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活用情况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社之行为士者不能容于远近
B.缇骑按剑而亦以死生之大
C.中丞匿于溷藩免敛赀财送其行
D.既而以吴民之乱请朝匹夫之有重社稷也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词。
①在丙寅三月之 
诛五人
③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④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11 04:19: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 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 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 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 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 “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 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 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 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 之! 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节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生四岁而孤.(   )   (2)尝夜烛.治官书(   )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1)吾之始归.也(   )
A 归依    B.归还    C.归属    D.出嫁
(2)屡废.而叹(   )
A.废除    B.停止    C.废黜    D.衰败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毋以是为我累 / 成以其小,劣之
B.吾于汝父 / 于其身也,则耻师之
C.吾之始归也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修泣而志之 /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
【小题4】把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 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小题5】“使其言然”之“然”具体是指□□□□。
【小题6】根据欧阳修父亲的主要品格,概述文中的相关事迹,完成表格。
欧阳修父亲的品质   相关事迹
居家廉洁   
俸亲至孝   
居官仁厚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鉴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感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令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师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音乎   师:学习
B.是故贵无贱 无:无论,不分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     惑:疑惑
D.君子不齿   齿:并列、排列
【小题2】下列句子不属于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一项是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提出论点,接着明确教师职能,再分析从师的重要性,最后论证出择师标准,这都是从正面进行论述。
B.第一段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择师标准,阐明了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C.第二段中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作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D.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反复论述,辅之以感叹句,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浪游记快

(清)沈复

山水怡情,云烟过眼,不过领略其大概,不能探僻寻幽也。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名胜所在,贵乎心得,有名胜而不觉其佳者,有非名胜自以为妙者。

余年十五时,吾父稼夫公于山阴赵明府幕中。有赵省斋先生名传者,杭之宿儒也。赵明府教其子,吾父命余亦拜投门下。暇日出游,得至吼山。近山见一石洞,豁然空其中,四面皆峭壁,俗名之曰“水园”。临流建石阁五椽,对面石壁有“观鱼跃”三字,水深不测,相传有巨鳞潜伏,余投饵试之,仅见不盈尺者出而唼食焉。阁后有道通旱园,拳石乱矗,有横阔如掌者,有柱石平其顶而上加大石者,凿痕犹在,一无可取。游览既毕,宴于水阁,命从者放爆竹,轰然一响,万山齐应,如闻霹雳生。此幼时快游之始。

至山阴之明年,先生以亲老不远游,设帐于家,余遂从至杭,西湖之胜因得畅游。结构之妙,予以龙井为最,小有天园次之。石取天竺之飞来峰,城隍山之瑞石古洞。水取玉泉,以水清多鱼,有活泼趣也。大约至不堪者,葛岭之玛瑙寺。其余湖心亭,六一泉诸景,各有妙处,不能尽述,然皆不脱脂粉气,反不如小静室之幽僻,雅近天然。

苏小小墓在西泠桥侧,作八角形,上立一碑,大书曰“钱塘苏小小之墓”。从此吊古骚人不须徘徊探访矣。余思古来烈魄忠魂堙没不传者,不可胜数,即传而不久者亦不为少,小小一歌妓耳,自南齐至今,尽人而知之,此殆灵气所,为湖山点缀耶?

桥北数武有崇文书院,余曾与同学赵缉之投考其中。时值长夏,起极早,出钱塘门,过昭庆寺,上断桥,坐石阑上。旭日将升,朝霞映于柳外,尽态极妍;白莲香里,清风徐来,令人心骨皆清。步至书院,题犹未出也。午后交卷,偕缉之纳凉于紫云洞,大可容数十人,石窍上透日光。有人设短几矮凳,卖酒于此。解衣小酌,尝鹿脯甚妙,佐以鲜菱雪藕,微酣出洞。缉之曰:“上有朝阳台,颇高旷,盍往一游?”余亦兴发,奋勇登其巅,觉西湖如镜,杭城如丸,钱塘江如带,极目可数百里。此生平第一大观也。

