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承继)故业 ②(可靠)臣精卒 ③因(河流)为(护城河) ④试使山东(崤山以东)之国    ⑤收天下之(军队),聚之咸阳   ⑥履至尊而制六合(天地四方)
A.①②③⑤B.②④⑤⑥C.①②④⑥D.②③④⑤
【小题2】下列各句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卷天下……之意  ②天下应  ③五亩之宅,之以桑   ④匈奴七百余里
⑤赢粮而从    ⑥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⑦以黔首 ⑧至尊而制六合
A.①②⑤/③⑧/④/⑥⑦B.①②/⑤⑥/③④⑦/⑧
C.①②⑤/⑥/③⑧/④⑦D.①②⑤/④⑦/③/⑥⑧
【小题3】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A.铸以为金人十二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D.不拘于时,学于余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8-25 03:20: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贾 谊 论 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①,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舜尧,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州,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②,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③有远举之志。其后卒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哲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谊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注]①汉文:汉文帝刘衡。②昼:地名。③趯然:跳跃的样子。趯,同“跃”。
【小题1】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贤人,皆负可之才致:建功立业
B.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也勤:尽心尽力
C.夫子何为不豫:欢喜快乐
D.彼其匹夫有天下之半略:大体约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将荆州,先之以冉有/是何楚人多也
B.所就者大,必有隐忍/吾欲护汝,不快吾意
C.王庶几召我/摇本以观其疏密
D.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之谋/嬴而不助五国也
【小题3】下列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B.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C.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D.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①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3分)
②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4分)
③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哲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5分)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黎丘丈人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女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也。

――节选自吕不韦《吕氏春秋·慎行·疑似》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昔也往于东邑(2)知之
【小题2】与“汝苦我”中的“道”的词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之于道也,不成章不达B.之胜强,柔之胜刚
C.必念“观音菩萨”千遍D.故声闻过情,君子
【小题3】与“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安得不汝怒耶B.闻道百
C.阳冰试弦歌于当涂D.不知鬼悉何所畏忌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
(2)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
【小题5】《吕氏春秋》是著名的_______家(哲学流派)代表作,“黎丘丈人”已经成为一个成语,喻指_________的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选自《苏轼文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客,诵明月之诗属:通“嘱”,嘱托
B.歌而和之倚:依,按
C.鱼虾而友麋鹿侣:意动用法,以……为伴侣
D.而莫消长也卒:最后,最终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B.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C.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D.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
B.第一段正面描写“泛舟”游赏的景物,融情入景,景语亦情语。
C.第二段中的“美人”实际上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抒发了作者思念“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D.作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是想表达自己被贬谪后,对生活绝望,一种消极堕落思想的自然流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以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苏辙《六国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B.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C.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D.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小题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孙之不甚惜     视:对待
B.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参与
C.韩、魏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 塞:阻塞
D.越韩魏,而攻人之国都 过:越过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小题4】两段选文中,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各是什么?请加以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平甫文集序
曾巩
王平甫既没,其家集其遗文为百卷,属予序。
平甫自少已杰然以材高见于世,为文思若决河,语出惊人,一时争传诵之。其学问尤,而资之以不倦。至晚愈笃,博览强记,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其文闳富典重,其诗博而深矣。自周衰,先王之遗文既丧。汉兴,文学犹为近古,及其衰,而陵夷尽矣。至唐,久之而能言之士始几于汉,及其衰,而遂泯泯矣。宋受命百有余年,天下文章复于汉唐之盛。盖自周衰至今千有余岁,斯文滨于磨灭,能自拔起以追于古者,此三世而已。
各于其盛时,士之能以特见于世者,率常不过三数人。其世之不数,其人难得如此。
平甫之文能特见于世者也。世皆谓平甫之诗宜为乐歌,荐郊庙;其文宜为典册,施诸朝廷。然推其实,千岁之日不为不多,焦心思于翰墨之间者不为不众,在富贵之位者,未尝一日而无其人,彼皆湮没而无传,或播其丑于后。平甫乃躬难得之姿,负特见之能,自立于不朽,虽不得其志,然其文可贵,人亦莫得而掩也。则平甫求于内,亦奚憾乎!古今作者,或能文不必工于诗,或长于诗不必有文,平甫独兼得之。其于诗尤自喜,其忧喜、哀乐、感激、怨怼之情,于诗见之,故诗尤多也。
平甫居家孝友,为人质直简易,遇人豁然推腹心,不为毫发疑碍。与人交,于恩意尤笃也。其死之日,天下识与不识,皆闻而哀之。其州里、世次、历官、行事,将有待于识平甫之葬者,故不著于此云。元丰元年。
(选自曾巩《元丰类稿》)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学问尤,而资之以不倦敏:聪慧
B.天下文章复于汉唐之盛侔:相等
C.怨怼之情,于诗见之一:全、都
D.与人交,于恩意尤也笃:深厚
【小题2】下列“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其人难得如此
B.荐郊庙
C.然其文可贵
D.则平甫求于内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汉兴,文学犹为近古,及其衰,而陵夷尽矣。
⑵平甫居家孝友,为人质直简易,遇人豁然推腹心,不为毫发疑碍。
【小题4】请根据第三段文意,简要概括作者认为王平甫的作品能够在当世突显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