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翁公平寇记
嘉靖三十九年六月,忽有贼迤逦从西北来,大举袭入潮阳,自号为兵。是时邑无长史久,潮州府通判翁公梦鲤适备倭而督兵行县,与守备陈学翦、指挥亦孔昭俱。贼初不知公之在内也,乃夜缒城上,鼓噪而入。时守者皆偃甲卧,贼众两千人号万人猝至,出其不意,惊起,莫知所为,多奔走投城下。贼因环啸城上,城中闻之大恐,以为倭寇入也。于是公即勒兵戒严,而自骑往见贼,问贼何来状,贼中相顾愕然,窃惊怪之。顾贼业已入城,即不下。公乃部署吏士分布诸要路,而调守备军于郊。贼亦分队焚烧边城庐舍,城中愈益恐,咸奔依公所,男女以万计。公为感泣,露祷:“愿身先士卒,受矢石,为百姓请命。”父老无不流涕。
时有上书者,倡发帑金悬赏壮士以御贼,公从其计。于是益调诸路援兵,兵自远近至者盖数千人。得所捕者,公辄手斩之以徇,贼气遂沮。而邑人刘应望等皆以诸生起兵属公,城中军威大振,斩首二十三级,捕虏一十三人。会天大雨,贼兵愈益溃乱,自相蹂踏。而守备、指挥等军,复进攻西南路,与公兵合,因夹击之,斩首一十五级,捕虏二十三人,获伪倭首一人,夺回虏中男女二十人。于是贼自度力不支,因北退保城隅,进退无路。而城外四面皆我兵,往往奋喊邀战,从雉堞中掩击之,矢石入城中如雨,所击杀又数十人。贼人大败窘甚,我兵犹殊死战。相持至暮,有逾城遁者,城外兵多窃伏道旁,伺贼出则坑杀于城壕中,后者莫敢出。贼乃蒲伏号泣求生,愿以残虏退。城中父老亦以为言,公因传令,北开城门放逐之。贼投戈袖手裹疮驰,从间道去。于是城中案堵如故,公因抚其众而还。
初公既用父老言四召壮士士无不望风响应者其临阵授策无大小皆推诚与之以故人亦乐为之用而得其死力其搴旗获级之赏未尝逾时也至士有杀伤死者,亲为医药临视之,闻者无不叹息泣下,其感人如此。
(选自《潮阳县志》,有删改)
[注]①潮阳:今广东潮阳一带,时属潮州府。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公即勒兵戒严统率B.顾贼业已入城回头看
C.公辄手斩之以徇巡行示众D.贼乃蒲伏号泣求生痛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贼初不知公之在内也城中闻之大恐
B.咸奔依公所所击杀又数十人
C.因夹击之公因传令
D.适备倭而督兵行县鼓噪而入
【小题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表明平寇取得胜利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乃夜缒城上 ②倡发帑金悬赏壮士以御贼
③复进攻西南路 ④因北退保城隅
⑤从雉堞中掩击之   ⑥我兵犹殊死战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②④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规模袭入潮阳的贼人不知通判翁公在城内,在夜里用绳子攀往城顶,进入县城。
B.翁公独自骑马往见贼人,探听虚实,反而使贼人既惊且怪。
C.在守备、指挥率领的军队与翁公带领的士兵共同夹击下,终于捕获倭寇首领一名,且解救被抓男女二十人。
D.走投无路的贼人号泣着请求放他们一条生路,而城中父老也替贼人说情,于是翁公传令打开城门放行。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⑴给文末一段文字用“/”符号断句。(4分)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出其不意,惊起,莫知所为,多奔走投城下。
②城外兵多窃伏道旁,伺贼出则坑杀于城壕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2-22 11:07: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杂说

罗隐

珪璧之与瓦砾,其为等差,不俟言而知之矣。然珪壁者,虽丝粟玷纇,人必见之,以其为有用之累也;为瓦砾者,虽阜积甃盈,人不疵其质者,知其不能伤无用之性也。是以有用者丝粟之过,得以为迹;无用者具体之恶,不以为非。

亦犹镜之与水,水之于物也。泓然而可以照,镜之于物,亦照也。二者以无情于外,故委照者不疑其丑好焉,不知水之性也柔而婉,镜之性也刚而健。柔而婉者有时而动,故委照者或摇荡可移;刚而健者非缺裂不能易其明,故委照者亦得保其质。