(节选自《浮生六记》)

(注)①武,量词,古时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数武,即不远处,没有多远。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父稼夫公于山阴赵明府幕中    馆:馆舍
B.赵明府教其子 延:请
C.不可胜数     固:本来
D.此殆灵气所   钟:集聚
【小题2】下列全都能体现作者畅游风景“自以为妙”的一组是(   )
①有柱石平其顶而上加大石者,凿痕犹在
②轰然一响,万山齐应,如闻霹雳生
③石取天竺之飞来峰,城隍山之瑞石古洞
④大约至不堪者,葛岭之玛瑙寺
⑤朝霞映于柳外,尽态极妍
⑥白莲香里,清风徐来
A.①②⑤B.①③④
C.②③⑥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凡事都喜欢独出己见,不屑于人云亦云。有的名胜,并不觉得它有何妙处,有的虽不是名胜,却自认为妙不可言。
B.作者的父亲让他到杭州拜宿儒赵省斋先生为师,在杭州作者趁着闲暇之时游览了吼山的美景。
C.作者认为西湖的水最佳的是玉泉,因为那里水清鱼多,有活泼的趣味,而湖心亭,六一泉则不够“雅近天然”。
D.在紫云洞喝酒至微有醉意,作者登上紫云洞上面的朝阳台之顶极目远眺,觉得眼前是有生以来所见的最妙之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赵省斋先生名传者,杭之宿儒也。
(2)相传有巨鳞潜伏,余投饵试之,仅见不盈尺者出而唼食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悠然亭记
归有光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余年,归始僦居①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入闽、越之隩阻②,兹山何啻泰山之礨石③?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④,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选自《明清散文》)
【注】①僦(jiù)居:租房。②隩(ào)阻:深险难行之地。③礨(lěi)石:大石。④缗(mín):指杂芜。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定卜于马鞍山之、娄水之阴阳:山的南面
B.盖县三十里去:距离
C.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命名
D.公未能以忘于世殆:大概、恐怕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中②吾还也
B.①靖节世远,吾无从问也②今急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C.①而悠然之意,每见言外②迁客骚人,多会
D.①旧国旧都,望畅然②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叙写了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离朝后随遇而安,建筑庭园,修建悠然亭,颇有陶渊明归隐园田的思想情趣。
B.淀山公有才能,做官时,多著声绩;离朝后,朝廷仍然认为他可被任用,但是他自己却已忘怀,纵情山水。
C.淀山公现居的马鞍山虽然与泰山的一块大石无异,但他现在面对此山与曾经游览泰山等名山的心态,同样悠然。
D.归有光借写淀山公构园、作亭等事及关于“悠然”的言论,来表现他在离朝后僦居县城、悠然自得的生活。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4分)
(2)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4分)
【小题5】文中哪些地方能够表现淀山公的“悠然”?(可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回答下列小题。
(二)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曰,何? 坐:表原因,因为
B.吏二缚一人王 诣:到……去
C.晏子避对曰 席:座位
D.圣人非所与也 熙:同“嬉”,开玩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王曰,何者也 且君尝晋君赐矣
B.为来也,臣请缚一人    吾还也
C.今民生长齐不盗 复得见将军
D.过王行 朝济夕设版焉
【小题3】下列对文段语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晏子将出使楚国,楚王想故意刁难羞辱他,预先就与身边的大臣们设计好了圈套。
B.晏子面对楚王对齐人善盗的指责,用“橘”“枳”因水土而变化的道理巧妙地予以反击。
C.面对晏子的针锋相对,巧妙应答,楚王心悦诚服,非常高兴地称赞晏子为“圣人”。
D.晏子出使楚国之所以能维护齐国的尊严,取得外交上的胜利,是因为他既有爱国之心,又有善辩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