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陈亮
臣窃中国天地之正气也,天命之所钟也,人心之所会也,衣冠礼乐之所萃也,百代帝王之所以相承也。虽挈中国衣冠礼乐而寓之偏方,天命人心犹有所系,岂以是为可久安而无事也!天地之正气,郁遏久不得骋,必将有所发泄,而天命人心,固非偏方之所可久系也。
恭惟我国家二百年太平之基,三代之所无也;二圣北狩之痛,汉、唐之所未有也。方南渡之初,君臣上下,痛心疾首,誓不与敌俱生,卒能奔败之余,而胜百战之敌。及秦桧倡邪议以沮之,忠臣义士斥死南方,而天下之气惰矣十年之余,虽西北流寓,皆抱孙长息于东南,而君父之大仇,一切不复关念,自非海陵送死淮南,亦不知兵戈之为何事也。况望其愤故国之耻,而相率以发一矢哉!
陛下以江、淮之师为金人侵轶之备,而精择一人之鸷有谋、开豁无他者,委以荆、襄之任,宽其文法,其废置,抚摩振厉于三数年之间,则国家之势成矣。
石晋失卢龙一道,以成开运之祸,盖丙午、丁未岁也。明年,艺祖皇帝始从郭太祖征伐,卒以平定天下。其后契丹以甲辰败澶渊,而丁未、戊申之间,真宗皇帝东封西祀,以告太平,盖本朝极盛之时也。又六十年,而神宗皇帝实以丁未岁即位,国家之事于是一变矣。又六十年而丙午、丁未,遂为靖康之祸。天独启陛下于是年,而又陛下以北向复仇之志。今者去丙午、丁未,近在十年间尔。天道六十年一变,陛下岂可不有以应其变乎?此诚今日大有为之机,不可苟安以玩岁月也。驱委庸人,笼络小儒,以迁延大有为之岁月。臣不胜愤悱,是以忘其贱而献其愚。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龙川集卷一》,有删节)
[注]①偏方:这里指南宋管辖的江南地区。②海陵:指金废帝完颜亮,亦称海陵王。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臣窃中国天地之正气也惟:想,认为
B.而精择一人之鸷有谋沈:通“沉”,沉着
C.其废置听:使……听从
D.而又陛下以北向复仇之志启:开导
【小题2】【小题3】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虚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郁遏久不得骋(因而)B.卒能奔败之余(凭借)
C.其后契丹以甲辰败澶渊(从)D.今驱委庸人(却、竟然)
【小题4】【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及秦桧倡邪议以沮之,忠臣义士斥死南方,而天下之气惰矣!(3分)
(2)又六十年,而神宗皇帝实以丁未岁即位,国家之事于是一变矣。(3分)
(3)此诚今日大有为之机,不可苟安以玩岁月也。(3分)
【小题6】请简要概括最后两段中陈亮给宋孝宗的治国建议。(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05 02:58: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碑道 仆:倒
B.余与四人火以入 拥:持、拿
C.夫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 相: 观察、看
【小题2】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独其为文犹可识
B.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C.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D.其文漫灭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常在于险远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小题4】下列加点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后世之其传而莫能名者B.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C.以故其后之曰“褒禅”D.下江陵,顺流而
【小题5】下列关于古代文学常识的表述,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B.阳:山的北面。古代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阴”。
C.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在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样。
D.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小题6】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把所游之地交代清楚(所游之地有褒禅山、慧空禅院、华山洞),主要说明褒禅山和华山洞名称的由来,辨识“华实”之“华”应为误读。
B.第二段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文章重在记游,并且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C.第三段承接第二段,写游山未尽兴的事件引发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D.第四段中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照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小题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闲,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节选自《庄子•养生主》)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视为止,行迟 ②提刀而立,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③合《桑林》之舞 ④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小题2】(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依乎天理B.而刀者无厚C.虽然,每至于族D.视为止,行为
【小题3】(小题3)写出两个与本段文字有关的成语并加以解释。(2分)
【小题4】庖丁解牛技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根据原文加以概括。(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守戒
【唐】韩愈
《诗》曰:“大邦维翰①。”《书》曰:“以蕃王室。”诸侯之于天子,不惟守土地、奉职贡而已,固将有以翰蕃之也。今人有宅于山者,知猛兽之为害,则必高其柴,而外施阱以待之;宅于都者,知穿窬②之为盗,则必峻其垣墙,而内固扃以防之。此野人鄙夫之所及,非有过人之智而后能也。今之通都大邑,介于屈强③之间,而不知为之备。噫!亦惑矣!
野人鄙夫能之,而王公大人反不能焉,岂材力为有不足欤?盖以谓不足为而不为耳!天下之祸,莫大于不足为,材力不足者次之。不足为者,敌至而不知;材力不足者,先事而思:则其于祸也有间矣。彼之屈强者,带甲荷戈,不知其多少;其绵地则千里而与我壤地相错,无有丘陵江河洞庭孟门之关其间;又自知其不得与天下齿,朝夕举踵引颈,冀天下之有事,以乘吾之便:此其暴于猛兽穿窬也甚矣。呜呼!胡知而不为之备乎哉?
贲育之不戒,童子之不抗;鲁鸡之不期,蜀鸡之不支。今夫鹿之于豹,非不巍然大矣,然而卒为之禽者,爪牙之材不同,猛怯之资殊也。曰:然则如之何而备之?曰:在得人。
【注】①大邦维翰:意为大国是栋梁。②窬:yù。从墙上爬过去。③屈强:谓不屈服也,此指强暴称霸。
【小题1】标题中“守”即_____(用文中一个字回答)
【小题2】本文开篇引用《诗》、《书》的用意是:
【小题3】对第②段中“材力不足者,先事而思;则其于祸也有间矣”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能力不足的人,事先都会有计划,那么他们对祸患发生时也就能远离。
B.物力不足的人,事先都会有计划,这样他们对避祸的事情也就能参与。
C.物力不足的人,事前都会有谋划,那么他们在灾祸发生时也会有机会。
D.物力不足的人,事前都会有谋划,那么他们在灾祸发生时也会有机会。
【小题4】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防范野兽侵袭或盗贼骚扰是普容忍都能办到的。
B.王公大人们在方法这件事情上有很多不足之处。
C.材力不足并不是王公大人疏于防范的主要原因。
D.文末“得人”指重视防守卫关键是选贤任能。
【小题5】结合全文,对本文的论证特点作简要评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客     属:劝人饮酒
B.白露江     白露:白茫茫的水汽
C.方其破荆州,江陵   下:攻占
D.不知东方之既 白:白色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望”是“既”与“望”两个词的组合,“望”即“望日”,农历十五日,“既望”是过了望日,也就是农历十六日。
B.“斗牛”是古代星宿的名称,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星空分为二十八星宿,在北方七宿中,有“斗宿”“牛宿”,文中“斗牛之间”谓天空。
C.“美人”是个多义词,“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方”中的“美人指作者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D.“蜉蝣”是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文中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小题3】对第三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写作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客人”因见月出东山的景象,并看到这里的地理形势,从而联想到曹操的诗句和业绩,生出积极入世的念头。
C.“客人”又联想到主客双方的现实处境,深感个人在天地间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思想颇为消沉。
D.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