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一)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伶官传序》欧阳修)
(二)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二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
B.又知音,能度曲 度:谱写
C.逸豫可以亡身   逸豫:犹豫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泛指一般的属官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抑本其成败之迹
B.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若属皆且为所虏
D.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B.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C.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D.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一叹一问,一退一进,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本文主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作者从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等方面层层深入的论述了“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
C.全文语言委婉,气势充沛。疑问句与感叹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D.“晋王三矢”的故事在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作者把这则材料用于《伶官传序》的“序”中并加上“世言”二字.这表现了他写史的谨严态度。
【小题5】请将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25 12:02: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江行赠雁
欧阳修
云间征雁水间栖,缯缴方多羽翼微。
岁晚江湖同是客,莫辞伴我更南飞。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 ①此诗写于欧阳修被贬谪下夷陵的路上。②缯(zēnɡ)缴(zhuó):猎取飞鸟的射具。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欧阳修被贬,世路正自坎坷,偶尔看到几只南征的大雁栖息于江水之间,显得羽翼衰微,他觉得自己的命运与这些鸟儿是多么地相似啊!
B.回想过去,固然令人齿冷,而面对前路,又充满乐观的情怀。因此,诗人在心中对雁儿说:请你们同我做个旅伴,一起南行吧!
C.李诗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透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实写明写别后的思念。
D.“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
E. 李诗末句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
【小题2】两首诗借雁这个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作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注),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选自《古文观止新注》,有删改)

(注)辟书:招聘文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B.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C.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D.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入仕权利。
B.六经:孙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后人称之为“六经”。
C.雅、颂:源于《诗经》对音乐的分类,“雅”即所谓正声雅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D.铭:铸刻在器物上记述功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变为一种文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认为,诗人常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而不是写诗导致诗人穷困潦倒。
B.王文康高度赞扬了梅圣俞的诗作,但他也未把梅圣俞推荐给朝廷。
C.梅圣俞失意,到老也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羁旅愁思、心中感慨。
D.梅圣俞去世后,谢景初担心其诗作散失,就选取梅圣俞从洛阳到吴兴期间的诗,编为十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2)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弘礼,字从周,系出博陵,北齐左仆射怀远六世孙。磊磊有大志,通兵略。过宣武,从刘玄佐猎夷门,玄佐酒酣,顾曰:“崔生独不知此乐邪?”弘礼笑曰:“我固喜武,请为公欢。”玄佐臂鹰与弘礼驰逐,急缓在手,一军惊曰:“安得此奇客?”玄佐大悦,欲留之,固辞,厚为资饷。至京师,所善李观病且死,弘礼殚褚为治丧,葬毕乃去。

及进士第,平判异等。灵武李栾表为判官,以亲老不应,更东都留守吕元膺参谋。时天子讨蔡,李师道谋袭洛,胁沮朝廷以释蔡危。弘礼为箝揣贼情,部分设张,东都卒无患。迁留守判官,擢忻、汾二州刺史。田弘正请朝,表弘礼徙卫州,兼魏博节度副使。伐李师道,弘正多所咨逮。

长庆初,张弘靖镇幽州,诏弘礼往副。未及行,军乱,改绛州刺史。李㝏反于汴,诏徙河南尹,倚以捍贼。迁河阳节度使,治河内秦渠,溉田千顷,岁收八万斛。

李同捷叛,与李听合师讨之。至濮州,大将李万瑀、刘寀拥兵自固,弘礼表万瑀守沂州,寀守黄州,夺其兵,击贼禹城,破之,获铠装数十万。时徐泗节度使王智兴兖、海、郓、曹、淄、青当徐道者,出车五千乘,转粟馈军,弘礼度道远,乃自兖开盲山故渠,自黄队抵青丘,师人大济。李祐以郑滑兵三千入齐而溃弘礼悉斩之为出郓兵二千祐遂大破贼尸藉十余里祐望郓拜曰:“活我者崔公也!”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徙东都留守。召还,卒,年六十五,司空。

