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鸟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抉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赤壁赋》节选)
【小题1】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为其也然:这样
B.鱼虾而友麋鹿侣:伴侣
C.匏樽以相属举:举起
D.羡长江之无穷:尽
【小题2】下列四组中,全都间接体现“客”心情的“悲凉感伤”的一组是(    )
① 其声呜呜然 ②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③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④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⑤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⑥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⑤⑥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客一起饮酒乐极,扣舷而歌,抒发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美好理想的象征。
B.哀怨悲凉的洞箫乐音响起,原先洋溢的欢乐气氛顿失,文章也因此转入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追溯和感怀。
C.作者借“客"之口极力称赞曹操这样的英雄,其实是委婉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感伤。
D.作者羡慕长江流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不明白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充满矛盾和痛苦。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21 04:12: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复蒋松如书 (清)姚鼐 
久处闾里,不获与海内贤士相见。冬间,舍侄寄至先生大作数篇,展而读之,欣忭不能自已。聊识其意于行间,顾犹恐颂叹盛美之有弗尽,而其颇有所引绳者,将惧得罪于高明,而被庸妄专擅之罪也。乃旋获惠赐手书,引义甚谦,而反以愚见所论为喜,于是鼐益俯而自惭。而又以知君子之衷,虚怀善诱,乐取人善之至于斯也。鼐与先生虽未及相见,而蒙知爱之谊如此,得不附于左右,而自谓草木臭味之不远者乎? 
自秦汉以来,诸儒说经者多矣,其合与离,固非一途。逮宋程朱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而为后世之所向慕。故元明以来,皆以其学取士。利禄之途一开,为其学者,以为进趋富贵而已。其言有失,犹奉而不敢稍违之;其得亦不知其所以为得也,斯固数百年以来学者之陋习也。 
然今世学者,乃思一切矫之,以专宗汉学为主,以攻驳程朱为能,介于一二专己好名之人,而相率而效者,因大为学术之害。夫汉人之为言,非无有善于宋而当从者也。然苟大小之不分,精粗之弗别,是( )今之为学者( )陋,且有甚( )往者为时文之士,守朱子之说而失于隘者矣。鼐非不自度其力小而孤而义不可以默焉耳先生胸中似犹有汉学之意存焉而未能豁然决去之者故复为极论之。愚陋率达臆见,幸终宥之。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侄寄至先生大作数篇舍:客居
B.而其颇有所引者绳:纠正
C.而自谓草木味之不远者乎?臭:气味
D.宋程朱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逮:等到
【小题2】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是( )今之为学者( )陋,且有甚( )往者为时文之士
A.以其于B.则之于
C.则其乎D.且之而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鼐非不自度其力/小而孤而义/不可以默焉耳/先生胸中似犹有汉学之意存焉/而未能豁然决去之者/故复为极论之
B.鼐非不自度/其力小而孤而义/不可以默焉耳/先生胸中似犹有汉学之意/存焉而未能豁然决去之者/故复为极论之
C.鼐非不自度其力小而孤/而义不可以默焉耳/先生胸中似犹有汉学之意/存焉而未能豁然/决去之者/故复为极论之
D.鼐非不自度其力小而孤/而义不可以默焉耳/先生胸中似犹有汉学之意存焉/而未能豁然决去之者/故复为极论之
【小题4】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鼐住在乡里,由侄儿给蒋松如寄信,蒋读了非常高兴,并且赞同姚鼐的主要观点。
B.二程、朱熹对古人精深意旨的阐发比前人更加妥当,不像前儒笨拙呆滞而不合于情旨。
C.二程、朱熹更注重品德修养,又实实在在地在实践自己的学说,从而被后人所钦慕。
D.当代学者,由沽名钓誉的人带头,以批驳程朱为能事,矫枉过正,成为学术的大害。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又以知君子之衷,虚怀善诱,乐取人善之至于斯也。(4分)
(2)利禄之途一开,为其学者,以为进趋富贵而已。(3分)
(3)夫汉人之为言,非无有善于宋而当从者也。(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龙井记

秦 观

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每岁旱,祷雨于他祠不获,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晴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故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以为泉。浙江介于吴越之间,一昼夜涛头自海上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立,心掉而不禁。故岸之山多所胁,而不暇以为泉。惟此地蟠幽而踞阻,内无靡曼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捍之胁,以亏疏其气。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哉?

