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选自《管子》)
【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
【小题1】下面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  )
A.而去之 委:放弃
B.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C.是以善国者   为:以之为,作为   
D.危乡轻家则敢上犯禁   陵:违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桑竹之属
B.得者多助/伐无,诛暴秦
C.然后治/无丝竹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民富安乡重家/臣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
【小题3】理解填空 。
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   ,
【甲】文从  的角度来论述,
【乙】文则从    的角度来论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14 04:50: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况臣孤苦,特为尤甚(更严重)
B.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提拔,提升)
C.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共同审察)
D.刘侥幸,卒保余年(差不多)
【小题2】下列句子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B.沛公安在
C.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D.臣以供养无主
【小题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未尝离 ②是以区区不能
③不名节 ④愿陛下悯愚诚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小题4】分析比较下列句中“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③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A.①和②相同 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④相同 ②和③不同D.①②③④各不相同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得非其上者B.直好世俗乐耳
为民上不与民同乐者今之乐由古乐也
C.臣请王言乐D.暴见
文王以民力台为沼 王立沼上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4分)
A.好世俗之乐耳 直B.疾首蹙頞而相告 举
C.暴未有以对也有以D.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矣 王
【小题3】下列选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3分)
A.百姓闻王车马之音B.何以能鼓乐也?
C.王语暴以好乐D.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小题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变乎色”是因为齐王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这是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难堪了。
B.孟子规劝齐王“与民同乐”很有说服力的原因之一是孟子善用对比,把百姓对国君好乐的两种不同态度进行对比,很有说服力。
C.孟子跟齐王的这番对话,最大的妙处就在于孟子没有纠缠于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或极力推荐先王之乐、极力批判世俗之乐,而是机智地将齐宣王引向与民同乐的方向。
D.孟子所谓同乐,不仅是指齐王应和百姓一同欣赏音乐或者一同打猎,更是指齐王应以百姓之乐为乐,而百姓亦以齐王之乐为乐。
【小题5】翻译
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3分)
②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8题,共16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
A.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B.嗟乎,道之不传也久矣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D.是故圣益,愚益愚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有学问的人
B.彼与彼年相若也相若:相似
C.君子不齿不齿:看不起
D.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不一定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或师焉,或不焉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人非生而知之者
【小题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于其身也,耻师焉②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B.①今其智反不能及②尔其无忘父之志
C.①不拘时,学于余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
D.①余嘉能行古道②孰能讥之乎
【小题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所讲的道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不拘于时,择师教其子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D.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之因
【小题6】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2分)
A.师道之不也久矣B.师者,所以道受业解惑也
C.六艺经皆通习之D.此世所以不
【小题7】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两项是(  )(2分)
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B.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因此没有贵贱、(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C.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译文:古代的圣人,他们距离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学习向老师请教。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译文: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小题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几项是(  )(2分)
A.本文为鼓励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学“古文”而作,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意义深远。
B.第二段中作者运用多组对比,将论述的重点转移到批判现实中来,揭示了“师道之不传”的原因及危害,层次分明,析理深刻。
C.第三段举事例,引言论,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主要强调了教师的作用和“以圣人为师”的择师标准。
D.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笔力雄放的风格在本文中有充分的体现,文中的语言长短句相间,整散句结合,气韵流畅,表现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