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黄山记

(清)袁枚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人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次日,从台左折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天风撼人,不可立。晚至狮林寺宿矣。趁日未落,登始信峰。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馀里,入山凡七日。

(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

注: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尖似小山轿。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此山径险,虽兜笼不能容   仄:狭窄
B.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记 胜:尽
C.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 逼:急切
D.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 族:品类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B.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C.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D.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的开头简要交代游毕白岳峰进入黄山界,对黄山温泉的记游一笔带过。第二段以侧面描写为主表现黄山“山径”之“仄险”。
B.文章第三段写黄山云雾用了 “走” “夺”两个动词,赋予了云雾鲜活的灵性,显示出云雾涌来时速度之快与雾气之浓。描写可谓生动传神。
C.僧人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第四段中僧人的胆怯反衬出作者的豪放大胆,与僧人的对答体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情怀。
D.这篇游记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作者入黄山七日,步行五十余里的所见所感,运用了的大量的比喻,活脱传神地展现了黄山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5 05:02: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所好轩记

袁枚

①所好轩者,袁子藏书处也。袁子之好众矣,而□以书名?盖与群好敌而书胜也。其胜群好奈何?曰:袁子好味,好色,好葺屋,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珪璋彝尊、名人字画,又好书。书之好无以异于群好也,而又何以书独名?曰:色宜少年,食宜饥,友宜同志,游宜清明,宫室花石古玩宜初购,过是欲少味矣。书之为物,少壮、老病、饥寒、风雨,无勿宜也。而其事又无尽,故胜也。

②虽然,谢众好而昵焉,此如辞狎友而就严师也,好之伪者也。毕众好而从焉,如宾客散而故人尚存也,好之独者也。昔曾皙嗜羊枣,不嗜脍炙也,然谓之嗜脍炙,曾皙所不受也。何也?从人所同也。余之他好从同,而好书从独,则以所好归书也固宜

③余幼爱书,得之苦无力。今老矣,以俸易书,凡清秘之本,约十得六七。患得之,又患失之。苟患失之,则以"所好"名轩也更宜。

【小题1】本文第①段□中应填入的虚词是(    )。
A.胡B.其C.盖D.夫
【小题2】下列对“余之他好从同,而好书从独,则宜所好归书也固宜。”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其他爱好与别人相同,但是喜好书是自己独有的,所以把最喜爱的归之于书本来也是应该的。
B.我的其他爱好与别人相同,但是喜欢一个人读书,所以把最喜爱的归之于书本来也是应该的。
C.我喜欢与他人一起游玩,但是喜欢一个人读书,所以最喜欢的当然是读书。
D.我的爱好与他人不同,我喜欢一个人读书,所以把最喜爱的归之于书本来也是应该的。
【小题3】作者本意在于写“好书”,为什么又说“袁子好味,好色,好葺屋,好游等”?
【小题4】文中用曾晳嗜羊枣的例子有什么表达作用?
【小题5】书籍并非作者一人所好,而他却说自己“好书从独”,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祭妹文

袁枚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①,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眣②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殜,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③,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傍,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睟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注:①意指遇到了不好的男人而终被离弃。②眣:期望。③窀穸:墓穴。

【小题1】下列对议事 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B.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C.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D.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隆丁亥,是用年号和干支共同纪年。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没有年号,汉高祖时才有。清代,一个皇帝一个年号。
B.宫锦,宫廷作坊特制的丝织品。这里指用这种锦制成的宫袍。因唐代李白曾待诏翰林,着宫锦袍,后世遂用以称翰林的朝服。
C.稗官野史,指私人编定的笔记、小说之类的历史记载,与官方编号的“正史”相对而言。据说,西周高有掌管收录街谈巷议的官职,称为稗官。
D.亲在未敢言老,封建孝道规定,凡父母长辈在世,子女即使老了也不得说老。袁枚这句话,是婉转地表示自己已经老了。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对亡妹生前一些生活琐事的回忆,表达了对死者生前遭遇不幸,死后葬于异乡的深切伤情寄托了对亡妹的无限哀思,表现了兄妹间的深情厚意。
B.祭文既赞扬了素文的纯洁坚贞,又指出了悲剧的根源在于其受诗书和礼教影响,极为深刻大胆。
C.作者妹妹的坟茔旁还有三座坟茔,都是家中女眷的坟茔,妹妹以此作伴当不寂寞,这是袁枚没有把妹妹安葬回老家的原因。
D.袁枚曾经有过儿子,但是夭亡了,两个女儿还小,弟弟阿品没有子女,因此生发了孤老无助的悲伤和感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
(2)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散书后记

(清)袁枚

①书将散  ,司书者请问其目。余告之曰:凡书有资著作者,有备参考者。备参考者,数万卷而未足;资著作者,数千卷而有馀。何也?著作者熔书以就己,书多则杂;参考者劳己以徇书,书少则漏。著作者如大匠造屋,常精思于明堂奥区之结构,而木屑竹头非所计也;考据者如计吏持筹,必取证于质剂契约之纷繁,而圭撮毫厘所必争也。二者皆非易易也。

②然而一主创,一主因;一凭虚而灵,一核实而滞;一耻言蹈袭,一尊亨依傍;一类劳心,一类劳力。二者相较,著作胜矣。且先有著作而后有书,先有书而后有考据。以故著作者,始于《六经》,盛于周秦;而考据之学,则自后汉末而始兴者。郑、马笺注业已回冗。其徒从而附益之,抨弹踳驳,弥弥滋甚。孔明厌之,故读书但观大略;渊明厌之,故读书不求甚解。二人者,一圣贤,一高士也。余性不耐杂,窃慕二人之所见,而又苦本朝考据之才之太多也,盍以书之备参考者尽散之。

(《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明堂奥区:指高大深邃的宫殿建筑。②计吏:古代州郡掌簿册登记的官员。③质剂:古代贸易契券的总称。④圭撮:两种很小的容量单位。⑤郑、马:指东汉末年的经学家郑玄和马融。⑥抨弹踳驳:批评攻击,错乱驳杂。

【小题1】填入第①段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
B.尔
C.矣
D.焉
【小题2】第①段中,作者认为“著作者”和“参考者”对书籍使用方法的主要区别是(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小题3】赏析第①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之所以藏书而散是因为生活发生重大变故不得不忍痛割爱。
B.作者认为著作靠虚拟,考据需查核是否属实,都既费心思又耗体力。
C.作者认为有助于著作的书越多越好,有备于参考的书越少越好。
D.作者推崇孔明、渊明的读书方法,因而决定散去有备于参考的书籍。
【小题5】第②段中,作者对著书立说和考据这两种治学方法进行比较,表现了明显的倾向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同类题5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蕾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②。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处,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宠之,怒而贬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③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韡:繁盛,音wěi。②赀:资财,音zī。

【小题1】翻译划线句。
①客过而尤之
②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
【小题2】第①段中主人喜爱新牡丹是因为新牡丹
【小题3】第②段“客”举“善相花者”这一例子的目的是
【小题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新牡丹花朵美、价格高,但过于娇弱,不易成活。
B.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移植,结果导致牡丹枯死。
C.主人对牡丹不闻不问疏于养护,导致新旧牡丹全部死亡。
D.主人种花失败,根本原因在于自身性格与修养出了偏差。
【小题5】第③段写主人“记之以自警”,他会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小题6】本文与龚自珍《病梅馆记》相比,在写法与内容上有哪些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