(选自《新唐书·崔弘礼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李祐以郑滑兵三千入齐而溃/弘礼悉斩之/为出郓兵二千/祐遂大破贼/尸藉十余里
B.李祐以郑滑兵三千入齐/而溃弘礼/悉斩之/为出郓兵二千/祐遂大破/贼尸藉十余里
C.李祐以郑滑兵三千入齐而溃/弘礼悉斩之/为出郓兵二千/祐遂大破/贼尸藉十余里
D.李祐以郑滑兵三千入齐/而溃弘礼/悉斩之/为出郓兵二千/祐遂大破贼/尸藉十余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判,平选判试。唐朝政府对人才按常规程序铨选,之后判定是否“入等”。
B.署,指办理公务的机关,即公署、官署之意。类似的词语还有公府、衙门等。
C.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下行文书。文中指王智兴以檄文下令。
D.赠,古代为示推恩,在重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赠其爵位、官职或荣誉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弘礼出身名门,仗义疏财。他是博陵崔氏之后,先祖曾任左仆射;其好友李观病逝,他倾囊相助,为其治丧,直到葬礼完毕才离开。
B.崔弘礼武艺超群,胸有大志。他善于骑射,曾与刘玄佐一起打猎,被刘玄佐赏识,但他不为所动,推辞留用,远赴京师,后考中进士。
C.崔弘礼精通兵略,屡建战功。他为讨伐李师道出谋划策,调度兵力,保卫东都;平定李㝏叛乱;与李听平定李同捷叛乱;助李祐破敌。
D.崔弘礼治理河渠,造福军民。他任河阳节度使时,治理秦渠,灌溉土地,增收了粮食;任天平节度使时,重开盲山渠,缩短运粮路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刘玄佐猎夷门,玄佐酒酣,顾曰:“崔生独不知此乐邪?”
(2)时天子讨蔡,李师道谋袭洛,胁沮朝廷以释蔡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王彦章画像记

欧阳修

太师王公,讳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也。事梁,为宣义军节度使,以身死国,葬于郑州之管城。晋福二年,始赠太师。公在梁以智勇闻。梁、晋之争数百战,为勇将多矣;而晋人独畏彦章。自干化后,常与晋战,屡困庄宗①于河上。及梁末年,小人赵岩等用事,梁之大臣老将,多以谗不见,皆怒而有怠心,而梁亦尽失河北,事势已去,诸将多怀顾望,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志虽不就,卒死以忠。公既死而梁亦亡矣。悲夫!公本武人,不知书,其语,平生尝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予于《五代书》,窃有善恶恶之志。至于公传,未尝不感愤叹息。惜乎旧史残略,不能备公之事。康定元年,予节度判官来此。求于滑人,得公之孙睿所录家传,颇多旧史,其记德胜之战尤详。又言敬翔怒末帝②不肯用公,欲自经于帝前;公因用笏画山川,为御史弹而见废。又言公五子其二同公死节。此皆旧史无之。又云:公在滑,以谗自归于京师,而《史》云召之。公之攻德胜也,初受命于帝前,期以三日破敌,梁之将相闻者皆窃笑。及破南城,果三日。是时,庄宗在魏,闻公复用,料公必速攻,自魏驰马来救,已不及矣。庄宗之善料,公之善出奇,何其神哉!

后二年,予复来通判州事。岁之正月,过俗所谓铁枪寺者,又得公画像而拜焉。岁久磨灭,隐隐可见。亟命工完理之,而不敢有加焉,惧失其真也。公尤善用枪,当时号“王铁枪”。画已百余年矣,完之复可百年。然公不泯者,不系乎画存不存也。而予尤区区如此者,盖其慕之至焉耳。读其书,尚想乎其人;况得拜其像,识其面目,不忍见其坏也。画既完,因书予所得者于后而归其人,使藏之。

(节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有删节)

