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翻译
【小题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小题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17 03:07: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曰:臣之壮也    辞:推辞
B.又欲肆其西 封:疆界
C.因人之力而之    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    武:威武
【小题2】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沛公安在
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D.是寡人之过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秦伯”中的“侯”“伯”都是爵位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行李”,文中的意思是“出使的人”;今天的意思通常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传”是文体标志,即传记,与“志”“记”意思同。

同类题2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船山记
王夫之
船山,山之岑有石如船,顽石也,而以之名。其冈童,其溪渴,其靳有之木不给于荣,其草癯靡纷披而恒若凋,其田纵横相错而陇首不立,其沼凝浊以停而屡竭其濒,其前交蔽以絯送远之目,其右迤于平芜而不足以幽,其良禽过而不栖,其内趾之狞者与人肩摩而不忌,其农习视其堘埒(1)之坍谬而不修,其俗旷百世而不知琴书之号。然而予之历溪山者十百,其足以栖神怡虑者往往不乏,顾于此阅寒暑者十有七,而将毕命焉,因曰,此吾山也
古之所就,而不能概之于今;人之所欲,而不能信之于独。居今之日,抱独之情,奚为而不可也?古之人,其游也有选,其居也有选。古之所就,夫亦人之所欲也。是故翔视乎方州,而尤佳者出;而跼(2)天之倾,蹐地之坼,扶寸之土不能信为吾有,则虽欲选之而不得。蠲其不欢,迎其不棘,江山之韶令与愉恬之志相若则相得而固为棘人地不足以括其不欢之隐则虽欲选之而不能。仰而无憾者则俯而无愁,是宜得林峦之美荫以旌之;而一坏之土,不足以荣吾所生;五石之炼,不足以崇吾所事。栫以丛棘,履以繁霜,犹溢吾分也,则虽欲选之而不忍。赏心有侣,咏志有知,望道而有与谋,怀贞而有与辅,相遥感者,必其可以步影沿流,长歌互答者也;而茕茕者如斯矣,营营者如彼矣,春之晨,秋之夕,以户牖为丸泥而自封也,则虽欲选之而奚以为?
夫如是,船山者即吾山也。奚爲而不可也?无可名之于四远,无可名之于末世,偶然谓之,歘然忘之,老且死,而船山者仍还其顽石。严光之濑,司空围之谷,林逋之湖山,天与之清美之风日,地与之丰洁之林泉,非吾可者,吾不得而似也。吾终于此而已矣。
辛未深秋记。
(选自《清文选》,有删改)
【注】(1)堘埒(chéng  liè):田埂。(2)跼(jú):弯曲腰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冈童,其溪渴 童:光秃
B.其内趾之狞者与人肩摩而不忌 忌:禁忌
C.然而予之历溪山者十百。 历:经历
D.犹溢吾分也    分:本分
【小题2】下列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其右迤于平芜而不足以幽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B.是故翔视乎方州 相与枕藉乎舟中
C.则虽欲选之而奚以为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D.老且死,而船山者仍还其顽石    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山之韶令与愉恬之志相若/则相得而固为棘人/地不足以括/其不欢之隐则虽欲选之而不能
B.江山之韶令/与愉恬之志相若则相得/而固为棘人/地不足以括/其不欢之隐则虽欲选之而不能
C.江山之韶令/与愉恬之志相若则相得/而固为棘人/地不足以括其不欢之隐/则虽欲选之而不能
D.江山之韶令与愉恬之志相若/则相得而固/为棘人/地不足以括其不欢之隐/则虽欲选之而不能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船山由山崖上一块顽石命名,这里地方偏僻,自然环境荒凉,乡风民俗质朴。
B.作者认为古人喜爱的,不一定是今人喜爱的;一般人想得到的,不一定适用于个别人。
C.对天地没有遗憾、哀愁的人,应该获得优美的山林居住作为表彰,作者也希望在这样的地方居住。
D.作者以山自喻,以山自励,独看重穷乡僻壤作为自己的隐居之地和终老之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亡妹张夫人家传

李鸿章

①呜呼!自吾妹之亡,吾母无与承欢者矣!

②吾兄弟六人,女弟二人,妹居长。先后宛若,或不相得致勃磎,吾母常蒿然不怿。妹归,辄侃侃出正言为处曲直,开解而和调之。咸帖帖俯首敬受,靡有抵牾,吾母乃大欢。初,先侍御公与吾母留京邸,吾与三弟从,伯兄将嫂远宦,独妹留家,四弟、五弟、六弟、小妹以肩随其濯烹纫,暨内事皆身任,无不治办。既归张氏,逾年君舅寝疾,妹在视食饮,随妹夫庀药物,得宜与节。舅病亟,坐盂于汤,伺温以奉,舅儿终日嗄,不之

③吾兄弟宦学,家屡空,奔走称贷。妹之舅以妹贤,又伟视吾兄弟,不待求请,辄资之。吾兄弟婚宦之需,张氏之佽居多。逮舅卒家析,妹夫故孝,愿奉母出分,母亦曰:“中男介妇事我谨,必能奉事我。”时粤逆肆扰,妹夫以异军苍头特起,从侍御公、袁忠愍公治贼于淮南北,恒不家居。后从曾文正公于豫章,又别将与吾会师吴中,妹斩斩持门户,于倾侧扰攘中,奉君姑,教诸子,使不废学,家以不落。吴会平,迎吾母,养妹侍行焉。继室未姑起居,颇虑不得吾母意,妹左右导迎之,妇姑相得尤欢。