(注释)①珪璧:一种玉器。②丝粟玷纇:丝粟,细小。玷纇:瑕疵,缺点。③阜积甃盈:阜,山。甍,井。④具体:全体。

【小题1】第一段以“珪壁”比喻 ,以“瓦砾”比喻
【小题2】对“为瓦砾者,虽阜积甃盈,人不疵其质者,知其不能伤无用之性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瓦砾,即使堆积如山,人们不会非议它的本质,是因为知道这不能妨碍它无用的本性。
B.那些瓦砾,虽然堆积如山,人们不会嗤笑它的本质,就在于知道这不能改变它无用的事物。
C.那些瓦砾,虽说堆积如山,人们不会指出它的本质瑕疵,是因为知道这不能损害它无用的本性。
D.那些瓦砾,纵然堆积如山,人们不会嘲讽它的本质缺点,就在于知道这不能伤害它无用的事物。
【小题3】分析第二段中镜与水的异同。
(1)相同点:
(2)不同点:
【小题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小题5】概括两段文字的观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说难
韩非子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注】①选自韩非子《说难》,有删节。说难(shuì nán):游说进言的困难。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见下节而遇卑贱 下节:节操低下
B.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    显:显赫
C.人间往夜告弥子 间:抄小路
D.柔可狎而骑也 狎:戏弄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说之以厚利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B.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余固笑而不信也
C.因问于群臣 我欲因之梦吴越 
D.有憎于主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大凡游说进言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让自己的说法适合他
B.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
C.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这人原本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
D.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
所以对君主有爱时,就显得智慧并且更加亲近君主
【小题4】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小题5】第五段中“此二人说者皆当矣”,“二人”指的是
【小题6】作者在文中引用了三个寓言故事对游说进言的人给予启示。请选择其中一个寓言概括其启示,并加以评价。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按要求答题。(本大题共 8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一)墨池记   曾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为其故迹,岂然邪真实
B.方羲之之不可以仕强大
C.盖亦以精力自者达到
D.王君之心推究、考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池洼而方以长有地隐而高
B.而以及乎其迹邪人之力而敝之
C.羲之之书晚善项伯夜驰之沛公君
D.曰王羲之墨池者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小题3】下列句子全部与王羲之相关的一项是( )
①尝慕张芝,临池学书   ②而尝极东方,出沧海
③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④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⑤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⑥推王君之心
A.①②⑤⑥B.①③④⑥C.①④⑤⑥D.①②③⑤
【小题4】与文中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王羲之仰慕张芝的书法,临池学书法,因长年在池中洗笔,池水为墨所染而黑,可见王羲之学习之刻苦。
B.王羲之因仕途坎坷,故寄情山水书法。
C.后世学书法的成就不及王羲之,往往是学习上不及王羲之勤奋。
D.王盛题字,曾巩作记都是为了勉励求学的人。

同类题4

   甲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乙帝宴群臣积翠池,酣乐赋诗。徵赋《西汉》,其卒章曰:“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帝曰:“徵言未尝不约我礼。”它日,从容问曰:“比政治若何?”徵见久承平,帝意有所忽,因对曰:“陛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帝惊曰:“公何物验之?”对曰:“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百万。或曰:‘赏太厚。’答曰:‘联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人使谏也。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徒,执之四五然后赦。谓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滥罚。’此悦从谏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陛下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于时,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此难受谏也。”帝悟曰:“非公,无能道此者。人苦不自觉耳!”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魏徵》)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①永保无疆之(美善)  ②凡百元首(君主帝王)  ③虽之以严刑(使之明白)  ④徵见久承平(太平)  ⑤百万(只)  ⑥之四五然后赦(争执)  ⑦宫中所也(影响感化)  ⑧陛下曰(发誓)
A.①⑥⑦
B.③⑤⑧
C.②④⑥
D.①④⑧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②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③从容问曰 ④人苦不自觉
勉强受谏 ⑥弟守法如此  ⑦必浚其泉源 ⑧必固其根本
A.①②③⑤⑦B.②④⑤⑥⑧C.①③⑤⑥⑧D.③④⑤⑥⑦
【小题3】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伐根求木茂 不约我礼用
B.根不固求木之长 此悦从谏也
C.岂其取易而守之难乎 执四五然后赦
D.而况明哲乎 此难受谏也
【小题4】对甲、乙文意的理解,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以“固木”、“浚泉”为喻,提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接着,在比喻的基础上从反面设喻,一正一反,对比鲜明地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并指出历代帝王能有好的开始却不能坚持到底的原因是“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劝说唐太宗要竭诚以待下。这给当时骄奢忘本的唐太宗当头棒喝。
C.乙文魏徵指唐太宗纳谏三阶段的表现分别是:“导人使谏”、“见谏者悦而从之”和“勉强受谏”,与此相关的人物分别是:孙伏伽、柳雄、戴胄、皇甫德参与魏徵。
D.唐太宗虽为明君,但文中也提到,他因国势承平已久而心生过怠情忽慢。魏徵言谏,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条分缕析,不仅达到进谏的目的,而且使唐太宗幡然省悟。
【小题5】翻译
(1)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2)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字,意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水波不兴:起
B.白露江横:弥漫
C.舷而歌之扣:同“叩”,敲打
D.正襟坐危:高
【小题2】下面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A.“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B.“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体,赋的发展经历了骚赋、骈赋、文赋几个阶段,苏轼的《赤壁赋》是文赋的代表作。
B.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写,这篇文章通过在赤壁的所见所闻所思,表达了作者人生失意的悲伤和痛苦。
C.文章开头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展现了一幅诗情画意的夜游图,表达了作者夜游赤壁的兴奋之情。
D.这篇赋感情起伏变化,从开头夜游之喜到闻箫之悲再到感悟后的喜悦,跌宕有致,引人入胜。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