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不深谷 临:靠近
B.教使之也 然:这样
C.其之滫 渐:渐渐
D.乎动静 形:体现
【小题2】对文章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的区别在于:君子学习,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完美;小人学习,是为了拿学来的东西去讨好别人。
B.兰槐的跟叫作芷,芷虽然“质美而香”,但如果“渐之于潃”,君子就不愿接近他,百姓也不愿佩戴它。
C.第一段中,作者以“登山”“临谷”两个比喻来论证“没有听到前代圣明帝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
D.选文体现了荀子说理形象的特点,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喻体,通篇设喻,同时注重对比分析,使所讲的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28 04:26: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愤怒。
B.《齐谐》者,怪者也 志:记载。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夭阏:阻塞。
D.莽苍者,三餐而反 适:往,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南冥者,天池 ②风之积不厚
B.①水浅舟大也   ②奚以之九万里南为
C.①正色邪?远而无所至极邪?    ②真无马邪,真不知马也
D.①覆杯水坳堂之上 ②鹏之徙南冥也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B.野马也,尘埃也
C.三餐而反,腹犹果然D.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辕马说

(清)方苞

①余行塞上,乘任载之车,见马之负辕者而感焉。

②古之车,独辀加衡而服两马。今则一马夹辕而驾,领局于轭,背乘乎韅,靳前而靽后。其登阤也,气尽喘汗而后能引其轮之却也;其下阤也,股蹙蹄攒而后能抗其辕之伏也。鞭策以劝其登,棰棘以起其陷,乘危而颠,折筋绝骨,无所避之。而众马之前导而旁驱者,不与焉。其渴饮于溪,脱驾而就槽枥,则常在众马之后。

③噫!马之任孰有艰于此者□?然其德与力非试之辕下不可辨。其或所服之不称,则虽善御者不能调也。驽蹇者力不能胜,狡愤者易惧而变,有行坦途惊蹶而偾其车者矣。其登也若跛,其下也若崩,泞旋淖陷,常自顿于辕中,而众马皆为所掣。呜呼!将车者其慎哉。

(注)①阤:古同“陀”,山坡。
【小题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也B.乎C.欤D.耳
【小题2】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对第②段中“而众马之前导而旁驱者,不与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且众多马匹或在前引导,或在旁边副驾,并不助辕马工作。
B.而且在前面引导和在旁边副驾的众多马匹,都没有跟随辕马。
C.然而众多马匹或在前引导,或在旁边副驾,都没有跟随辕马。
D.然而在前面引导和在旁边副驾的众多马匹,并不助辕马工作。
【小题4】对第③段理解错误的是(   )
A.段首承接上段,重申了驾辕之艰难。
B.能否驾辕是辨别马好坏的重要标准。
C.善驾的人也调教不了不合要求的马
D.劣马虽差,但更糟的是坏脾气的马。
【小题5】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雁宕山日记(节选)

(明)徐宏祖

自初九日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岩,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

……

十四日,天忽晴朗,强清隐徒为导。清隐谓湖中草满,已成芜田,徒复有他行,但可送至峰顶。余意至顶,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跻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海中玉环一抹,若可俯而拾也。北瞰山坳立内,石笋森森。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岩。但谷幽境绝,惟闻水声潺潺,莫辨何地。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惟东峰昂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

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须越三尖。余从之。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已在天半自念《志》云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涧,却自东高峰发脉,此已隔二谷。遂返辙而东,望东峰之高者趋之,莲舟疲不能从,由旧路下。余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上,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峰尽处,一石如劈。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岩下斗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余丈,不能飞。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主仆衣履俱敝,寻湖之兴衰矣。遂别而下,复至龙湫。坐至暝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

十五日,寺后觅方竹数握,细如枝。林中新条,大可径寸,柔不杖,老柯斩伐殆尽矣。遂从歧度四十九盘,一路遵海而南,逾窑岙岭,往乐清。

(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堪比肩 比肩:相当
B.此已隔二谷 去:离开
C.不能飞 陟:登高
D.柔不杖 中:合,符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强清隐徒为导    今其智反不能及
B.惟东峰昂独上    奚以知其
C.余二奴,东越二岭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
D.皆从刀剑隙中攀援上 弃甲曳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景物描写为主,描绘了寻找山顶雁湖途中狰狞的山石、险峻的悬崖、危急的形势,写得跌宕起伏,险象环生,惊心动魄。
B.第二节写作者攀上高巅的经历及所见的美景,其中描写云海奇观部分,境界开阔奇幻,景色瑰丽壮美,抒发了作者明朗廓大的胸襟。
C.作者为证实《志》中“龙湫之水即自宕来”的记载,奋力寻湖,显现了作者寻找山顶雁湖时的心理:开头的自信、坚定到途中的疑虑、求生乃至最后的扫兴,文脉清晰。
D.作者融写景于叙事,笔下处处体现了山水的险恶、旅途的艰辛和作者不畏艰险的顽强精神,令人如亲历其境,为之担惊。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及 越 一 尖 路 已 绝 再 越 一 尖 而 所 登 顶 已 在 天 半 自 念 《志》 云
宕 在 山 顶 龙 湫 之 水 即 自 宕 来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海中玉环一抹,若可俯而拾也。
(2)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