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选自《管子》)
【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
【小题1】下面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  )
A.而去之 委:放弃
B.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C.是以善国者   为:以之为,作为   
D.危乡轻家则敢上犯禁   陵:违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桑竹之属
B.得者多助/伐无,诛暴秦
C.然后治/无丝竹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民富安乡重家/臣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
【小题3】理解填空 。
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   ,
【甲】文从  的角度来论述,
【乙】文则从    的角度来论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14 04:50: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回答后面题目。
吏    道
邓牧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①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 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 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生斯民也,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豹蛇虺②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选自《伯牙琴》
注①并缘为食:相互勾结。②虺:音huì毒蛇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虞建官,可稽已厥:那,那些
B.盗贼害民,随起随仆:消灭
C.岂有厌思乱治:管理
D.敢怒而不敢诛:诛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业不同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B.天生斯民也句读不知
C.则亦并缘为食代其耕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D.使天下敢怨不敢言人无信,不知其可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率虎狼/ 牧羊豕/ 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 天下非甚愚/ 岂有厌治思乱/ 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 乃至有乱与危/ 何也?
B.率虎狼/牧羊豕/ 而望其蕃息/ 岂可得也/ 天下非甚愚/ 岂有厌治思乱/ 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 常治安矣/ 乃至有乱与危何也?
C.率虎狼牧羊豕/ 而望其蕃息/ 岂可得也/ 天下非甚愚/ 岂有厌治思乱/ 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 乃至有乱与危/ 何也?
D.率虎狼牧羊豕/ 而望其蕃息/ 岂可得也/ 天下非甚愚/ 岂有厌治思乱/ 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 / 常治安矣/ 乃至有乱与危何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一般人的本意而言,他们愿意过安定的生活,但是国家仍会出现动乱的情况,这是因为有些人的日常生活无法得到保障。
B.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的上世之士之所以不肯出山做官,是因为官吏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深。
C.作者站在当时官吏的对立面,言辞激烈的批判他们仗势欺人,无所顾忌,肆意掠取,鱼肉百姓,比强盗还厉害。
D.作者认为民众之所以作乱,是因为“吏”“夺其食”“竭其力”,百姓不得不愤怒。
【小题5】把文言文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3分)  
(2)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3分)
(3)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杜牧《阿房宫赋》(节选)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乙)苏洵《六国论》(节选)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丙)苏轼《六国论》(节选)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此皆奸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有奸,优乌鲁之有猛鸷,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之存,而秦之所以之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楚之精英 精英:优秀的人才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可怜:可惜
C.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礼:礼遇,礼待
D.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 条理:治理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 日削月割,以趋
B.几世几年,剽掠势弱于秦
C.秦人视,亦不甚惜 国有奸,优乌鲁之有猛鸷
D.则递三世可至万世为君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小题3】下列对以上文字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三段文字从文体上来看都是史论,叙议结合,以议论为主:从语言来看,都是整散结合,只是甲文语言华丽,整句多,乙文语言严谨,散句多。
B.杜牧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统治者不爱护自己的百姓: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赂秦”。
C.杜牧将阿房宫建时的盛况与百姓的生活作比,极写秦王朝的荒淫奢侈:苏洵则将“六国”与“秦”作比,将“六国”与“宋”作比,事实上就是为了证明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辽和西夏,宋朝更有战而胜之的可能。
D.《阿房宫赋》总结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要求当时的唐朝统治者节俭爱民:苏洵在《六国论》中抨击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而苏轼的《六国论》则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士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小题3】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斗折蛇行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小题4】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小题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宗判官归滑台序

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则仆(自身的谦称)与宗衮,二年之间,会而离,离而会,经途所亘,凡三万里。何以言之?去年春,会于京师,是时仆如桂林,衮如滑台;今年秋,乃不期而会于桂林;居无何,又归滑台,王事故也。舟车往返,岂止三万里乎?人生几何?而倏聚忽散,辽夐若此,抑知己难遇,亦复何辞!

