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论特奏名
苏轼
元祐三年二月二十九日,翰林学士朝奉郎知制诰苏轼同孙觉、孔文仲札子奏。
臣等伏见从来天下之患,无过官冗,人人能言其弊,而不能去其害。惟往年韩琦、富弼等,独能裁减任子及展年磨勘。发议之初士大夫相顾莫敢以身当之者以为必致谤议琦等不顾既立成法天下肃然无一人非之者何则私欲不可以胜公议故也。
流弊之极,至于今日,一官之阙,率四五人守之,争夺纷纭,廉耻道尽。中材小官,阙远食贫,到官之后,求取渔利,靡所不为,而民病矣
臣等自入贡院,四方免解举人投状称,今来是龙飞榜,乞为数奏法外推恩者,不可胜数。近准圣旨,下第举人各以举数特奏名,已约计四百五十人。今日又准尚书省札子取前来圣旨,则又添数百人。虽未知朝廷作何行遣,不当先事建言,但恐朝命已行,即论奏不及。
臣等伏见,恩榜得官之人,例皆垂老,别无进望,惟务黩货以为归计,贪冒不职,十人而九。今之议者不过谓即位之初,宜广恩泽。苟以悦此侥幸无厌数百人者,而不知吏部以有限之官,待无穷之吏;户部以有限之财,禄无用之人,而所至州县,举罹其害。伏乞断自圣意,明敕大臣,特奏名举人,只依近日圣旨指挥,仍诏殿试考官精加考校,量取一二十人,委有学问,词理优长者,即许出官,其余皆补文学、长史之类,不理选限,免使积弊之极,增重不已。臣等非不知言出怨生,既忝近臣,理难缄默。取进止
贴黄。臣觉见备员吏部,亲见其害,阙每一出,争者至一二十人,虽川、广、福建烟瘴之地,不问日月远近,惟欲争先注授。臣窃怪之,阴以访问。以为授官之后,即请雇钱,多者至五七十千:又既授远阙,许先借料钱,远者许借三月,又得四十余千。以贪婪无知之人,又以衰老,到官之后,望其持廉奉法,尽公治民,不可得也。
【注】①特奏名:又称“恩科”“恩榜”,以别于“正奏名”,宋代科举制度的一种特殊规定,考进士多次不中者,另造册上奏,经许可附试,特赐本科出身。②任子:因父兄的功绩,得保任投予官职。③免解:宋承五代后唐制,举人获准不经解试(荐名于朝廷的地方考试),直接参加礼部试。④龙飞榜:皇帝登基曰龙飞,因此即位后首科取士便称作“龙飞榜”。⑤取进止:古代奏疏末所用的套语,犹言听候旨意,以决行止。⑥备员:允数、凑数,谓居官有职无权或无所作为,本文中用作任职的自谦之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发议之初/士大夫相顾莫敢/以身当之者/以为必致/谤议琦等/不顾既立/成法天下肃然/无一人非之者/何则私欲不可/以胜公议故也
B.发议之/初士大夫相顾莫/敢以身当之者/以为必致谤议/琦等不顾/既立成法天下/肃然无一人非之者/何则/私欲不可以胜公议/故也
C.发议之/初士大夫相顾/莫敢以身当之者/以为必致/谤议琦等不顾/既立成法/天下肃然无一人/非之者何/则私欲不可以胜公议/故也
D.发议之初/士大夫相顾/莫敢以身当之者/以为必致谤议/琦等不顾/既立成法/天下肃然/无一人非之者/何则/私欲不可以胜公议故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制诰,掌管起草文告命令之意,后来被用作官职名,唐宋两朝时专掌内命。
B.磨勘,宋代设置审官院对官员考核勘察复验,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C.贡院,古代殿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的地方。
D.贴黄,宋代臣子给皇帝上奏札时,正文之后意有未尽,便摘取要点另书于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等人在给皇帝上的奏札中,开门见山地点明了官员冗滥一直是国家的大患,且时至今日,流弊仍旧不止。
B.皇帝即位之初,为广施恩泽而下旨特奏名,造成官员数量增多,加重财政负担,这也是苏轼等人进谏的原因。
C.在详细分析了冗官之患之后,苏轼又在无成功范例可资借鉴的情况下,提出了严加考较筛选等措施以供皇帝裁决。
D.苏轼明知会触及某些人的利益而给自身招致怨恨,却依然大胆建言,体现了他忠于职守、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材小官,阙远食贫,到官之后,求取渔利,靡所不为,而民病矣。
(2)例皆垂老,别无进望,惟务黩货以为归计,贪冒不职,十人而九。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8 09:03: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非加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B.而闻者(清楚)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少许,少量,少部分)D.而江河(横渡)
【小题2】下列句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
D.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同类题4

阅读下列两段文言,完成下题
劝学(节选)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相关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复挺者挺:直。
B.声非加疾也 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C.而闻者彰彰:清楚
D.假舆马者假:驾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取之蓝谪戍之众,非抗九国之师也
B.輮为轮斧斤时入山林
C.见者远授之书习其句读者
D.风雨兴三人行,必有我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B.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的观点。
C.“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自身内部的努力。
D.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徕宁果木记

昆仑踞西域之胜,世传为仙人出入之所,嘉树珍果,萃于其地。徕宁地近昆仑,得其馀气,多暖而少寒,以故果木之盛甲于天下。桃、杏、葡萄、梨、枣、苹婆、林檎、樱桃,俱极香美,无论矣。桑椹大可径寸,色白如玉,味甘如蜜。冰苹婆尤为异品,形如内地苹婆,而莹然无滓,表里照彻如水晶,味香烈而极甘,别城无此种。又有所谓瓯桲者,似山东木梨而大,香如木瓜,以蜜渍之,甘酸如山查而香过之,真异种也。

呜呼!以此珍果,如生于中土,移入神京,必能贡明堂,飨清庙,供上方之馔,擅华林之春。其次亦得为卿士大夫所共尝,文人学士所争赏。乃生于穷荒回纥之地,食之者不知其味,嗅之者不闻其香,甚且珍品与羊胛同烹,名园与马枥为伍,物之不得其地,至此已极,大不可痛惜乎哉!

或曰:“八埏之外,人蠢而物灵,山川清淑之气多钟于草木,以补人之不足。”是说也,余姑存而不论云。

(选自铁保《惟清斋全集·梅庵文钞》)

(注)①苹婆:苹果。 ②林檎:即沙果。俗称“花红”。 ③瓯桲:即“榅桲”,又名木李,味甘酸。 ④神京:京城。 ⑤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之所。 ⑥清庙:即太庙,帝王的宗庙。 ⑦华林:这里泛指帝王宫苑。 ⑧回纥:古代少教民族。唐以后散居新疆一带。 ⑨马枥:马棚。 ⑩八埏(yán):八方的边际。

【小题1】解释下列加框字:
(1)昆仑踞西域之胜( ) (2)萃于其地( )
(3)无论矣( ) (4)余姑存而不论云( )
【小题2】徕宁“果木之盛甲下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3】第一段举“桑椹”、“冰苹婆”与“瓯樟”为例,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4】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昆仑山高踞于西域中的胜地之上,世代相传是仙人出没的地方。
B.徕宁的桃、杏、葡萄、梨等八种水果,都很香美,就不用说了。
C.徕宁珍果生于穷荒回纥之地而未生于中土,那是不值得痛惜的。
D.对边地“人蠢而物灵”的说法,戏姑且放在一旁,不加评论吧。
【小题5】文中画线处以 ,表达出作者的  
【小题6】本文与龚自珍《病梅馆记》都运用了“借题发挥”的写法,但用意却不同。请对此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