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吾年十岁,方入乡塾,随例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书,意惛如也。明年十一岁,身体时时有小病。病作,辄得告假出塾。吾既不好弄,大人又禁不许弄,仍以书为消息而已。吾见俗本<水浒传》,皆十一岁病中之创获也。其无晨无夜不在怀抱者,吾于《水浒传》可谓无间然矣。吾犹自记十一岁读《水浒》后,便有于书无所不窥之势。吾实何曾得见一书,心知其然,则有之耳。
然就今思之,诚不谬矣。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学者诚能澄怀格物,发皇文章,岂不一代文物之林?然但能善读《水浒》,而已为其人绰绰有余也。
《水浒》所叙,一百有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夫以一手而画数面,则将有兄弟之形;一口吹数声,斯不免再也。施耐庵以一心所运,而一百八人各自入妙者,无他,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所以一笔而写百千万人,固不以为难也。格物亦有法,汝应知之。格物之法,以忠恕为门。何谓忠天下因缘生法故忠不必学而至于忠天下自然无法不忠火亦忠眼亦忠故吾之见忠。钟忠,耳忠.故闻无不忠。吾既忠,则人亦忠,盗贼亦忠,犬鼠亦忠。盗贼犬鼠无不忠者,所谓恕也。夫然后物格,夫然后能尽人之性,而可以赞化育,参天地。今世之人,吾知之,是先不知因缘生法。
不知因缘生法,则不知忠。不知忠,乌知恕哉?是人生二子而不能自解也。忠恕,量万物之斗斛也;因缘生法,裁世界之刀尺也。施耐庵左手握如是斗斛,右手持如是刀尺,而仅乃叙一百八人之性情、气质、形状、声口者,是犹小试其端也。
  (节选自金圣叹评《水浒传》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何谓忠天下/因缘生法/故忠不必学而至于忠/天下自然/无法不忠/火亦忠/眼亦忠/故吾之见忠/
B.何谓忠/天下因缘生法/故忠不必学而至于忠/天下自然/无法不忠/火亦忠/眼亦忠/故吾之见忠/
C.何谓忠/天下因缘生法/故忠不必学而至于/忠天下/自然无法不忠/火亦忠/眼亦忠/故吾之见忠/
D.何谓忠天下/因缘生法/故忠不必学而至于/忠天下/自然无法不忠/火亦忠/日艮亦忠/故吾之见忠/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塾,古代乡间学堂。塾,指私垫,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的地方,一般只有一个教师,实行个别教学,有固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B.《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等。
C.斗斛,斗与斛,两种量器,亦泛指量器;也可作为计量单位使用。在我国古代,有“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的说法。
D.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的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少时不喜玩耍,爱读书籍。他总是用看书来消磨时光,从“四书”到俗本的《水浒》,无不从早到晚始终抱在怀里,可谓亲密无间。
B.作者喜欢《水浒》,评价极高。作者认为天下的文章,没有能够超过《水浒》的;天下的“格物君子”,没有能够超过施耐庵先生的。
C.作者认为格物当以忠恕为门,如天下万物之生成是自然因素所决定的,这有助于了解人的性情并可以帮助天地化育万物。
D.作者深人浅出,设喻巧妙。作者将忠恕比作斗斛,将因缘生法比作刀尺,形象地阐明了施耐庵依据忠恕和因缘生法进行创作的主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十一岁,身体时时有小病。病作,辄得告假出塾。 
(2)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所以一笔而写百千万人,固不以为难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3 10:02: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yǔ)元瑜、汝南应瑒(chàng)德琏(jiǎn)、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咸自以骋骥騄(lù)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⑵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zhi)、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chóu)也。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àn)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lěi)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⑶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⑷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节选自曹丕《典论·论文》
【小题1】下列实词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武仲以属文为兰台令史 能:擅长B.于辞无所 假:借用(别人的文辞)
C.然不能持论,理不辞 胜:尽,表达D.至于引不齐,巧拙有素 引:运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丕认为,自古以来,文人之间说相互轻视。比如傅毅就瞧不起班固。
B.孔融、陈琳等 “七子”,学问全面,文辞各有特点,但要互相钦服,也是困难了
C.文章是以“气”为主导,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必定花大力气才能获得的。
D.所以说,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就是惧怕时间流逝罢了。
【小题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⑴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
⑵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小题4】曹丕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尚节亭记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樠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樠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研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注】①谖草:亦作“萱草”,古代传说中一种使人忘忧的草。②大易:指《易经》。③樠(mán):液体渗出。④瘿肿:树木外部隆起像瘤子一样的东西。⑤樛屈:树木向下弯曲。⑥胶:像胶粘连在一起,形容固执。⑦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特:只是。
B.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信:的确。
C.至于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涉:经历.
D.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过错。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的“节”,全都体现“节操、节义”含义的一组是(3分)
①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②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③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
④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
⑤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
⑥人道有变,其节乃见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④⑤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栽种花草树木都是为了修身养性,从中汲取精神养料,而不是只为了玩乐。同样,其他许多器物也都能反映人的精神追求。
B.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而会稽人黄中立能以“尚节之亭”明志,这是与刘基等人长期交往受到熏陶的结果。
C.节操对人来说是很难表现得恰到好处的。泰伯、子思能守大节,而季子、曾子却不能做到适宜,这是因为前者明白怎样做才合乎义,后者却是过于固执而处理不当。
D.这篇文章名为《尚节亭记》,但作者并没有详细记叙亭子的有关情况,而是以亭子周围的竹子为着眼点,写了自己所理解的节义,说明了将此亭命名为“尚节亭”的缘由。
【小题4】请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 (3分)
(2)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3分)
(3)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3分)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盈天地间,万物纤悉,含毫运思能曲尽其态者止一法耳一者何曰传神而已矣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此郭若虚深鄙众工,虽曰画而非画者,盖只能传其形,而不能传其神也。
(节选自郭熙《林泉高致•画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道山亭记

