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课内文言语段阅读,完成后面小题目。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飞:愤怒B.其为鲲:命名
C.鸟也:表判断D.则芥之舟:动词,作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 ②天之苍苍,正色邪
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④则负大翼也无力。
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C.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D.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
【小题3】翻译句子。
(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22 05:29: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试题。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宓子也。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宓子贱治单父。有若见之曰:“子何臞也?”宓子曰:“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桂椒之椟,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宋王与仇齐也,筑武宫。讴癸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王闻,召而赐之。对曰:“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胜如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度其功。”癸四板,射稽八板;擿其坚,癸五寸,射稽二寸。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   害:妨害
B.其身体则可 体:实践
C.讴癸倡,行者止观 倡:倡导
D.王试度其功 度:衡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B.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 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C.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   故燕王欲结于君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在本文中阐述了“明主之道”,他指出,作为“明主”。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治国有“术”,而不在于事必躬亲。
B.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 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C.韩非子认为,君主“听言观行”,应注重其“功”“用”,而不应被事物的种种表象迷惑,去追求不切实用的东西。
D.文中作者连用三个有关进言的事例说理,进言者有若的论“治”、田鸠的谈“文”和讴癸的说“讴”都极为生动。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译文:
(2)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译文:
(3)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译文:
5.原文说“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此”指什么?请联系上下文作答。
答:    

同类题3

   Ⅰ《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无岁 罪:归咎,归罪
B.兵刃既接,弃甲曳而走    兵:兵器、武器
C.罟不入洿池 数:多次
D.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小题3】下列有关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地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钴鉧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寻:沿着
B.以兹丘之下 效:效力
C.熙熙然回巧献技    举:拿
D.农夫渔父过而之    陋:看不起
【小题2】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梁上有丘焉/郯子
B.货不售/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是果有遭乎/皆出于此乎
D.所以贺兹丘之遭也/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景多采用拟人手法,常常用寥寥数语,便把静物写得很活。
B.“价止四百”进一步印证了小丘售价之低廉,同时也暗含着作者被无辜贬低的愤慨。
C.作者因为小丘价格低廉买下了它,除去杂草后,小丘呈现怡然之态。
D.文末一方面是以乐言忧,借以抒发自己的不平;一方面忧中言乐,也包含着一种期待,表达了祈盼重新获用的渴望。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其 石 之 突 怒 偃 蹇 负 土 而 出 争 为 奇 状 者 殆 不 可 数 其 嵚 然 相 累 而 下 者 若 牛 马 之 饮 于 溪 其 冲 然 角 列 而 上 者 若 熊 罴 之 登 于 山
【小题5】翻译以下句子。
(1)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3)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至忠之言逆于耳,倒于心,非贤主□孰能听之?故贤主之所说,不肖主之所诛也。人主无不恶暴劫者,而日致之,恶之何益?今有树于此,而欲其美也,人时灌之,则恶之,而日伐其根,则必无活树矣。夫恶闻忠言,乃自伐之精者也。
楚庄王猎于云梦,射随兕,中之。申公子培劫王而夺之。王曰:“何其暴而不敬也?”命吏诛之。左右大夫皆进谏曰:“子培,贤者也,又为王百倍之臣,此必有故,愿察之也。”不出三月,子培疾而死。荆兴师,战于两棠,大胜晋,归而赏有功者。申公子培之弟进请赏于吏曰:“人之有功也于军旅,臣兄之有功也于车下。”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兄犯暴不敬之名、触死亡之罪于王之侧,其愚心将以忠于君王之身,而持千岁之寿也。臣之兄尝读故记曰:‘杀随兕者,不出三月。’是以臣之兄惊惧而争之,故伏其罪而死。”王令人发平府【注】而视之,于故记果有,□厚赏之。申公子培,其忠也可谓穆行矣。穆行之意,不以人知之为劝,不以人不知为沮。行无高乎此矣
齐王疾瘤,使人之宋迎文挚,文挚至,视王之疾,谓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虽然,王之疾已,则必杀挚也。”太子曰:“何故?”文挚对曰:“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王则挚必死。”太子顿首强请曰:“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于王。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文挚曰:“诺。请以死为王。”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到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有顷,问王之疾,王怒而不□言。文挚因出辞以重怒王,王叱而起,疾乃遂已。王大怒不说,将生烹文挚。太子与王后急争之,而不能得,果以鼎生烹文挚。爨之三日三夜,颜色不变。文挚曰:“诚欲杀我,则胡不覆之,以绝阴阳之气?”王使覆之,文挚乃死。夫忠于治世易,忠于浊世难。文挚非不知活王之疾而身获死也,为太子行难,以成其义也。
(选自《吕氏春秋·仲冬纪·至忠》,有删改)
【注】平府:书库名,是楚国收藏古籍文书的地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贤主之所说,不肖主之所也诛:惩罚
B.此必有,愿察之也故:故交
C.王令人平府而视之发:打开
D.非王则疾不可治怒:激怒
【小题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非贤主□孰能听之
②于故记果有,□厚赏之
③王怒而不□言
A.其且为B.焉乃为
C.其乃与D.焉且与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到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
B.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到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
C.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到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
D.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到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阐述了忠言虽逆耳逆心、但君主不能厌恶听取的道理,运用朴实易懂的比喻论证,增强了说服力。
B.申公子培品慧高尚,不怕获犯上不敬之罪,替楚庄王接受射杀随兕带来的不祥之灾,为君王竭尽忠心。
C.文挚精通医术,他明知用激怒齐王的手段治病会有不测,但还是冒死而行,显示了高尚的节义。
D.文章通过楚庄王游猎诛杀贤臣和齐王患病烹煮名医两件事,告诫为政者要善纳忠言,厚遇忠臣。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申公子培,其忠也可谓穆行矣。穆行之意,不以人知之为劝,不以人不知为沮。行无高乎此矣。
(2)太子顿首强请曰:“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于王。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