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梢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向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别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现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吴;文义习吏,匡时富国,以取卿相者有吴;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金玉之磨莹,自美其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於无学之富贵也。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握素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茶,岂得同年而语矣。且又闻之: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必有天才,拔群出类,为将则暗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言文中画线内容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从此方面来看与《论语》相似。
B.“素业”在古文中有多重意思:先世所遗之业、清白的操守、本业。古代重农抑商,因此本业指的就是农业。
C.“秘书”现在既指政党之内的要职,也指写字楼及商业机构内的文员职位。而文中则是官名的总称。
D.古以为瑞草,服之能成仙——芝草。 治愈万症,其功能应验,灵通神效,故名灵芝,又名“不死药”,文中是对杰出人士的称赞。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
B.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
C.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
D.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奋学习,普通人更有必要学习了!这类事情遍见於经籍史书,所以作者只举近代切要的来启发提醒世人。
B.各个朝代的世族子弟腐败无能,“上车不落就可当著作郎,体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是对他们无能生动表现。
C.作者认为学习是值得崇尚的,一块石头之所以难看,是因为尚未经过雕刻。学习能修身养性,如能经常保有几百卷的书,过上千年也不会成为小人。
D.作者论述以自身读书为例。七岁时候,诵读《灵光殿赋》,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一个月搁置,就生疏了。启示人们人会有困顿不得志而壮年失学,还该晚学,不可以自己放弃。
【小题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
(2)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1-12 04:16: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豫让论
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让于此时,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靦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注解:①赵襄子出外,豫让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没有成功。被捕后,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三跃,呼天击之”,然后自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于未然治:太平B.照耀简策简策:史册
C.豫让事智伯臣:称臣D.无一语开悟主心曾: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襄子责不死于中行氏相如度秦王特诈佯为予赵城
B.疵之智谋忠告抟扶摇上者九万里
C.今无故而取地人当其欣所遇
D.而不胜血气之悻悻今其智反不能及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豫让的评论,说明了真正的忠臣烈士应该具有政治预见性,敢于犯言直谏,防患于未然。
B.文章运用对比手法,例如郄疵虽然没有享受 “国士”的恩遇,但在关键时刻及时劝谏智伯不要中韩、魏奸计,可谓忠臣义士。
C.文章在结构上采取了层层深入的写法。开头先泛论“士君子立身事主”的要求,第二段中对豫让的言行进行了简短的概括,并提出了作者的初步评价,第三段充分论证了豫让之死实不足取。
D.本文说理透辟,评论也有分寸,抑扬得体。作者虽然认为豫让不足以称为国士,但在篇末还是对豫让赞赏有加,认为他远胜于那些朝为仇敌暮为君臣的厚脸皮者。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5分)
子产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意,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四有封洫,庐井有伍。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夫人朝夕退而游焉夫人:丈夫的妻子
B.郑伯晋如:到……去
C.吾不救也克:能够
D.子产使都有章鄙:边远的地方。
【小题2】下列有关加点“之”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其所善者,吾则行之②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③德,国家之基也④孰杀子产,吾其与之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小题3】下列八句话分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组是(    )(2分)
①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②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③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④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⑤人之爱人,求利之也⑥德,国家之基也⑦不如吾闻而药之也⑧夫令名,德之舆也
A.⑧②B.⑥⑤C.①③D.⑦④
【小题4】下列各句对原文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2分)
A.子产高度重视听取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的危害。
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C.子产认为治国应重德轻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美好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
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2分)
(2)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意,而无令名之难。(2分)
(3)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3分)(课内句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题3分)
饮茶
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不眠。”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着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啜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人。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鸿渐游江介,通狎胜流,及此羞愧,复著《毁茶论》。伯熊饮茶过度,遂患风,晚节亦不劝人多饮也。
吴主孙皓每宴群宦,皆令尽醉。韦昭饮酒不多,皓密使以茶茗自代。晋时谢安诣陆纳,纳无所供办,设茶果而已。此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
《续搜神记》云:“有人因病能饮茗一斛二斗,有客劝饮,过五升,遂吐一物,形如牛胰。置柈中,以茗浇之,容一斛二斗。客云:“此名茗瘕。”(选自《唐五代笔记小说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自怀挟,到处煮饮怀挟:携带
B.远近倾慕倾慕:钦佩羡慕
C.鸿渐游江介,通狎胜流通狎:勾结
D.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润色:修饰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鸿渐之论广润色之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李公为啜两杯止锲舍之
C.皓密使茶茗自代前降及物故
D.以茗浇甚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与茗是以所采时间的早晚为区分,南方人喜欢喝茶,北方人并不喝茶。茶不仅能止渴,也可使人不想睡觉,泰山灵岩寺的和尚为了坐禅时不打瞌睡而不断喝茶。
B.人们互相仿效和尚喝茶,于是就成了一种风俗,很多地方的城镇里都有茶铺,无论什么人都付钱取茶喝,茶叶的买卖也不断。
C.陆鸿渐对茶道的盛行作了重要的贡献,他不仅写了《茶论》,而且造了二十四件茶具,王公朝臣没有不喝茶的。
D.士大夫们都很看重喝茶,御史大夫李季卿到江南时请人为他煮茶;晋时谢安去拜访陆纳时,陆纳用茶与水果招待。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晋时谢安诣陆纳,纳无所供办,设茶果而已。(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作动词 ,走到尽头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侧:从旁边
C.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明亮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小题2】请结合你对“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的“阳”的有关传统文化阴阳知识的理解,选出对以下地名“湘阴”、“洛阳”、“衡阳”、“华阴”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
A.湘江南岸、洛河南岸、衡山南边、华山北边
B.湘江南岸、洛河北岸、衡山南边、华山北边
C.湘江北岸、洛河南岸、衡山北边、华山南边
D.湘江北岸、洛河北岸、衡山北边、华山南边
【小题3】对上述文字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B.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C.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作者认为有志、有力的人才能到达。
D.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