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泳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善:善行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生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1)风雨兴焉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B.(1)锲而舍之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1)輮使之然也 (2)渺沧海之一粟
D.(1)用心躁也 (2)声之宏也类有能
【小题3】下列语句中,全都表明学习要积累、专心的一组是
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③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④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⑤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A.①②⑤B.①③⑤C.②③⑤D.③④⑥
【小题4】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30 02:33: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范增论 苏 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②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③。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别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注:①几:事物发生变化的细微征兆。②卿子冠军:即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羽杀之。③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后尊熊心为义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用陈平计,疏楚君王悄悄地
B.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渐渐
C.羽杀卿子冠军当……时候
D.而欲依羽以成功名,矣!浅陋,没有见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苏子曰:增去善矣/羽疑增必自是始矣
B.不此时明去就之分/而诸侯叛之也,弑义帝
C.不用其言杀其所立/增与羽比肩事义帝
D.当于是去耶?/于是余有叹焉
【小题3】下面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
A.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B.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C.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D.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小题4】下面各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周易》中的话为论据,暗示范增如果能见微知著的话,他早就该离项羽而去了。
B.文中引《诗经》中的话意在证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项羽的性格也是变化着的。
C.作者将范增的命运与义帝的存亡联系起来,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与此相关,而与陈平的离间并没有必然和根本的联系。
D.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从“增之去”这一点铺开,反复设想推测,多方推理证明,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l)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    
(2)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3)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遗王含书

王导

近承大将军困笃绵绵,或云已有不讳,悲怛之情,不能自胜。寻知钱凤大严,欲肆奸逆,朝士忿愤,莫不扼腕。去月二十三日,得征北告,刘遐、陶瞻、苏峻等深怀忧虑,不谋同辞。都邑大小及二宫宿卫咸惧有往年之掠,不复保其妻孥,是以圣主发赫斯之命,具如檄旨。近有嘉诏,崇兄八命,望兄奖群贤忠义之心,抑奸细不逞之计,当还武昌,尽力藩任。卒奉来告,乃承与犬羊俱下,虽当逼迫,犹以罔然。兄立身率素,见信明于门宗,年逾耳顺,位极人臣,仲玉、安期亦不足作佳少年,本来门户,良可惜也!

兄之此举,谓可得如大将军昔年之事乎?昔年佞臣乱朝,人怀不宁,如导之徒,心思外济。今则不然。大将军来屯于湖,渐失人心,君子危怖,百姓劳弊。将终之日,委重安期,安期断乳未几日,又乏时望,便可袭宰相之迹邪?自开辟以来,颇有宰相孺子者不?诸有耳者皆是将禅代意,非人臣之事也。先帝中兴,遗爱在人。圣主聪明,德洽朝野,思与贤哲弘济艰难。不北面而执臣节,乃私相树建,肆行威福,凡在人臣,谁不愤叹!此直钱凤不良之心闻于远近,自知无地,遂唱奸逆。至如邓伯山、周道和恒有好情,往来人士咸皆明之,方欲委任,与共戮力,非徒无虑而已也!

导门户小大受国厚恩,兄弟显宠,可谓隆矣。导虽不武,情在宁国。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但恨大将军桓文之勋不遂,而兄一旦为逆节之臣,负先人平素之志,既没之日,何颜见诸父于黄泉,谒先帝于地下邪?执省来告,为兄羞之,且悲且惭。愿速建大计,惟取钱凤一人,使天下获安,家国有福,故是竹素之事,非惟免祸而已。

夫福如反手,用之即是。导所统六军,石头万五千人,宫内后苑二万人,护军屯金城六千人,刘遐已至,征北昨已济江万五千人。以天子之威,文武毕力,岂可当乎!事犹可追,兄早思之。大兵一奋,导以为灼炟也。

(《晋书·王敦传》)

(注)晋代元帝、明帝之间,王敦任大将军,手握重兵,有篡夺之意,时与朝廷发生冲突。后王敦病重,其兄王含带兵攻打朝廷,时王导在朝任司徒,写信劝王含退兵,王含不应。王敦、王含是王导的堂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复保其妻孥    妻孥:妻子和儿女
B.德朝野 洽:遍及
C.与共戮力 戮力:并力
D.导虽不 武:武将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王敦已经病危,而朝廷也已经下诏任命王含为八命大臣,所以王含不该跟着钱凤等人行奸逆不道之事。
B.王导对王敦将宰相之位传给安期的做法很不认同,理由是安期不堪此任,且擅自传位不合臣子之道。
C.王导认为王含能很容易做到让天下获得安定、国家享有福祉,那就是捉拿钱凤一个人。
D.这封信言辞犀利,从各个方面说明王含发兵攻打朝廷不合道义;晓明利害,论述有据。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知钱凤大严,欲肆奸逆,朝士忿愤,莫不扼腕。
(2)昔年佞臣乱朝,人怀不宁,如导之徒,心思外济。
(3)以天子之威,文武毕力,岂可当乎!事犹可追,兄早思之。
【小题4】用自己的话概括王导劝王含退兵的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发愤:抒发悲愤
B.虽万被,岂有悔哉   戮:侮辱
C.仲尼而作《春秋》   厄:遭受困厄
D.是以极刑而无愠色   就:完成
【小题2】下列各句句式与“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相同的一项是
A.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B.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C.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图强的事例,意在自况。
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C.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者难成大事,唯有历经磨难、卓越非常之人才能发愤而有所成就。
D.司马迁认为文王等人的著述以及《诗经》,都是古代“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都是作者把苦苦思索得到的知识著述成文,留给来者去思辨验查。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2)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3)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