以第三人登第,进至侍读。为云南临安府知府,赴任,过扬州。时鼐在扬州,赋诗别去。鼐旋仕京师,而子颍亦入蜀,皆不得见。时有人自西南来者传两人滇蜀间诗雄杰瑰异如不可测盖称其山川云

③先生在临安三年,以吏议降职,遂返丹徒,来往于吴、越,多徜徉之辞。久之,鼐被疾还江南,而子颍为两淮运使,兴建书院,邀余主之。于是与先生别十四年矣,而复于扬州相见,其聚散若此,岂非天邪?

④先生好浮屠道,近所得日进,尝同宿使院,鼐又渡江,宿其家食旧堂内,共语穷日夜,教以屏欲澄心,返求本性。其言绝善,鼐生平不常闻诸人也。然先生豪纵之气,亦渐衰减,不如其少壮。然则昔者周历山水,伟丽奇变之篇,先生自是将不复作乎?鼐既尽读先生之诗,叹为古今所不易有。子颍乃俾人抄为十几卷,曰《食旧堂集》,将雕板传诸人,鼐因为之序。

   (选自《惜抱轩全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有人自西南来者/传两人滇/蜀间诗/雄杰瑰异/如不可测/盖称其山川云
B.时有人/自西南来者传/两人滇蜀间诗/雄杰瑰异如不可测盖/称其山川云
C.时有人/自西南来者传/两人滇蜀间诗/雄杰瑰异/如不可测/盖称其山川云
D.时有人自西南来者/传两人滇/蜀间诗/雄杰瑰异如不可测盖/称其山川云
【小题2】下列各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姚鼐”,系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归有光并称为“桐城三祖”。
B.“翰林侍读”,指翰林院侍读,为皇帝及太子讲读经史,备顾问应对。
C.“出”,指京官外调,由侍读到出任地方官,可见王禹卿是出问题而被贬。
D.“浮屠”,指佛塔,与“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意同,说明禹卿还爱好建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丹徒的王禹卿先生,年少时就凭借诗歌在丹徒被人称许。成年后到京师,在京师被人称许。
B.王禹卿跟随全魁出使琉球,在海上翻船,有幸得救,因而感叹上天这是要成就他的诗作。
C.姚鼐在京师遇到了王禹卿,得到称赞,便与王先生交往密切起来,每天都去求教。
D.王禹卿信奉佛教,后来豪放不羁的气概已渐渐地衰退,追求本性,从此决定不再写诗。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负气好奇,欲尽取天下异境以成其文。
(2)据地饮酒,相对悲歌至暮,见者皆怪之。
(3)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