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焉。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

是岁余自淮南如赵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法师策杖磅余于风篁岭之上,指龙井曰:“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虽古有道之士,又何以加于此,盍为我记之?”作曰:“唯唯。”

(选自《淮海集》)

(简注)
①赤乌:三国孙权的年号。②靡曼:美丽。③元丰:宋神宗年号。④天竺:即今印度。⑤咒:祷。
(阅读指要)
这篇记游龙井的文章,并不着力于描绘其美景,而是意在宣扬其品德。文中运用了长短错落的对句,为文章增添了语言美感。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而不以为泉(________) (2)一昼夜涛头自海上者(________)
(3)自天竺讲事(________) (4)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焉(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纳光景涵烟霏②疾击远驰
B.①方士葛洪尝炼丹此②凡山中之人有事钱塘
C.①推其绪余,泽于万物②又何加于此
D.①故岭左右,大率多泉②与游客将至寿圣者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龙井品德的一组是(   )。
①阴晴之中,各有奇态②龙井其尤者也③夫畜之深者,发之远④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⑤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⑥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记游龙井,兼有议论和描写。作者并不着力描绘其美景,而意在宣扬其品德。描写部分运用长短错落的对句,富有语言美感。
B.文章描写了秀丽多姿的西湖景色、汹涌澎湃的钱塘大潮,作者认为正是这两处景点太出色,人们就不去注意它们附近有没有泉水了。
C.作者介绍了远离钱塘江和西湖的龙井所在之地,那里曲折幽静,附近山上有很多泉水,其中龙井泉因水源丰富、永不干涸而最为著名。
D.作者说龙井是神灵之口,不容置疑,再加上曾有人见到过有龙显录,所以人们深信传说真实可信,龙井之名自古以来就很出名。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2)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选择题每题3分,15分)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则披草而坐披,拨开
B.梦亦同趣趣,意趣
C.始指异之异,感到……奇异
D.外与天际际,交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日与其徒上高山杳不知其所之也
B.穷山之高而止蟹六跪而二螯
C.皆在衽席之下唯江上之清风
D.与万化冥合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这样的行为描写,表现了作者游览时一种寂寞、愁闷的、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
B.第一段先写始得西山之前游览他山的经历,极言平日游览之胜,为的是反衬西山之怪特和作者始得胜景的喜悦。
C.文章用游记的笔法,记叙了发现、奔赴、攀登西山的经过,并以生动的比喻、鲜明的色彩描写了西山之高之美。
D.作者用“游于是乎始”否定向之所游,强调只有在西山上才能真正体验到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愉悦。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一)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3分)

(二)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伸、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要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蹵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其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单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太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般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也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有删节)

(注)曾西:曾参的孙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B.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C.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D.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译为“您”。
B.先子,泛指祖先。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或年长的人。
C.崩,古代以山的崩塌比喻天子和诸侯的死,从周代开始把帝王和诸侯的死称“崩”。
D.置邮:古代传递公文的方式,用马递送公文叫置,步行递送公文叫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管仲建立的功业是微不足道的。通过曾西对子路的尊敬、对管仲的不屑态度对比,侧面表达出对管仲辅佐齐桓公行霸道而没有行仁政的反对。
B.孟子认为文王施行德政是可以效法的。文王在商汤历经几代明君和良臣治理、占有天下臣民和土地的情形下,仅以百里见方之地起事创业靠的就是施行仁政。
C.孟子认为齐国推行仁政恰如其时。齐国现时的政治、经济已超越了夏商周三代最鼎盛的时期,不必关注土地和人口了,要顺应时势,实行仁政,解百姓于倒悬。
D.孟子通过对话提出自己行仁政的政治主张。他不推崇管仲和晏婴的治国之道,而肯定了文王的德政措施,希望齐国立即推行仁政,可以获得比古人多一倍的成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
(2)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圣人之于事,似缓而急,似迟而速以待时。王季历困而死,文王苦之,有不忘羑里之丑,时未可也。武王事之,夙夜不懈,亦不忘王门之辱。立十二年,而成甲子之事。时固不易得。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於渭以观之。

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於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客请之王子光,王子光曰:“其貌适吾所甚恶也。” 客以闻伍子胥,伍子胥曰:“此易故也。愿令王子居於堂上,重帷而见其衣若手,请因说之。”王子许。伍子胥说之半,王子光举帷,搏其手而与之坐;说毕,王子光大说。伍子胥以为有吴国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于野。七年,王子光代吴王僚为王。任子胥,子胥乃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乡之耕,非忘其父之雠也,待时也。

《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首时》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武王  夜不懈  
之耕  ④非忘其父之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似缓而急,似迟而速,待时   客闻伍子胥
B.圣人于事  乡
C.王子光代吴王僚王   请以赵十五城秦王寿
D.搏其手与之坐 退耕于野七年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胥乃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
(4)文中举伍子胥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5)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  
A.极力铺陈  B.平实畅达  C.对比鲜明D.纵横捭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