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课内文言文阅读。
【小题1】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违农时,谷物不可胜食也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君子非异也②蛟龙
B.①骐骥跃②用心
C.①蚓无爪牙之②金就砺则
D.①则知而行无过矣②神自得
【小题3】下列语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部是正面鼓励学习的一组是( )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④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⑤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A.①③④⑤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13 05:51: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独 乐 园 记  司马光
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者所及也。孔子曰:“饭蔬(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此圣贤之乐,非愚者所及也。若夫“鹪鹩①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②”,各尽其分而安之。此乃迂叟③之所乐也。
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④,六年,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关,以为园。其中为堂,聚书出五千卷,命之曰读书堂。堂南有屋一区,引水北流,贯宇下,中央为沼,方深各三尺。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阶,悬注庭中,若象鼻;自是分而为二渠,绕庭四隅,会于西北而出,命之曰弄水轩。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竹,圆若玉玦,围三丈,揽结其杪,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沼北横屋六楹,厚其墉茨,以御烈日。开户东出,南北轩牖,以延凉飔,前后多植美竹,为清暑之所,命之曰种竹斋。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辨其名物而揭之。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径一丈,屈其杪,交桐掩以为屋。植竹于其前,夹道如步廊,皆以蔓药覆之,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命之曰采药圃。圃南为六栏,芍药、牡丹、杂花,各居其二,每种止植两本,识其名状而已,不求多也。栏北为亭,命之曰浇花亭。洛城距山不远,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见,乃于园中筑台,构屋其上,以望万安、轘辕,至于太室,命之曰见山台。
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源,探礼乐之绪,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达无穷之外,事物之理,举集目前。所病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纴⑤采药,决渠灌花,操斧伐竹,濯热盥手,临高纵目,逍遥相羊,惟意所适。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框,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或咎迂叟曰:“吾闻君子所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迂叟谢曰:“叟愚,何得比君子?自乐恐不足,安能及人?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注】①鹪鹩(jiāoliáo):一种鸟。②“若夫”四句:语出《庄子·逍遥游》。③迂叟:作者自称。④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作者在政治上失意,便退居洛阳,全力编修《资治通鉴》。⑤纴(rèn):纺织。
【小题1】下列各句中标注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熙宁四年迂叟始洛家:定居,安家
B.杂草药莳:种植,移植
C.各其二,每种止植两本居:占,占有
D.而林茂密薄:靠近,迫近
【小题2】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作者“独乐”情趣的一组是 (  )
①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②开户东出,南北轩牖以延凉飔    ③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纴采药   ④行无所牵,止无所框,耳目肺肠悉为己有    ⑤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 ⑥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
A.③④⑤B.①②⑤C.②④⑥D.①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引用孟子、孔子、颜子、庄子等人关于乐趣的论述,目的是引出下文对独乐园的描写。
B.本篇名为叙写作者居住于“独乐园”的种种乐趣,实则表达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退隐洛阳的孤独寂寞、愤世嫉俗、不再出仕的情感。
C.整篇作品,不论是对独乐园的写景状物还是抒情议论,除作者外,没有提及第二位家人或友人,这一构思符合文章“独乐之趣”的宗旨。
D.作者精心具体地描绘了独乐园的布局及构筑,每一处都突出了他对独乐园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写了作者置身其内伺花弄草、自得其乐的闲趣。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所病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5分)
(2) 或咎迂叟曰:吾闻君子所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5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自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上》)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所以:用来……的。
B.察于人伦 人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自者不可与有言也 暴:暴发。
D.身而诚 反:反省。
【小题2】下列各句中的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句读之不知
D.人马烧溺死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都有仁之发端、义之发端、礼之发端、智之发端,所以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并且可以扩展仁、义、礼、智的四种发端。
B.拥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发端不意味着人可以高枕无忧、万事大吉了,关键是必须保存和扩充这四端。
C.人如果晓得扩大充实四种发端,就会像火那样由燃烧最终形成燎原之势,就会像泉水那样由开始流出最终汇聚成大江大河。
D.仁的价值,也在于使它成熟,否则它就像没长成熟的五谷一样,没有太大的意义。这种使它成熟的功夫,就是“扩而充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2)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天下,五伯长,管仲佐。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之。”
君曰:“鲍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鲍叔牙为人,刚愎而悍。刚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
公曰:“然则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情莫不爱其身。公妒好内,竖刁自獖(1)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
公曰:“然则公子开方(2)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
公曰:“然则易牙何如?”管仲曰:“不可。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
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 为 人 也 坚 中 而 廉 外 少 欲 而 多 信 夫 坚 中 则 足 以 为 表 廉 外 则 可 以 大 任 少 欲 则 能 临 其 众 多 信 则 能 亲 邻 国。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君曰:“诺。”