④故妹之殁也,吾哭之痛。妹生平静穆专一,居恒默默不苟訾笑。吾每谓妹静正有须眉丈夫风概。孰意,年甫四十而遽殁也。呜呼,伤矣!妹以同治丁卯二月六日殁。夫名绍棠,字又堂,偕吾平吴,积功授都督。鸿章曰:“又堂之会师于吴,或惎妹兵凶战危宜尼行者。”妹曰:“仲兄在难,谊无坐视,且死生,命也。”迨吴会平,又堂总师干焉。有降将隶部曲新馈重金千,又堂却之。降将不自安,介密亲献之妹,妹亦却之。密亲为固请,厉色以谢,终不受。

(选自《李鸿章全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浣濯烹纫  浣:洗
B.舅儿终日嗄,不之顾   顾:看
C.辄资给之    给:供给
D.继室未谙姑起居 谙:熟悉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及文化常识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初,作者随父母住在京城,哥嫂也在外地,只有妹妹留在家里,各种事务都亲自担当,处置妥当。
B.伯:古代兄弟间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次之,季最小。
C.当时太平天国起义,作者妹夫带兵跟从作者父亲在淮河南北作战,后来又跟从曾国藩到了南昌,后与作者会师吴中。
D.先:对死去的人的尊称。如:“先妣”指已去世的祖母,“先哲”指已去世的有才德的思想家。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妹归,辄侃侃出正言为处曲直,开解而和调之。
(2)奉君姑,教诸子,使不废学,家以不落。
【小题4】根据第4自然段,概括亡妹为人处世的特点,限30字以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孙以宁书
方苞
昔归震川尝自恨足迹不出里厈,所见闻无奇节伟行可记。承命为征君作传①,此吾文托记以增重也,敢不竭其愚心。
所示群贤论述皆未得体要盖其大致不越三端或详讲学宗指及师友渊源或条举平生义侠之迹活盛称门墙广大海内向仰者多。此三者,皆征君之末迹也,三者详而征君之事隐也。
古之晰于文律者,所载之事,必与其人之规模相称。太史公传陆贾,其分奴婢、装资,琐琐者皆载焉。若萧、曹世家而条举其治绩,则文字虽增十倍,不可得而备矣。故尝见义于《留侯世家》,日:  “留侯所从容与上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此明示后世缀文之士PX虚实详略之权度也。宋元诸史,若市肆簿籍,使览者不能终篇,坐此义不讲耳。
征君叉侠,舍扬、左之事②,皆乡曲自好者所能勉也:其门墙广大,乃度时揣己,不敢如孔、孟之拒孺悲、夷之③,非得已也:至论学,则为书甚具。故并弗采著于传上,而虚言其大略。昔欧阳公作《尹师鲁墓志》,至以文自辩。而退之之志李元宾,至今有疑其太略者。夫元宾年不及三十,其德未成,业未著,而铭辞有曰:“才高乎当世,而行出乎古人。”则外此尚安有可言者乎?
仆此传出,必有病其太略者,不知往昔群贤所述,惟务征实,故事愈详而义愈狭。今详者略,实者虚,而征君所蕴蓄转似可得之意言之外。他日载之家乘,迭于史官,慎毋以彼而易此。惟足下的然昭晰,无惑于群言,是征君之所赖也,于仆之文无加损焉。如别有欲商论者,则明以喻之。
(注)①征君;即孙奇逢。②杨、左之事:指孙奇逢营救杨涟、左光斗的事。③孺悲:鲁人,鲁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学礼,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夷之:墨家信徒,曾通过徐辟求见孟子,未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公陆贾   传:为……作传。
B.不可得而矣   备:具备。
C.此义不讲耳   坐:因为。
D.必有其太略者   病:批评,指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惑群言   月出东山之上
B.虚实详略之权度也   有尺寸之地
C.三者详征君之事隐也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D.退之志李元宾   句读不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写人的文章,其中所记载的人物事迹,一定要与所写对象的行为规范、事业格局相称,并以此来确定文章中材料的详略。
B.作者认为,如果写人物传记有闻必录,如“市肆簿籍”一般,读者很难将一篇文章读完,人物的精神品格反而会被淹没,因此不如“详者略,实者虚”。
C.在作者看来,司马迁写《陆贾传》和《留侯世家》,在采择人物生平事迹材料方面,都是详略轻重处理得较好的范例。
D.作者在孙奇逢传记中,主张只选择孙奇逢参与过的“杨左之事”以及其师门盛况和论学成就逸三个方面的典型事迹来详写,其它事迹,为节省笔墨起见,—概不予记载。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所示群贤论述皆未得体要盖其大致不越三端或详讲学宗指及师友渊源或条举平生叉侠之迹或盛称门墙广大海内向仰者多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昔归震川尝自恨足迹不出里问,所见闻无奇节伟行可记。
(2)不知往昔群赀所述,惟务征实,故事愈详而义愈狭。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原才

曾国藩

①风俗之厚薄奚自?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②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

③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

④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⑤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注)①戢戢:聚集、众多貌。②蒸:兴起,含渐成之意。③雠:应答,响应。④尸:主持,居于。⑤一命:命,官阶。周代时官阶从一命到九命,一命为最低级别。后泛指官职低微。 ⑥逆睹:预见。

【小题1】下列填入第①段方框中最恰当的虚词是
A.矣B.乎C.兮D.耳
【小题2】第①段中引用“挠万物者,莫疾乎风”有何作用?
【小题3】请从对比映衬角度赏析第②段文字。
【小题4】下列各项根据第⑤段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一定有君主会推行“吾说”并获得成效。
B.最大期待是有国家者、士大夫移风易俗。
C.作者对自己的观点自视甚高,充满自信。
D.能够预见的是循法而做之后人才得其所。
【小题5】本文题为“原才”,试结合题意简要评析本文论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