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选古文小品序廖燕
①大块铸人,缩七尺精神于寸眸之内。呜呼,尽之□!
文非以小为尚,以短为尚,顾小者大之枢,短者长之藏也。若言犹远而不及,与理己至而思加,皆非文之至也。故言及者无繁词,理至者多短调。
③巍巍泰岱,碎而为嶙砺沙砾,则瘦漏透皱见矣。滔滔黄河,促而为川渎溪涧,则清涟潋滟生矣。盖物之散者多漫,而聚者常敛。照乘粒珠耳,而烛物更远,予取其远而已;匕首寸铁耳,而刺人尤透,予取其透而已。
④大狮搏象用全力,搏兔亦用全力,小不可忽也;粤西有修蛇,蜈蚣能制之,短不可轻也。
(注)①小品:指盛行于明末清初的小品文。②大块:大自然。 ③照乘:能照亮车辆的宝珠。
【小题1】可填入文中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也B.哉C.耳D.矣
【小题2】概括第②段的内容。
【小题3】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两个“耳”字,显示了作者对“照乘”和“匕首”的轻视。
B.两个“而”字,这里表转折,引出作者的独到见解和发现。
C.两个“而已”,干脆坚决,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创作追求。
D.这句话与第②段中的“小者大之枢,短者长之藏”相呼应。
【小题4】本文说理多用比喻,请以第④段为例做简要赏析。
【小题5】请分析这篇序文是否做到了“缩七尺精神于寸眸之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5-07 04:56: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剑侠事
(清)王士祯
新城令崔懋,以康熙戊辰往济南。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腰剑骑黑卫极神骏。妇人神采四射,其行甚驶。试问:“何人?”停骑漫应曰:“不知何许人。”“将往何处?”又漫应曰:“去处去。”顷刻东逝,疾若飞隼。崔云:“惜赴郡匆匆,未暇摄其踪迹,疑剑侠也。”
从侄鵷因述莱阳王生言,顺治初,其县役某解官银数千两赴济南,以木夹函之。晚将宿逆旅,主人辞焉。且言镇西北里许,有尼庵,凡有行橐者,皆往投宿。因导之往。方入旅店时,门外有男子著红帩头,状貌甚狞。至尼庵,入门,有廨三间,东向,床榻甚设;北为观音大士殿;殿侧有小门,扃焉。叩门久之,有老妪出应。告以故,妪云:“但宿西廨,无妨。”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至三更,大风骤作,山门砉然而辟。方愕然相顾,倏闻呼门声甚厉,众急持械谋拒之。廨门已启,视之,即红帩头人也。徒手握束香掷地,众皆仆。比天晓,始苏,银已亡矣。急往市询逆旅主人。主人曰:“此人时游市上,无敢谁何者,唯投尼庵客,辄无恙,今当往诉耳。然尼异人,吾须自往求之。”
至则妪出问故。曰:“非为夜失官银事耶?”曰:“然。”入白。顷之,尼出,命妪挟蒲团趺坐。逆旅主人跪白前事。尼笑曰:“此奴敢来作此狡狯,罪合死,吾当为一决!”顾妪入,牵一黑卫出,取剑背之,跨卫向南山径去。其行如飞,倏忽不见。
市人集观者数百人。移时,尼徒步手人头驱卫返,驴背负木夹函数千金,殊无所苦。入门呼役曰:“来,视汝木夹函官封如故乎?”验之,良是。掷人头地上,曰:“视此贼不错杀却否?”众聚观,果红帩头人也。罗拜谢去。比东归,再往访之,庵已空无人矣。
尼高髻盛妆,衣锦绮,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腰剑/骑黑卫/极神骏。
B.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腰剑/骑黑卫/极神骏。
C.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腰剑/骑黑卫/极神骏。
D.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腰剑/骑黑卫/极神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侄,又称堂侄。是指父亲的亲兄弟的孙子,自己的堂兄弟的儿子,晋代称为同堂侄,后代简称为堂侄。
B.康熙戊辰,是纪年方法,我国古代纪年方法可分为帝王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此处“康熙”为皇帝年号,“戊辰”为干支纪年,“戊”为地支,“辰”天干。
C.廨,旧时官吏办公的地方,使用于汉代,常称郡廨、公廨。文中是指尼庵中住宿用的房屋,并非官府中官吏的办公场所。
D.趺坐,指佛像的坐姿。佛教认为这种坐法最安稳,不容易疲劳,且身端心正,因此修行坐禅者经常采取这种坐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极简省的文笔,塑造了性格豪爽、行侠仗义、武功高强的女剑侠形象。
B.小说开篇“神采四射”的宫妆女子“不知何许人”“去处去”倏忽而逝与后文“庵已空无人”前后呼应,凸显出剑侠的神秘。
C.著红帩头的男子横行市里,他早就盯上了押送官银的县役某一行人。尽管防范严密,但县役某一行还是被劫走官银。
D.新城县役押送官银经过济南,因市集不安宁,客栈主人拒绝了他们的投宿,最后他们只好到离客栈西大约一里的地方投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
(2)尼高髻盛妆,衣锦绮,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原 才
曾国藩
①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②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  。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
③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
④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⑤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一有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注释) ①雠:应答,响应。    ②一命:泛指官职低微。
【小题1】填入第②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
A.哉
B.兮
C.焉
D.乎
【小题2】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良的社会风气最终会无法抵御。
B.风俗习惯在民风形成中至关重要。
C.社会风尚的影响由小及大逐渐增强。
D.社会风尚的建设过程缓慢经历漫长。
【小题3】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4】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义之士都有能力转变、选拔并培养人才。
B.选拔人才并且培养是为君、为官者之责任。
C.“移十人”“拔十人”至“移百人”“拔百人”,层递中凸显选拔人才之可能性。
D.“高明之地者”与“一命之上” 并举,点明移风易俗、培养人才的责任所在。
【小题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同类题5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速进则阖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指镇海),命小奚以木简(用木板做的书夹子)束书从。

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

趋行及半,小奚仆(摔了一跤),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把书理齐捆好),而前门已牡(门闩)下矣。

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哲理)。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渡者熟视小奚    熟:____________
②天下之以躁急自败 以:____________
【小题2】选出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徐行之,尚开也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B.寡助之至
C.属予作文以记之D.公将驰之
【小题3】这则故事,可用成语____________来概括其中的哲理。
【小题4】下列译文有错的一项是(  )
A.尚可得南门开否?
译文:还来得及赶上南门开着吗?
B.予愠为戏。
译文:我听了有些生气,认为他在戏弄我。
C.趋行及半,小奚仆。
译文:慢慢走刚到半路上,小书童摔了一跤。
D.其犹是也夫!
译文:大概就像这样吧。
【小题5】书童的行为结果印证了文中哪句话?请将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