岁十有一月,二三子出饯于野。霜天如扫,低向朱崖。加以尖山万重,平地卓立。黑是铁色,锐如笔锋。复有阳江、桂江,略(流过)军城而南走,喷入沧海,横浸三山(传说中的海外三山,即蓬莱、方丈、瀛洲)。则中朝群公岂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山水既尔,人亦其然。衮乎对此,与我分手。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是时仆桂林(___________)   乃不而会于桂林 (__________)
【小题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居无何,又归滑台,王事故也。
【小题3】画波浪线的句子叙述了“仆与宗衮”□□□□的经历。(用文中的话回答)
【小题4】对本文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赠序,是送别时的赠言。
B.首段感“人生几何”,叹“世无知己”。
C.次段写饯别,描绘出阔远奇绝的景象。
D.尾句不落俗套,反笔以出,别具匠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倕①,至巧也。人不爱倕之指,而爱己之指,有之利故也。人不爱昆山之玉,江、汉之珠,而爱己之一苍璧小玑,有之利故也。今吾生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 爵为天子,不足以比;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②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有慎之而反害之者,不达乎性命之情也。不达乎性命之情,慎之何益?是师者之爱子也,不免乎枕之以糠;是聋者之养婴儿也,方雷而窥之于堂;有殊弗知慎者。夫弗知慎者,是死生存亡可不可,未始有别也。未始有别者,其所谓是未尝是,其所谓非未尝非,是其所谓非,非其所谓是,此之谓大惑。若此人者,天之所祸也。以此治身,必死必殃;以此治国,必残必亡。夫死、殃、残、亡,非自至也,惑召之也。寿长至常亦然。故有道者,不察所召,而察其召之者,则其至不可禁矣。此论不可不熟。

使乌获③疾引牛尾尾绝力勯而牛不可行逆也使五尺竖子引其棬而牛恣所以之顺也。世之人主贵人,无贤不肖,莫不欲长生久视,而日逆其生,欲之何益?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顾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欲。

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味不众珍,衣不燀热。热则理塞,理塞则气不达;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大鞔;中大鞔而气不达,以此长生,可得乎?昔先圣王之为苑囿园池也,足以观望劳形而已矣;其为宫室台榭也,足以辟燥湿而已矣;其为舆马衣裘也,足以逸身暖骸而已矣;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其为声色音乐,足以实性自娱而已矣。五者,圣王之所以养性也,非好俭而恶费也,节乎性也。

——选自《吕氏春秋·孟春纪·重己》,有删减

(注)①倕:相传是尧时的巧匠,一说是黄帝时的巧人。②一曙:一旦。③乌获:秦武王的力士,据说能举千钧。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者之爱子也   师:盲人乐师
B.圣人必先欲 适:合适的
C.充则大鞔 中:胸腹
D.为饮食酏醴也 酏醴:甜酒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足以比 非曰能之,愿学
B.今吾生为我有   夫人相与,俯仰一世
C.室大多阴 于其身也,耻师焉
D.其为声色音乐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节运用类比和对比论证,言说拥有生命对自己有利,从而得出有道之人对自己的生命特别谨慎的结论。
B.那些从不去分辨正确和错误的人,文中称之为“大惑”。作者认为像这样的人,是上天降祸的对象。若持这种态度治理国家,国家必定残破,必定灭亡。
C.文章明确指出,养生在于顺应规律,而妨碍我们顺应规律去养生的,是人的欲望。因此, 顺应规律,就要求我们能够控制欲望。
D.文章第三段指出先圣王在吃穿住行各个方面都不会要求太舒适,号召世人应摒弃物质生活,而注重精神的养成。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之人主贵人,无贤不肖,莫不欲长生久视,而日逆其生,欲之何益?
(2)五者,圣王之所以养性也,非好俭而恶费也,节乎性也。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使 乌 获 疾 引 牛 尾 尾 绝 力 勯 而 牛 不 可 行 逆 也 使 五 尺 竖 子 引 其 棬而 牛 恣 所 以 之 顺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