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论》的本意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在借此批评北宋统治者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政策。
B.作者对赂秦的“韩、魏、楚”三国持否定批判的态度;对“燕、赵”义不赂秦,最后战败而亡,持赞赏和惋惜的态度。
C.本文运用了大量对比论证,尤其突出了六国与秦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对比,指出了六国灭亡的必然性。
D.作者指出赂秦的根本原因是“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也为“讽今”做了准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3-11 09:19: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今观我孔子之学说,其审美学上之理论,虽不可得而知,然其教人也,则始于美育,终于美育。《论语》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在古昔,则胄子之教,典于后夔;大学之事,董于乐正。然则以音乐为教育之一科,不自孔子始矣。荀子说其效曰:“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故乐行而志清,札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此之谓也。故子在齐闻《韶》,则“三月不知肉味”。而《韶》乐之作,虽挈壶之童子,其视精,其形端。音乐之感人,其效有如此者。

  且孔子之教人,于诗乐外,尤使人玩天然之美。故习礼于树下,言志于农山,游于舞雩,叹于川上;使门弟子言志,独与曾点。点之言曰:“莫春者,春眼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由此观之,则平日所以涵养其审美之情者可知矣。
注:①胄子:古代指继位的长子。②后夔:传说是舜时的乐官。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教人也(然而)/无若宋人(……的样子)
B.兴诗(从)/青,取之于蓝,而青蓝(比)
C.然则音乐为教育之一科(用来)/夫夷近,则游者众(而且)
D.浴乎沂,风舞雩(在)/知不可骤得(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小题2】对“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句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句话可译为“从切近来说可以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辅佐君王”。
B.这句话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
C.这句话充分说明孔子对“诗”的重视。
D.“事君”就是做官,是古代教育的最高理想。
【小题3】文章第一段引用《论语》和荀子的言论,主要是从____和____两个方面来阐述“诗”、“乐”的教化作用。
【小题4】作者认为孔子在教育中十分重视“美育”,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中的依据。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凌虚台记

苏轼

①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②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③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注①国:即郡国,指州地或府地。②物理:事情的常理。③祈年、橐泉:秦穆公的祈年宫和橐泉宫。④长杨、五柞:汉武帝的长杨猎场和五柞宫。⑤仁寿、九成:宫名,隋文帝建,唐太宗改建为九成宫。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其
B.而
C.所
D.以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从记叙凌虚台入手,娓娓而谈,引人入胜,接着抒发议论,发出“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感叹。
B.苏轼看似在记凌虚台,实则提醒太守物极必反的道理,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
C.苏轼借着小小的亭台感怀古今,以小见大,抒发了人事万物变化无常的感慨,有很深的人生哲理。
D.文章结尾写道“盖世有是恃者”,但不直接点出究竟什么东西是“足恃”,这就使文章更为含蓄而耐人寻味。
【小题3】能对应“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这层意思的一项是(    )。
A.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B.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
C.昔者荒草野田,岂知有凌虚台耶
D.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小题4】分析第②段“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的作用。
【小题5】对于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于凌虚台的看法,你是如何看待的?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万柳堂记

刘大櫆

①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以自娱,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

②临朐相国冯公,其在廷时无可訾,亦无可称。而有园在都城之东南隅。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径曲而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蒹葭,云水萧疏可爱。

③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师,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欹卧于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

④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然则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贵。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

(注释)①飞梁:高的桥梁,②朘:剥削。

【小题1】对第①段“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而卑俗的官员大都有以此来震撼其家乡人的愚蠢念头。
B.而卑俗的官员好象欲以此来向家乡那些无知的人炫耀。
C.而卑俗的官员大都想以此来向家乡那些无知的人炫耀。
D.而卑俗的官员好象有以此来震撼其家乡人的愚念头。
【小题2】第②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小题3】简析第③段中作者列述“一至”、“再至”、“三至”万柳堂的表达效果。
【小题4】文末“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句的用意是_____。
【小题5】本文是一篇游记,有人评价其“题虽言堂,而意在堂外”,对此,你认同吗?请从内容和形式关系的角度试作评析。

同类题4

课外文言文阅读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①,北音清越,桴②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③,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④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⑤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⑥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①函胡:通“含糊”,重浊而模糊。 ②桴:鼓槌。 ③栖鹘:宿巢的老鹰。
④噌吰:形容钟声洪亮。 ⑤涵澹澎湃:波浪激荡。 ⑥窾坎镗鞳:击物声和钟鼓声。
【小题1】对下列文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①微风鼓浪    鼓:振动,这里有激起的意思   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虽:连词,即使。
B ①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徐:慢慢地。 ②自以为得之矣 以为:认为。 
C 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往,赴,动词。  ②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危险。
D ①至莫夜月明    莫:同“暮”,傍晚。 ②空中而多窍  窍:窟窿。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②送之至湖口 ③徐而察之 ④汝识之乎    ⑤周景王之无射也
A.①③用法相同,②④⑤用法相同。B.①②③用法相同,④⑤用法相同。
C.①⑤用法相同,②③④用法相同。D.①②③④⑤用法各不相同。
【小题3】下列句子中,属于宾语前置句式的一项是    ( ) 
A.今以钟磬置水中B.古之人不余欺也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D.得双石于潭上
【小题4】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带有调查、考辨性质的游记。作者之所以想要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只不过是对李渤的观点有所怀疑。
B.月夜来到绝壁下,作者看到的景象和听到的声音令他觉得心惊肉跳,甚至一度产生了动摇,想要放弃此次行动,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C.作者认为石钟山名字的由来,是由于微波冲击石洞和风浪冲击大石的小孔而发出了类似钟鸣之声。这和郦元的看法倒颇为接近。
D.作者并非单纯记游,而是将月夜游江提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悟出“事不目见耳闻”就不能“臆断其有无”的道理。
【小题5】翻译文中加下划线的句子(6分)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4分)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童心说(节选)
明李贽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 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有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谈,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
注矮人,指民谚矮人看戏,比喻是非好歹不分,人云亦云的情况。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遽:突然。.
B.童心固自在也。     固: 本来。 .
C.著而为文辞 著:写作。.
D.言虽工,于我何与   工:精巧。.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童心丧失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②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
③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有言皆闻见道理之言
④有道理从闻见而入,以为主于其内
⑤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
⑥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贽认为童心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本心,是要彻底摒弃虚伪而保有纯粹真诚之心。
B.李贽认为“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所以为了不失去童心,人一定不能读书。
C.李贽指出圣人著书立说不是为了妨碍读书人的童心,后人误解圣人初衷,反倒因读书而失去童心了。
D.李贽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指出“童心既失”的可怕后果;社会充满了虚伪的风气,人人都说假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
(2)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