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蠲,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宵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日“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潥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④心平气易:心情和悦。
【小题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无穷极杳:深远B.修篁霄干:冲
C.坐后堂延:延请D.苍莽中履:鞋子
【小题2】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3分) (   )
①春霁既久,风日暄丽 ②峭壁对立,状苫华表
③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 ④其北有“甘露室”
⑤气象空旷,攒峰玉立 ⑥蒸焉如夏,凄焉如秋,粟焉如冬
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③⑤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呜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3分)
(2)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1-30 10:17: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吏 道
邓牧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后世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
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选自《伯牙琴》)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 稽:查考
B.后世所以害民者牧民 牧:治理
C.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不肖:不孝顺
D.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息:繁殖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B.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世之士之所以不肯出山做官,是为了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过着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
B.作者言辞激烈地批判“害民者牧民”的官吏仗势欺人无所顾忌肆意掠取,是鱼肉百姓的祸害,比强盗还要厉害。
C.文章认为民众所以作乱,是因为“夺其食”“竭其力”,从民生角度来分析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D.倘若一时无法重用德才兼备的人,索性让百姓在乱世中实施自治,以求国家安定、太平。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3分)
译文:
(2)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3分)
译文:
(3)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4分)
译文: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客曰:“今者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仙,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释:①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②临皋,亭名。③黄泥之坂(bǎn),黄冈东面东坡附近的山坡。坂,斜坡,山坡。④登虬(qiú)龙,虬,龙的一种,游于枝柯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之丛林。⑤羽衣翩(piān)仙,穿着用鸟羽所制的衣服, 轻快飘逸。翩仙,一作“蹁(pián) 跹(xiān)”。⑥俛(fǔ),同“俯”。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霜露降,木叶尽脱   秦、晋围郑,郑知亡矣。
B.今者暮攀   儿已禄相
C.栖鹘之巢   正襟坐而问客曰
D.有孤鹤,横江东来   而吾与子之所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将归临皋 ②后之览者,亦将有感斯文
B.①于是携酒鱼。 ②夫人之相,俯仰一世。
C.①凛其不可留也 ②飘飘如遗世独立
D.①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 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
【小题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悟言一室之内
B.履巉岩,披蒙茸
C.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D.长乐王回深父
【小题4】下列省略句中补出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
B.列坐(于)其次
C.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D.(鹘)划然长啸
【小题5】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呜呼噫噫/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B.呜呼噫噫/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C.呜呼噫噫/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D.呜呼噫噫/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小题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是中国古代一种文体,兴盛于唐宋时期,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可入乐歌唱,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
B.唐代“古文运动”是由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文体改革运动,宋代继续提倡这种改革,出现了被世人称颂的“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C.“望”即“望日”,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是农历每月十六日,“晦”是指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朔”是指农历每月初一。
D.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跟仙、道、人的精神品格有着密切关系。古人多用翩翩然有君子之风的白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达之士,把修身洁行而有时誉的人称为“鹤鸣之士”。
【小题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一行人带着酒和鱼从雪堂出发来到赤壁,先是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履”、“披”、“踞”、“登”等一连串动词写出作者欲一览冬夜赤壁景象的迫不及待的冲动感和兴奋劲,表现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率真与执著。
D.文中作者以空灵的文字塑造了一只孤鹤的卓拔不群的形象,寄托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又以浪漫的想象写梦中与道士的邂逅、对话,流露出与世无争的豁达态度。
【小题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金石录》后序(节录) 李清照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吏部侍郎,侯①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之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复,知建康府。己酉春三月罢。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余惊怛,念侯性素急,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黄芩药,疟且痢,病危在膏盲。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
葬毕,余无所之。时犹有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冬十二月,金人陷洪州,所谓连舻渡江之书,散为云烟矣。……到越,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在会稽,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残零不成部帙书册,三数种平平书帖,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邪!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十卷耳。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呜呼!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注:侯,称丈夫赵明诚。信宿:连宿两夜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归赵氏:出嫁B.浸觉有味:渐渐
C.如传闻城中缓急 :平缓与紧急D.比至,果大服柴胡:等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忧患得失,何其多也!是说也,人常疑之。
D.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小题3】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她和丈夫穷心尽力搜集、整理金石书画的是( )
A.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
B.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
C.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D.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
【小题4】翻译文言文中的划线句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①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译文:
②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
译文:
(2)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李清照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答:

同类题4


【小题1】下列对文章化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
B.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
C.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
D.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种供奉  供奉:享受
B.终是笋之剩义 剩义:次品
C.此制荤笋之大凡也   大凡:总褚
D.益人者不尽可口     益:使……受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比较,认为蔬菜在鲜美上要超过肉类,而生长在山林中的笋是天下所有蔬菜中最美味的,是肥羊乳猪等无法比姒的。
B.作者提到笋的食用方法,认为最好是用白水煮熟,略加点酱油即可,也可和肥猪肉一起煮,用醋和酒作调料,这种合煮合吃的方式也很美味。
C.作者认为真正高明的厨师,他会留着煮笋的汤,每做一个菜都拿来调和,味道会更鲜美,但人们又往往不知道是笋的鲜味。
D.本文运用了对比、类比、引用等多种手法,既有情趣,又见理性,充分展示了笋的美味特点,提到笋的食用方法时也蕴含很多哲理。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购于市者且然,况山中之旋掘者乎?
(2)不知能医俗者,亦能医瘦,但有已成竹未成竹之分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共18分,其中选择题每题2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
A.七月既望(阴历每月十五)B.举匏樽以相属(互相劝酒)
C.白露横江 (白色的霜露)D.纵一苇之所(像)
【小题2】选出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A.凌万顷茫然倚歌而和
B.声呜呜然皆出于此乎
C.月出东山之上 青出
D.耳得之为声蟹六跪二鳌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或
【小题4】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    )
例句:鱼虾而麋鹿
A.粪土当年万户侯B.孤舟之嫠妇
C.扣舷而D.顺流而
【小题5】选出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句(    )
例句:徘徊于斗牛之间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B.而又何羡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客有吹洞箫者
【小题6】下列关于《前赤壁赋》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B.通篇以景来贯串,“山”和“水”是主景,“风”和“月”辅之,全文紧扣山、水来展开描写与议论。
C.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跌入现实的苦闷;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D.全文风格自由豪放,恣肆雄健;语言自然本色、平易明畅。
【小题7】翻译下列句子。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妇
逝者如斯夫,而未尝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