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论》的本意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在借此批评北宋统治者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政策。
B.作者对赂秦的“韩、魏、楚”三国持否定批判的态度;对“燕、赵”义不赂秦,最后战败而亡,持赞赏和惋惜的态度。
C.本文运用了大量对比论证,尤其突出了六国与秦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对比,指出了六国灭亡的必然性。
D.作者指出赂秦的根本原因是“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也为“讽今”做了准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3-11 09:19: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试题。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宓子也。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宓子贱治单父。有若见之曰:“子何臞也?”宓子曰:“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桂椒之椟,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宋王与仇齐也,筑武宫。讴癸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王闻,召而赐之。对曰:“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胜如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度其功。”癸四板,射稽八板;擿其坚,癸五寸,射稽二寸。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   害:妨害
B.其身体则可 体:实践
C.讴癸倡,行者止观 倡:倡导
D.王试度其功 度:衡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B.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 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C.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   故燕王欲结于君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在本文中阐述了“明主之道”,他指出,作为“明主”。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治国有“术”,而不在于事必躬亲。
B.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 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C.韩非子认为,君主“听言观行”,应注重其“功”“用”,而不应被事物的种种表象迷惑,去追求不切实用的东西。
D.文中作者连用三个有关进言的事例说理,进言者有若的论“治”、田鸠的谈“文”和讴癸的说“讴”都极为生动。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译文:
(2)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译文:
(3)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译文:
5.原文说“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此”指什么?请联系上下文作答。
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6分)
与刘言洁书
清·戴名世
言洁足下。仆平居读书,考文章之旨,稍稍识其大端。窃以为文章之为道,虽变化不同,而其旨非有他也,在率其自然而行其所无事,即至篇终语止而混茫相接,不得端,此自左、庄、马、班以来,诸家之旨,未之有异也。
盖文之为道,难矣。今夫文之为道,未有不读书而能者也,然而吾所读之书而吾举而弃之,而吾之书固已读,而吾之文固已工矣。夫是一心注其思,万虑屏其杂,置其身于埃壒之表,用其想于空旷之间,游其神于文字之外,如是而后,能不为世人之言,不为世人之文,斯无以取世人之好。故文章者,莫贵于独知。
今有人于此焉,众人好之,则众人而已矣;君子好之,则君子而已矣,是故君子为众人之所好者。以此也,彼众人者,耳剽目窃,徒雕饰为工,观其菁华烂熳之章,与夫考据排纂之文,出其有惟恐不尽焉,此其所以枵然无有者也。君子之文,淡焉泊焉,略其盯畦,去其铅华,无所有,乃其所以无所不有者也。仆尝入乎深林丛簿之中,荆榛碍吾之足,土石封吾之目,虽咫尺莫能尽焉。余且悄揣焉惧跬步之或有失也。及登览乎高山之颠,举目千里,云烟在下,苍然茫然,与大无穷。顷者游于渤海之滨,见夫天水浑沦,波涛汹涌,惝恍四顾不复有人间。呜呼!此文之自然者也。文之为道如是,岂不难哉?
仆自行年二十,即有志于文章之事,是时积忧多愁,神气荒惑,又治生不给,无以托一日之命。自以年齿尚少,可以待之异日,蹉跎荏苒,已逾三十,其为愧悔惭惧,何可胜言。数年以来,客游四方,所见士多矣,而亦未见有以此事为志者,独足下好学甚勤,深有得于古人之旨,见不以仆为不才,而谓可于斯文也者,仆何敢当焉?偶料检箧中文字,自丙辰至于丙寅,十年间所著,有《芦中集》、《问天集》、《围学集》、《岩居川观集》,为删其十之二三,汇为一集,而以请正于足下。足下以为可存,则存之;不然,即当削去。行入穷山之中,躬耕读书,以庶几稍曩昔之志。然而未敢必也。
【注】①埃壒之表:尘世之外。    ②枵然:空虚、空洞    ③盯畦:原意是田界,此处引申为程式法则的限制束缚。   ④丛簿:草木丛生之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有不读书而能者也工:精美、精巧
B.是故君子为众人之所好者耻:把……当作可耻
C.而谓可于斯文也者与:参与,从事
D.以庶几稍曩昔之志酬:实现(志愿)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不得端则或咎欲出者
B.徒雕饰为工斧斤时入山林
C.是时积忧多愁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D.行入穷山之中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小题3】把第一卷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仆尝入乎深林丛簿之中,荆榛碍吾之足,土石封吾之目,虽咫尺莫能尽焉。(4分)
(2)自以年齿尚少,可以待之异日,蹉跎荏苒,已逾三十,其为愧悔惭惧,何可胜言。(4分)
【小题4】第一卷文言文《与刘言洁书》的第一段提出了怎样的观点?第二、三段分别是从哪个方面来强调这一观点的?(5分)

同类题3


尚节亭记(节选)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为液,为瘿(yǐng)肿,为樛(jiū)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①谖草:亦作“萱草”,古代传说中一种使人忘忧的草。 ②大易,指《易经》。③瞒,通“樠”(mán),流出的样子。④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小题1】【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卉木也只,仅
B.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之君子改变
C.故国,大节也责问
D.必有义焉,不可也固执
【小题3】【小题4】【小题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作者对为人之“节”看法的一组是()(3分)
①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 ②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③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 ④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⑤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     ⑥必有义焉,不可胶也
A.②④⑤B.①④⑥C.①③④D.②③⑤
【小题6】【小题7】【小题8】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花草树木的节,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的地方,筋脉汇合的地方;一年中的节,是阴阳寒暑转移的契机;而人的节,就是人生变故。
B.作者援引泰伯、子思、季子、曾子等人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守住大节,必须选择精准,处置适当。
C.文章先总说古人托物以取义言志,引出黄中立植竹为亭,名之为“尚节亭”事。再以竹喻节,以节释竹,由竹及人,赞美黄中立。最后以自然之节与人道之节类比,进一步说明持节之道。
D.作者于记叙描写中饱含感情,由“观而喜之”到“安得不喜之哉”,再到“岂苟然哉”,赞赏和欣喜之情淋漓于字里行间。既有对黄中立的期许,也隐隐传达了自己的心志。
【小题9】【小题10】【小题11】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或以之比德而自励。(3分)    
(2)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3分)     
(3)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3分)
【小题12】【小题13】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字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 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新修滕王阁记
韩 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
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改动)
【注释】三王所为序、赋、记:“三王”指王勃、王仲舒、与王绪所写的《滕王阁序》、《滕王阁赋》、《滕王阁记》。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文辞壮:认为……壮美
B.以为当得诣大府躬:鞠躬,弯腰
C.而吾州乃无一事可而行者假:假借,做借口
D.喜载名其上窃:偷偷地,暗中
【小题2】下列各句不属于作者“未得造观滕王阁”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系官于朝,愿莫之遂B.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
C.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D.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作者始终无缘到滕王阁一游,仅凭想象与虚构,却也能敷衍出此文,大家偏能为天下难为之事,足见其文章功力。
B.这篇记另辟蹊径,自侧面入手,写自己对滕王阁心仪已久,衬托胜景之美;写江南西道治绩卓著,抒自己无因前往游览之叹,其构思也可谓相当精巧。
C.文章以散句为主,言辞质朴,笔到意随,读之若行云流水,洒脱自然,无拘无束,给人的是另一种美的享受。
D.文章开头写到的“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是说等到王勃、王维与王绪所写的《滕王阁序》、《滕王阁赋》、《滕王阁记》。
【小题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2)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