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课外文言文阅读 (10分)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1)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2)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 钱大昕观弈》
【小题1】下列加点字释义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逮捕B.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容易
C.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竟然D.予赧甚,不能出一言羞愧
【小题2】下列句子与所给例句句式一致的是(3分)     ( )
例 予观弈于友人所
A.夫晋,何厌之有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D.秦、晋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小题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
(1)    (2分)
(2)
  (2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0-20 11:59: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治学

(东汉)徐斡

①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

②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其蒙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③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④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选,以基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⑤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⑥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才之不,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注)①玄室:暗室。②亹亹(wěi wěi):勤勉不倦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之初,其蒙未知   载:开始
B.人不学则无以有德   懿:美,好
C.矫首而飞   徇:顺从
D.学者不患才之不   赡:供给,供养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B.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C.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瓣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D.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告诉人们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
B.第④段用黄钟与缶、衮龙与被褐两组比较,阐明只有学了才知道“不学之困”的道理。
C.第⑤段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以形象的比喻论述了要从师学习的道理。
D.第⑥段论述了志与才的关系,强调志的主导作用,得出一定要立志的结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改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致:达到
B.故绝江海者托于船 绝:横渡
C.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贱:地位低下
D.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雠:同“仇”,仇恨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阐述“尊贤兴国”道理的一组是(  )
①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②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 ③昔有桓公,故有管仲 ④简主闻之,绝食而叹 ⑤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⑥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A.①②⑤B.①④⑥
C.②③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这样的贤臣就好了。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2)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智伯伐赵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提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
B.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
C.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
D.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
【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孟谈胆识谋略的一组是(  )
①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 ②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③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④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
⑤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 ⑥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③⑤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率韩、魏围困晋阳,赵形势危急,赵襄子找张孟谈问计。张孟谈提出了游说韩、魏,共谋对付智伯的计策。
B.张孟谈先打消韩、魏二君的顾虑,再晓以利害,最终说服了韩、魏二君,为了三家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智伯。
C.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了他,并瓜分了他的土地。
D.赵襄子赏有功之臣,首先奖赏的不是张孟谈而是高赫,臣子们不解。赵襄子解释说,笃行忠义比“战胜存亡”更可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南人祖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髻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常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缕。”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其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其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既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计。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
——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易其敝衣敝:破旧
B.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发:发放
C.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具事:陈述事实
D.女觉遽反遽:急忙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杳不知其所之也 未可以为信也
A.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缕。”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B.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项王瞋目而叱之C.母所生女认之D.一夕,为海潮所沦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后令汲于他泉,计其数百也  及洞节,母往,女守庭果
A.膳其肉,味倍常鱼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B.女至池,鱼毕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常令樵险汲深
C.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D.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
B.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的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
C.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D.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小题5】(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3分)

(2)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3分)

(3)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师 说

清·章学诚

韩退之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又曰:“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又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而因怪当时之人,以相师为耻,而曾巫医百工之不如。韩氏盖为当时之敝俗而言之也,未及师之究竟也。

《记》曰:“民生有三,事之如一,君、亲、师也”此为传道言之也。授业解惑,则有差等矣。业有精粗,惑亦有大小,授且解者之为师,固然矣,然与传道有间矣。巫医百工之相师,亦不可以概视也。

盖有可易之师与不可易之师,其相去也,不可同日语矣。知师之说者,其知天乎?盖人皆听命于天者也,天无声臭,而俾君治之。人皆天所生也,天不物物而生,而亲则生之。人皆学于天者也,天不谆谆而诲,而师则教之。

若夫授业解惑,则有差等矣。经师授受,章句训诂:史学渊源,笔削义例,皆为道体所该。古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竹帛之外,别有心传,口耳转受,必明所自,不啻宗支谱系不可乱也。此则必从其人而后受,苟非其人,即已无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师也。学问专家,文章经世,其中疾徐甘苦,可以意喻,不可言传。此亦至道所寓,必从其人而后受,不从其人,即已无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师也。

至于讲习经传,皆无取于别裁;斧正文辞,义未见其独立;人所共于道,彼偶得而教我;从甲不终,不妨去而就乙;甲不我告,乙亦可询;此则不究于道,即可易之师也。

巫医百工之师,固不得比于君子之道,然亦有说焉。技术之精,古人专业名家,亦有隐微独喻,得其人而传,非其人而不传者,是亦不可易之师也。

嗟夫!师道失传久矣。有志之士,求之天下,不见不可易之师;而观于古今,中有怦怦动者,不觉冁然而笑,索焉不知涕之何从,是亦我之师也。

注:①以下语出《国语·晋语》:“栾共子曰,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一事之。”②俾,使。

【小题1】与“甲不我告”的句式相同的是(  )
A.蚓无爪牙之利
B.句读之不知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退之,即韩愈,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加上、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此八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B.巫医百工之人:巫医,古代巫、医不分,巫的职业为祝祷、占卜等,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百工,各种手工艺人。
C.经传:经,指儒家经典;传,传记,介绍某人生平事迹的文章。
D.训诂:解释古文字义。在古代,训诂学与文学学、音韵学合称下学。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授且解者之为师,固然矣,然与传道有间矣。
(2)巫医百工之师,固不得比于君子之道,然亦有说焉。
【小题4】文中作者把老师分为哪两类?请概括并简要说明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