(北宋)曾巩

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粵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于两山之间,山相无间断,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絙,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陋多阻,岂虚也哉?

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其志壮哉!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相无间断 属:连接
B.数驿乃一得平地   累:连续、接连
C.非其土人,罕不也 踬:跌倒
D.非生而水事者     习:习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列于中国,始并闵中郡   愿诸君快战
B.其地于闽为最平广 夫夷
C.或侧径钩出之溪上   余仆碑
D.状若蚓结 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
(2)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
【小题4】根据选文第三段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赞赏程公修筑道山亭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寄欧阳舍人书

宋·曾巩

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巩再拜。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铭志之于世 著:显扬
B.警之道   劝:劝诫
C.非道德而能文章者  畜:积聚
D.而先生之 进:改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首,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行礼时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常用于书信、名帖中,表示致敬。义同“叩首”“稽首”。
B.先大父,去世的祖父,“先”指已故的,是称呼死者的敬辞。如去世的母亲称“先母”,去世的祖母称“先大母”。
C.公卿,原指三公九卿,后泛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公”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同时也是古代朝中最高官位的统称;“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如晋国六卿。
D.不宣,即不一一细说,旧时书信末尾常用此语,来表达未尽之意;除此之外,“不宣”还有“不显扬”“不公开说出”之意。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2)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
(3)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小题4】曾巩为什么认为先祖的墓碑铭定能“传世行后无疑也”?请简要作答。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示季子懋修

(明)张居正

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慕古,好己而自足。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归。

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咸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艺本不佳,于人何?然吾窃自幸曰:“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就矩矱也。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以汝为质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欲图进取岂不难哉!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又合当世之轨辙,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然亦仅得一第止耳,犹未能掉鞅文场,夺标艺院也。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不俯寻吾之所得,而复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

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所以贻则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家名德。固望汝等继志武,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己则乖谬,而徒诿之命耶,惑之甚矣!且如写字一节,吾呶呶谆谆者几年矣,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区区小艺,岂磨以岁乃能工耶?吾言止此矣,汝思之!

(选自《张文忠公全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己而自足 矜:夸耀
B.不得已黾勉从之 黾勉:尽力
C.艺本不佳,于人何    尤:错误
D.固望汝等继志武 绳:继承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遂至匍匐归 穷山之高
B.而俯首就矩矱也 臣具表闻,辞不就职
C.不俯寻吾之所得 今君亡赵走燕
D.吾言止此矣,汝思之  奔车朽索,可忽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张居正写给他季子张懋修的一封书信,信中他帮助儿子总结了科举考试失利的原因。
B.张居正认为儿子两次科考失利,不是才质不聪敏,而是与儿子好高骛远、涉猎太广有关。
C.张居正以自己科举的经验教训教育儿子,希望儿子脚踏实地,不要重蹈自己失败的覆辙。
D.张居正认为儿子自幼就自大自狂,仿效古人不成便自暴自弃,及时劝勉能成大器。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A.
固 闻 汝 终 日 闭 门 手 不 释 卷 乃 其 所 造 尔 尔 是 必 志 骛 于 高 远 而 力 疲 于 兼 涉 所 谓 之 楚 而 北 行 也 欲 图 进 取 岂 不 难 哉!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所以贻则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家名德。
(2)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