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观夜潮

[清)吴锡麟

高楼极目大江宽,为待潮生夜倚阑。

隔岸忽沉灯数点,如山涌到雪千盘。

鱼龙卷地秋风壮,星斗摇天海气寒。

明月渐低声已歇,一枝塔影卧微澜。

[注]钱江潮为自然奇观,曾有不少文人墨客以诗文记之。此诗为夜间观潮之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观潮的时间、地点。楼髙方能极目,江宽才有大潮到来的壮阔恢弘。 首联平平而起为后文做好铺垫。
B.颔联,“如山涌到雪千盘”,正面写大潮初来时的形象,潮水如山,如盘中之雪,化动为静,有声有色。
C.颈联,“鱼龙”状潮之形,“卷地”现潮之力,“星斗摇天”写出大潮的声威。
D.此诗“待”写出对大潮的期盼,“忽”表现了潮来时的惊喜,额联表现了观潮人心怀壮阔,景中有情。
(2)此诗尾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从动静的角度赏析“隔岸忽沉灯数点”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7-11 01:43: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蓼庄图记
清戴名世
余读陶渊明《桃花源记》,慨然有遗世之思。说者谓渊明生当晋、宋之际,志欲弃尘离垢,高举远引,托而为此记,非真有是事。今以蓼花庄观之,则夫幽岩深谷、灵区异境、隔绝人世者,世固未尝无也。
蓼花庄地近束鹿,距京师三百余里而遥,西山面之,浑河绕之,奥阻幽深,人迹之所不到。居民千余家,淳淳闷闷,浑乎太古之意,桑麻林麓,远近映带,婚姻嫁娶,不出其里。居人自其始祖迄今,无一识字读书。县吏一来征租,信宿尽收而去。子孙历世无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无贵无贱,无贫无富。凡嚣竞凌害、偷盗讼狱、干戈扰攘之事,离别羁旅之苦,父老子弟传世数十,耳未尝闻。其山川风物、人民土俗,是亦燕赵间一桃花源也。
给谏赵恒夫先生罢官居京师,岁戊辰、己巳间始闻其绝境,穷搜得之,构屋筑圃于其间。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其地昔无网罟,河鱼肥美,人不知食。先生结网得鱼,嗣后多有食鱼者矣。先生寻还京师,然抗怀高寄,尝书苏文忠诗于壁曰:“惟有皇城真堪隐,万人海里一身藏。”是先生视京师犹之乎蓼庄也。顾犹时时念蓼庄不置,使善画者为之图。余尝披图,见其群山矗立,高入云表,浮青飞翠,千叠万重,而烟波浩渺,蓼花弥望无际。
呜呼!余久怀遁世之思,嗟宇宙无所为桃花源者,何以息影而托足?不意人间复有之。昔者武陵渔人既出,迷不复能入。今先生有居在焉,无迷津之患,葛巾藤杖,飘然竟往。余得以相从终老于其间,先生其许我乎!
(节选自《戴名世散文选集》)
注①奥阻:腹地险要。②淳淳闷闷:淳朴笃诚不开化。③信宿:两三日。④嚣竞凌害:嚣竞,为求功名利禄而喧闹奔走;凌害,欺凌伤害。⑤抗怀高寄:高尚的情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慨然有遗世之思   遗:抛弃。
B.居人自其始祖迄今   迄:直到。
C.顾犹时时念蓼庄不置 置:购置。
D.先生其许我乎 许:答应。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
B.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
C.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
D.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认为“桃花源”是陶渊明因有所寄托而想象出来的,世间并不存在,而作者相信世间有桃花源一样的地方。
B.蓼花庄距离京师三百余里,民风古朴,那里的居民原先不读诗书,不求名利,甚至不知种稻、捕鱼等事情。
C.蓼花庄能成为一方净土,是因为当地官府体恤民情,轻徭薄赋,作者借此隐含了对统治者关心民生的祈盼。
D.本文起笔于《桃花源记》,末段又以“武陵渔人”与之呼应,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桑麻林麓,远近映带,婚姻嫁娶,不出其里。
(2)今先生有居在焉,无迷津之患,葛巾藤杖,飘然竟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叔父铁君先生事略

(清)贺涛

先生讳锡珊,姓贺氏。

先生有异稟,举作不轻同于人,喜读书,通其大指,曰:“学以经世也,吾取其有益于世者而已。”于世儒所谓义理、考据、词章之学,一不意,至论古今世运兴坏之由、贤不肖之别,抉幽觑微,剽剥剖攻,杂以恢偏宕之词,云幻波激,莫测所来,虽善辨者莫能穷也。所为文闳奇肆,不中有司度程(格式,标准)。以诸生应乡试,连不得志,乃益厌薄举业,并力于所谓经世之学,性刚直,不谐于俗,既不得志,愈抑郁不能平,并世人少当意者。尝显过于稠人广坐之中,其人羞赧汗喘,犹痛绳之(针砭)不已,于公卿贵人诋之尤甚,以为若辈豢养富贵而令时势败坏至此,咎将安归?众骇怪,莫敢置对,则又发怒骂之日:“君辈庸下,非解此者。”吾父尝戒之,以为非处世之道。先生语人曰:“吾兄之言是也,然吾性实然,吾制之不能克也。”

先生既抱异材伟略,无所籍以泽斯世,苟可为于乡里者无不为,以谓吾期于济人而已,远近大小一也。同治初,土匪滋事,先生略仿戚氏练兵之法,编乡落以守,境赖以安,光绪三年,大饥,官给钱买谷以振,先生自贩籴于数百里外,自冬徂夏,往返者数矣。舟车饮食取诸私,不縻官一钱。广立章约,纤曲悉当,邻境咸取以为法。经营奔走,无间寒暑昼夜,惫心疲力,至辍餐寝。长老叹嗟曰:“自吾所闻见,百年来未尝有也”未几,大疫,人多死。先生慨然复思有以拯之,而先生亦竟染疫以卒,时光绪四年六月十二日也,春秋四十有二.以是年十二月某日葬,会葬者千余人争挽柩车,道路阗塞至不得行。

(选自《桐域派名家文集》第15卷,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不 :安放
B.大饥,官给钱买谷以振。  岁:每年
C.尝显过于稠人广坐之中    刺:指责
D.不官一钱 縻:消耗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锡珊稟赋与众不同,行事方式也与其他人全不一样,比如读书,他只求了解大意,不求甚解。
B.贺锡珊批评人不留情面,他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人,弄得人家十分狼狈,他还不肯罢休。
C.闹土匪时,贺锡珊效法威继光,把乡民组织起来进行训练,结果真的保境安民,这是他学以济世的一次成功实践。
D.贺锡珊造福乡梓,闹灾荒时购粮济民,还用自家的钱贴补,一年四季为乡里奔走,最后在想办法解除流疫的时候不幸染疾身死。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向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辈豢养富贵而令时势败坏至此,咎将安归?
(2)广立章约,纤曲悉当,邻境咸取以为法。
【小题4】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贺锡珊为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