居一年余,管仲死,君不用隰朋而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3)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臣,而灭高名,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
故曰:过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注释:(1)獖fén:阉割。(2)公子开方:本是卫国的公子,得到桓公信任,于是留在齐国做官。(3)公守之室:临时守卫的地方。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天下 匡:扶正
B.君其试以心之 决:决定
C.刚愎而悍   上:向上
D.君遂不用隰朋而竖刁 与:给予,指任用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管仲佐  夫人情莫不爱其身
B.五伯长  天下笑者
C.公妒好内 过不听于忠臣
D.卒见弑于臣 则灭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
仲父在家病着,即使不幸一病不起,政事移交给谁
B.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
任性就得不到民心,凶悍臣民就不听他使唤
C.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
开方为侍奉君主,因为想迎合君主的缘故,十五年不回去看他的父母
D.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
死后三个月没人收葬,尸体上的蛆虫爬出门外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向重病的管仲咨询佐政接班人,管仲在问答中表达了个人看法。
B.管仲认为鲍叔牙为人刚愎强悍,心中无所畏惧,不能作霸主的好帮手。
C.管仲认为隰朋是最合适的接任者,齐桓公先任用了他,后又任用竖刁。
D.作者认为齐桓公无识人之明又不听忠臣的劝谏,导致了其悲剧的结局。
【小题5】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利不可两,忠不可兼。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故小利,大利之残也;小忠,大忠之贼也。圣人去小取大。
昔荆龚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荆师败,龚王伤。临战,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①阳谷操黍酒而进之。子反受而饮之。子反之为人也嗜酒,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战既罢,龚王欲复战而谋。使召司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龚王驾而往视之,入幄中,闻酒臭而还。曰:“今日之战,所恃者司马也。而司马又若此,是忘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于是罢师去之。斩司马子反以为戮。竖阳谷之进酒也,非以醉子反也,其心以忠也,而适杀之。故曰:小忠,大忠之贼也。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②赂虞公,以假道于虞而伐虢。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伐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故曰:小利。大利之残也。
中山之国有套繇者,智伯欲攻之而无道也。为铸大钟,方车二轨以遗之。套繇之君将斩岸堙溪以迎钟。赤章蔓枝谏曰:“夫智伯之为人也,贪而无信,必欲攻我而无道也,故为大钟,方车二轨以遗君。君因斩岸堙溪以迎钟,师必随之。”弗听,有顷,谏之。君曰:“大国为欢,而子逆之,不祥,子释之。”赤章蔓枝曰:“为人臣不忠贞,罪也;忠贞不用,远身可也。”断毂而行,至卫七日厹而繇亡。
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齐。齐使触子将,以迎天下之兵于济上。齐王欲战,使人赴触子,耻而訾之曰:“不战,必划③若类,掘若垄。”触予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达子又帅其余卒军于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于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甚多。此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权勋》)
注①竖:童仆。②垂棘之璧:垂棘产的美玉;屈产之乘:屈邑产的良马。③划:灭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召司马子反,子反以心疾 辞:借口
B.璧则犹是也,马齿亦长矣   薄:稍微
C.为铸人钟,方车二轨以之   遗:赠送
D.使人赴触子,而訾之曰 耻:耻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使召司马子反,子反辞心疾   猥微贱,当待东宫
B.以假道虞而伐虢    不拘
C.若假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 奉弥繁,侵之愈急
D.君斩岸堙溪以迎钟,师必随之 或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小题3】下列用“/”给句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足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B.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C.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D.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子反因为口渴误饮童仆给他的黍酒而致醉,未能与荆龚王及时商讨重新作战的对策,结果被荆龚王斩杀并暴尸示众。
B.晋献公派荀息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公没有听宫之奇的劝谏把路借给了晋国,结果晋国攻下虢国后接着灭掉了虞国。
C.智伯想要攻占厹繇却苦于没有进军的道路,厹繇国君不听赤章蔓枝劝谏,削平高地填平溪谷去迎接大钟,最终导致亡国。
D.齐国将领触子不堪齐王羞辱和重压,故意战败逃走;齐王未能吸取教训去体恤将士,结果齐军再次惨败,齐王也逃到莒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三槐堂铭(并序)
苏轼
天可必①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
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铭曰:
呜呼休②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③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注释】①必:必然的意志。②休:美好。③皇:通“遑”,闲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者以怠,恶者以肆。肆:放肆
B.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略:稍微
C.王氏之福盖未艾也艾:停止
D.郁郁三槐,惟德之符符:标志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不能都表现“天可必”这一观点的一组是
①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②仁者必有后③善恶之报,至于子孙
④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⑤天将复兴王氏也欤⑥归视其家,槐阴满庭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⑤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第一段从天命有常这一角度立论,肯定了善善恶恶的因果报应,提出了“仁者必有后”的观点,作为全文的理论基础。
B.第二段记叙了王佑手植三槐的经过和期待,以及王佑子孙后代多有仁德贤能者的事实,说明王佑仁爱厚施、积善成德,因此才子孙多贤,福祚绵绵不绝。
C.铭文歌颂了王佑的品德和功业,同时批评了我们普通人追求名利不加强道德修养,只希望有侥幸的运气,不种植就能收获的错误想法。
D.文章崇尚仁厚忠恕的德行,认为“善恶之报,至于子孙”,显然带有惩创人心、引为鉴诫的良苦用心。写作上叙议结合,挥洒自如。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译文:
②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
③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琬承命上疏曰:“芟秽弭难,臣职是掌。自臣奉辞汉中,已经六年,臣既暗弱,加婴疾痰,规方无成,夙夜忧惨。今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然吴期二三,连不克果,俯仰惟艰,实忘寝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