(注)①庄宗:指唐庄宗李存勖。②末帝:指梁末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以馋不见   信:信任
B.不知书,其语   质:质朴
C.窃有善恶恶之志   善:褒扬
D.盖其慕之至焉耳   希:稀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勇将多矣/一犬坐于前 B.予节度判官来此/勇气闻于诸侯
C.颇多旧史/辞楼下殿,辇来秦 D.不系乎画存不存也/鹏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彦章“智勇”的一组是
①晋人独畏彦章 ②屡困庄宗于河上    ③独公奋然自必
④不知书,其语质   ⑤及破南城,果三日    ⑥公尤善用枪,当时号“王铁枪”
A. 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国末年,奸臣赵岩执掌国事,王彦章等大臣老将因为受他人的诋毁而愤怒,产生 了懈怠之心,导致河北之地尽失。
B.作者编撰《五代书》的时候,对王彦章的事迹感触颇深,想把他的传记写得完备一 些,可惜史料残缺,不能如愿。
C.作者从王彦章之孙处得到王氏家传,从中掌握了许多资料,而这些资料在旧史中没 有,作者通过这些史料对王彦章更加佩服了。
D.作者在铁枪寺看到王彦章磨灭的画像后,虽然让人进行了修复,但他认为,王彦章 义勇忠信的精神才是他“不泯”的根本原因。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在滑,以谗自归于京师,而《史》云召之。公之攻德胜也,初受命于帝前,期以 三日破敌,梁之将相闻者皆窃笑。
(2)亟命工完理之,而不敢有加焉,惧失其真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陆扆字祥文,宰相贽族孙。客于陕,遂为陕人。光启二年,从僖宗幸山南,擢进士第,累进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扆工属辞,敏速若注射然,一时书命,同僚自以为不及,昭宗优遇之。帝尝作赋,诏学士皆和,独扆最先就。帝览之,叹曰:“贞元时,陆贽、吴通玄兄弟善内廷文书,后无继者,今朕得之。”徙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故事,自三省得宰相,有光署钱,留为宴资,学士院未始有。至扆,送光院钱五十万,以荣近司。嗣覃王以兵伐凤翔,扆谏曰国步方安不宜加兵近辅必为它盗所乘无益也且亲王而属军事必有后害帝顾军兴责扆沮挠贬峡州刺史师果败。从天子自华州还,以兵部尚书复当国,封吴郡公。天复初,帝密语韩偓曰:“陆扆、裴贽孰忠于我?”偓曰:“扆等皆宰相,安有它肠?”帝曰:“外言扆不喜我复位,元日易服奔启夏门,信不?”偓曰:“孰为陛下言此?”曰:“崔胤、令狐涣。”偓曰:“设扆如是,亦不足责。且陛下反正,扆素不知谋,忽闻兵起,欲出奔耳。陛下责其不死难则可,以为不喜,乃谗言也。”帝遂悟。帝至自凤翔,大赦天下,诸道皆赐诏,独不及李茂贞。扆曰:“国西,凤翔为最近,迹其罪固不可赦。然尚修职贡,朝廷未之绝,无宜于诏书有以异也。”始,崔胤罢相,扆代之。胤内怨望,及是,议以为阴有党附,贬沂王傅,分司东都。胤死,复授吏部尚书,从迁洛。柳璨始附朱全忠,谋去朝廷衣冠有望者,贬扆濮州司户参军,杀之白马驿,年五十九。
(选自《新唐书·陆扆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扆谏曰/国步方安/不宜加兵/近辅必为它盗所乘/无益也/且亲王而属/军事必有后害/帝顾军兴/责扆沮挠/贬峡州刺史/
B.扆谏曰/国步方安/不宜加兵近辅/必为它盗所乘/无益也/且亲王而属/军事必有后/害帝顾军兴/责扆沮挠/贬峡州刺史/
C.扆谏曰/国步方安/不宜加兵/近辅必为它盗所乘/无益也/且亲王而属军事/必有后害/帝顾军兴责扆/沮挠贬峡州刺史/
D.扆谏曰/国步方安/不宜加兵近辅/必为它盗所乘/无益也/且亲王而属军事/必有后害/帝顾军兴/责扆沮挠/贬峡州刺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在本文中是对动荡局势下皇帝离开京城的讳称。
B.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政府高官的名称,唐时称六部的正职为尚书。
C.大赦,是赦免的一种,是指古代帝王以施恩为名,使特定犯人免于惩处的制度。
D.职贡,古代称藩属或外国按时向朝廷进贡。不修职贡意味着对朝廷不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扆文思敏捷,深受赏识。皇帝曾命学士们奉和,陆扆最先完成,皇帝称赞他是继陆贽、吴通玄兄弟之后的优秀人才;提拔陆扆为相,还破例赐给光院钱。
B.陆扆洞察局势,富有远见。嗣覃王发兵讨伐凤翔,陆扆劝谏,但皇帝没有听从,后来嗣覃王兵败,应验了陆扆的话,皇帝从华州回京之后就对他委以重任。
C.陆扆举止不当,受到猜疑。陆扆在元日那天换了衣服逃到启夏门,昭宗认为陆扆不高兴自己复位,对他有所猜忌,幸好韩偓向昭宗解释了缘由,才让昭宗醒悟。
D.陆扆虑事周全,忠言直谏。皇帝大赦天下,赐诏给各道,唯独没给李茂贞,陆扆认为李茂贞虽有罪,但他还是履行了职责,朝廷与他仍有联系,不应区别对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设扆如是,亦不足责。且陛下反正,扆素不知谋,忽闻兵起,欲出奔耳。
(2)胤内怨望,及是,议以为阴有党附,贬沂王傅,分司东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