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愈,尤宜将护,傥②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上①谓侍臣曰:治《如治病,病导愈,犹宝将护。俛|遽自放纵,病复作,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傥:倘若。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管夷吾举于(  )    (2)困于心于虑( )
(3)病愈(    ) (4)四夷俱 ( )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小题3】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乙文开头运用比喻的作有又是什么?
【小题4】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30 02:01: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蓄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善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蓄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蓄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

【小题1】从内容方面看,本文第一、二段分别论述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铭志开始不真实,是因为代写铭志的人拒绝不写真实的情况造成的。
B.如果请托代笔的人只会批评人,那么写出来的铭志也不会公正和真实。
C.有道德的人对于邪恶的人,不会接受请托为他们写铭志。
D.铭志流传较少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把过世者写得太好了。
【小题3】作者认为铭志能够流传后世的关键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4】第二段中,“犹之用人,非蓄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对于人们的行为,作者说“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信陵君救赵论
(明)唐顺之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平?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余以为信陵之白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选自《古文观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夫强秦之暴矣亟:急切
B.窃魏之符以魏之患纾:解除
C.余所者诛:铲除
D.曷若见魏王而之救赵说:劝说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未有岌岌此者也其势弱
B.余所诛,信陵君之心也为国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使祸不在赵,在他国秦以城求璧赵不许
D.内幸姬,外则邻国今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小题3】(小题3)作者认为信陵君有哪些“罪”?细读后两节,回答。(可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3分)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3分)
(2)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3分)
(3)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列两段文言,完成下题
劝学(节选)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相关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复挺者挺:直。
B.声非加疾也 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C.而闻者彰彰:清楚
D.假舆马者假:驾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取之蓝谪戍之众,非抗九国之师也
B.輮为轮斧斤时入山林
C.见者远授之书习其句读者
D.风雨兴三人行,必有我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B.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的观点。
C.“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自身内部的努力。
D.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