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乃尔是与 过错
B.冉有、季路于孔子曰   谒见
C.陈力就 职务
D.今由与求也,夫子     辅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季氏将有事颛臾 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
B.邦分崩离析不能守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C.吾恐季孙忧  填然鼓
D.昔先王为东蒙主 五十步笑一百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篇驳论文,本文通过对话的形式体现“破中有立”的特点。孔子把冉有、季路的言论作为自己的驳论点,层层推进,步步紧逼,先驳后立,表达出自己“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第1段孔子从三个方面分析说明颛臾不可伐,不必伐,不当伐,层层深入,语势跌宕起伏,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C.本文善用反诘加强语气,再现当时声色俱厉的严峻场面。从“无乃尔是过与”到“是谁之过与”,连用四个反诘句,犹如急风暴雨,劈头盖顶而来,使冉有理屈词穷,毫无招架之力。
D.本文还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当仁不让,直面邪恶,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小题4】翻译
(1)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2)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4 10:54: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严祺先文集序 归庄
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诗亦怪怪奇奇,独辟门户,而考亭先生尝其俗,曰《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是也。岂非以其汲汲于求知干进,志在利禄乎?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今天下多文人矣,身在草莽,而通姓名于大人先生,且朝作一文,暮镌于梓,往往成巨帙,干谒贵人及结纳知名之士,则挟以为贽,如此,文虽佳,俗矣。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俗也。无锡自顾端文、高忠宪两先生讲道东林,远绝学,流风未远。严子生于其乡,诵遗书,沐馀教,被服儒者,邃于经学。平日重名节,慎行藏,视世之名位利禄,若将浼焉。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韩子尝言:“人笑之,则心以为喜。”夫人之笑韩子者,特以其文辞为流俗所笑,犹杰然为一代儒宗;若立言之旨为流俗所笑,不又于古人一等乎!虽然,使韩子而居今之世,其立言之旨,当亦如严子之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书、城南之诗,取讥于大儒矣。严子之文,余所见止数十篇,论理论事,明快严峭,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文辞之工如此!然吾以为文辞之工,今世文人之不免于俗者,亦或能之;其所以矫然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共笑为迂者也。夫世共笑为迂,余独不以为迂,而欣赏叹诧,则余亦迂甚矣哉
(选自《陶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
注①浼(měi):玷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考亭先生尝其俗 病:批评
B.深叹其能矫然俗也 拔:拔除
C.远绝学,流风未远 绍:继承
D.不又于古人一等乎 加:超过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或咎欲出者
B.秦王恐破璧,乃辞谢,固请
C.吾令人望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D.尔无忘乃父之志
【小题3】结合文意,请你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
(2)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典学斋记

朱舜水

①人之所以必资于学者  ?盖前人之学也已成,所以著之即为教;后人之学也,未成而求成,因以循古先圣贤之道而为之,斯为学。学至于人也,其执柯伐柯也乎!今人以学为戏,邯郸之步履,优孟之衣冠,皆为学矣。或者以学为市,脩其天爵②,以要人爵;既得人爵③,弃其天爵,皆为学矣,无怪乎终身为学,终身未之学也!

②夫学者,所以学为人尔。子臣弟友,皆为学之地,忠孝谨信,皆为学之方,出入定省,皆为学之时,诗书执礼,皆为学之具。终身处于学之中,而一心越于学之外,欲求如古圣先贤也,其可得乎?

③五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始之于典学也。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终之于典学也。终始典于学,而学有不成者乎?歌焉诵焉,泳焉游焉,而学有不典者乎?至于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则与学化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者也。

④夫典者,常也,宪也,谓一念离此,无以为法。九峰先生谓常在于学,是犹与学为二也。吾子资质温淳,学之无有不至。昔者自谓性非善,亦非恶,岂有学焉而为不善人者乎?特患志意未定,当以论学取友,亲贤进业为务,其毋纳履于鲍鱼之肆乎!

⑤清源季敬名务本,初及吾门,遂从其君而西北归,何以赠之?略举为学之大意,以道其行云。

(注)①执柯伐柯:拿着斧柄伐木作斧柄,指按照一定的规则不会有大差别。②天爵:指高尚的道德修养。③人爵:一种被封赐的社会地位。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词是(    )。
A.矣B.何C.乎D.耶
【小题2】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提出了为学的目的就是在于学习做人的观点。
B.阐明了为学的对象、内容、时机、工具等方面。
C.指出了为学应该专注于学习的本质而非其形式。
D.论证了只要向古圣先哲们学习就可以学有所成。
【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写作意图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希望季敬为学时能做到“典学”。
B.希望季敬为学时志意应明确坚定。
C.希望季敬学习九峰先生的为学之法。
D.希望季敬为学时亲贤进业寻求性善。
【小题4】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简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同类题3

文言文阅读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曰:“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沴,其心闲而无事,跰而鉴于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
子祀曰:“女恶之乎?”曰:“亡,予何恶!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
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曰:“叱!避!无怛化!”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
子来曰:“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今之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成然寐,蘧然觉。
(选自《庄子 大宗师》)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
B.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
C.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
D.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
【小题2】对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阴阳之气有沴:不和
B.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浸假:假借
C.我以老佚:通“逸”
D.成然寐,蘧然?觉:醒来
【小题3】下列选项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间相互看了一眼,成了莫逆之交,他们同生死共命运。
B.当今世上很多人大铸金属容器,有一天一块金属向上跳起来说:我将一定要炼造成为镆铘宝剑
C.子来将死,子犁很担忧,很想知道子来死了以后会到哪里去,会变成什么。
D.子来认为,阴阳二气使他接近死亡而如果他不听从,那么就是自己太过于蛮横,阴阳二气并没有什么过错。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
(2)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戍卒叫,函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独夫之心,日益骄   固:顽固
B.使六国各爱其人   使:让
C.戍卒叫,函谷   举:攻占
D.则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一人之心,千万人心也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B.后人哀之不鉴之     君子博学日已参省乎已
C.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   月出东山之上
D.使六国各爱其人,足以拒秦   木受绳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二段的议论则透过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斥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最高统治者。眼光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
C.作者写《阿房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朝政。但写阿房宫被焚时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又流露出作者对秦朝的怜悯之情。
D.作者借秦王朝灭亡玄事,写秦朝覆灭的原因,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因不爱其民而“毕”其统治,秦国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么就不会迅速灭亡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意指今人不要步秦人之后尘。
【小题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②,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  ②悛(quān):改,悔改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辙亦迁海康,告曰书:写信
B.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美丽,华丽
C.子瞻既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冠:位居第一
D.自量为己必俗患贻:遗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胸中不拘时,学于余
B.自托于渊明,谁肯信之孰能讥之乎
C.不见老人衰惫气以其乃华山之阳名
D.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狱吏所折困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
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有关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
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
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D.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qú清瘦)而实腴”,认
为陶渊明的为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小题4】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5分)   
译文: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5分)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