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课内文言文阅读。
【小题1】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违农时,谷物不可胜食也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君子非异也②蛟龙
B.①骐骥跃②用心
C.①蚓无爪牙之②金就砺则
D.①则知而行无过矣②神自得
【小题3】下列语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部是正面鼓励学习的一组是( )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④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⑤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A.①③④⑤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13 05:51: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其欲出者,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独其为文犹可曰“花山” 仲永生五年,未尝书具,忽啼求之
B.而葬之 盈虚者如彼,而莫消长也
C.有碑道 樊哙则其盾以撞 卫士
D.唐浮图慧褒始于址 虽趣万殊,静躁不同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褒禅山亦谓华山。 以故其后名曰“褒禅”。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址。    距院东五里。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其下平旷,有泉B.于是余有
C.火尚足以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小题4】选出对加点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
A.以其乃华山之名之也。阳:古时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学者:此文“学者”与《师说》中古之“学者”的意义相同,同现代汉语中的“学者”也相同。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浮图,梵语(古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D.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庐冢,也叫做“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小题5】下列语句对课文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B.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C.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的人才能到达。
D.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小题6】翻译下列句子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同类题2

(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坐其次 其次:曲水的岸边
B.放浪形骸之外 放浪:任性不羁,放荡,放纵
C.况修短随化 随化:听任安排
D.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文:这篇文章
【小题2】下列语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及其所之既倦
A.仰观宇宙之大B.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C.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小题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作者看来,生命的长短存灭,全然取决于自己是否积极的人生态度,虽然最终殊途同归,但仍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
B.文中举了或“静”或“躁”两种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接着感慨人生短暂,“情随事迁”,感情基调转入低沉。
C.作者感慨庄子的生死观是虚妄之词,尽管悲叹人事变迁无常却依然表现出超越生死的理性思考,表现了对短暂生命的珍惜。
D.本文以抒情、议论为主,引出的是“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句法骈散兼行而以整句为主,洒脱流畅音韵和谐。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点苍山记

(明)杨慎

自余为僇人①,所历道途,万有余里,齐、鲁、楚、越之间号称名山水者,无不游。及至叶榆之境,一望点苍,不觉神爽飞越。比入龙尾,山则苍龙叠翠,海则半月拖蓝,城郭奠山海之间,楼阁出烟云之上,香风满道,芳气袭人。余时如醉而醒,如梦而觉,如久卧而起作,然后知吾曩者之未尝见山水,而见自今始。

嘉靖庚寅,约同中溪李公为点苍之游。二月辛酉,夜宿海珠寺,候龙关晓月。两山千仞,中虚一峡,如排闼然。落月中悬,其时天在地底。中溪与予各赋一诗。诗成,而月犹不移,真奇观也。壬戌,复行入关,至鹤顶寺,松林荫轩,洱波在席,相与趺坐酌酒,时夕阳已沉西,山缺处犹露日影,红黄一线,本细末宽,自山而下,直射洱波。僧曰:“此即鸳浦夕阳也。余波皆碧,独此处日光涌金,有鸳鸯群浴。今则网罟②大密,此景不常然也。”

三月乙酉,缘山麓东行一里,至弘圣寺,有浮图高二百尺,考之野史,为隋文帝时建者。癸巳,北渡两涧,有汝南王碑,声如玉磬,清越可听。由以木击之,歌少陵春山相求之诗:闻北冈有元世祖驻跸台,后人屋之。方至其处,大雨忽至,遂趋屋下避雨,轩窗洞豁,最堪游目,则见满川烈日,农人刈麦。予曰:“异哉,何晴雨相兼也?”中溪曰:“此点苍十景之所谓‘晴川秧雨’,者是已,每岁五月,溪上日日有雨,田野时时放晴,故刈麦插秧,两处无妨。世传观音大士授记而然。”

己亥,至金榜寺,有崖飞出水面,曰维舟山。徒步而升,见山巅积雪,山腰白云,天巧神工,各呈其伎。予曰:“此非点苍面目乎?微公,几失此奇观矣。”相与订约结社。僮仆于灌莽得一石洞,檐牙户牖,大类人居,中可容二榻,喜不自胜,曰:“此可免结屋之劳矣。”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则波纹纭纭。遵崖壁而南,壁下石窟,有渔家妇子居焉。生事萧条,身无完衣。

问其男子何在,曰:“欠,为官家所系。”其情可悲也。又南至赤文岛,瞑色欲来,辞舟登阁。

(有删改)

(注)①僇(lù)人:有罪之人。②网罟(gǔ):渔网。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则波纹纭纭
B.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则波纹纭纭
C.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则波纹纭纭
D.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则波纹纭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中国古代构筑城墙等防御设施并有军队常驻守卫的隘口。古籍中也有称其为塞、关塞、隘塞的。主要由关城、墩台和沟壕等构成。
B.浮图:梵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对佛或佛教徒的称呼,也可专指和尚。“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中的“浮屠”指的是佛塔。
C.敕:在古代,指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的。文中“敕建”的意思就是“皇帝下令建造”。明、清时期也可用于上级对下级的训导。
D.课:按规定的数额和时间征收赋税。在古代,交税的内容包括赋税、茶税、人头税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总写点苍山胜景,作者从自己遍游名山胜水的经历写起,意在衬托点苍山独特之美。
B.第2段记述了作者与李中溪先生同游点苍山的经历,两人一天之间游历了“龙关晓月”“鸳浦夕阳”二景。
C.第3段描写浮图塔、汝南王碑、晴川秧雨三景,作者或考订古迹,或引用传说,增添了山水的文化内涵。
D.第4段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发了对点苍山胜景的喜爱与不舍之情,以及对石窟中渔家妇子的悲悯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时如醉而醒,如梦而觉,如久卧而起作,然后知吾曩者之未尝见山水,而见自今始。
(2)此非点苍真面目乎?微公,几失此奇观矣。
【小题5】《游点苍山记》与《游褒禅山记》均为以“山”为题材的游记散文,但写法上却有不同。阅读这两篇文章,简要概括其不同的写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节选自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注)①周公、召公:西周初年辅佐成王的名臣。 ②方叔、召虎:周宣王时功勋卓著的武将。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B.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C.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D.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公”指《史记》作者司马迁,他年轻时曾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B.“乡党”指乡里,因古制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后用来泛指家乡。
C.“宫阙”指古时帝王所居住的宫殿,“阙”原为宫殿前的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
D.“待选”指士子将自己所撰诗文上呈朝廷主管官员,并送给皇帝亲自阅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认为写出好文章,仅凭学力是不够的,人的精神气质起着很大的作用,孟子与司马迁的文章中就显露出非同一般的“气”。
B.苏辙不满足于读诸子百家的书,认为它们不足以激发志气,他在本文中回顾了自己过秦汉故都及游赏山川、瞻仰宫阙的经历。
C.苏辙在京城得见当时很有声望的欧阳修,并与其弟子及欧阳公身边的贤臣交往,提升了自己对文章的认识。
D.苏辙夸赞韩太尉才略冠世,表达了自己想要拜谒的愿望,并坦言自己入京师求取斗升之禄的艰辛,希望得以聆听太尉的教诲。
【小题4】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2)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3)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指南录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