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题
太平州学记
宋张孝祥
学,古也。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恭也。当涂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而置之屋壁。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及冬,有边事,当涂兵之,上下震揺。侯下车,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饥者饱,坏者筑。赤白囊,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侯语教授沈瀛曰:“学如是!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旣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办。贤不可已也如是夫!”
客于是又有叹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万世无敝者也。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人而已耳!财用之不给,甲兵之不强,人才之不多,宁真不可为耶?《诗》曰:‘无竞维人。’谓予不信,请视新学。”
夏四月既望,厉阳张某记。
(注)①当涂,古县名,宋代称太平州,今属安徽。②王侯秬,王秬,时为太平州知州,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③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带袋。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坎儿置之屋壁坎:挖洞
B.当涂兵之冲:突袭,冲击
C.侯下车下车:读到任
D.力不耳瞻:足,狗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子之恭将有以为
B.及冬,有边事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C.颐指办吾尝跂望焉
D.贤不可已也如是夫夫晋,何厌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名为“学记”,却略于州学本身的具体描述,将重心置于有救民兴学之功的王秬,塑造了一位勤政崇学的地方官形象。
B.文中以“客”的口吻盛赞王秬贤于当涂历任长官,就是因为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故能事济而功成。
C.文末感叹,自古以来天下之治乱强弱皆系于人,成事与否关键也在于人,太平州得以重建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D.文章语言质朴流畅,叙事简而有法;后半部分的大段议论,宏阔高远,显示出宋代士大夫心忧天下、善议政事的特点。
【小题4】(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旣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
(2)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6-24 04:26: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小题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妪谓余曰览昔人兴感之由
B.大母余曰无乃尔是
C.吾家读书久不故夫智一官
D.瞻遗迹不如蜀鄙之僧哉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呱呱泣余扃牖
B.尝居此室西连中闺
C.娘指叩门扉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
D.儿成,则可待乎久,能以足音辨人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长号不自禁”的原因有对亲人的怀念,有对自己屡试不第的悲伤,有对有负于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感慨。
B.作者通过老妪之口来叙写母亲往事,从正面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寄托自己刻骨铭心的哀思。
C.项脊轩的庭院在叔伯分家后情况大变,作者寥寥数语便将兄弟之间毫无天伦之乐的尴尬景象勾画出来,蕴含了家道中落的浓浓悲伤。
D.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于细微处充满浓郁的人情美,妙趣天成,不着痕迹,以小见大。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甲文)
(选自苏洵 《六国论》)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乙文)
(选自贾谊《过秦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 判:决定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速:招致
C.李牧连之    却:退却
D.非及时之士也 向: 以前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暴秦欲无厌 杳不知其所
B.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举匏尊相属
C.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D.非抗九国之师也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甲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甲文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D.乙文认为诸侯六国的实力远胜于陈涉,而秦一统六国却败始于陈涉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小题5】用“/”给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故先王者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荷塘诗集序

(清)姚鼐

①古之善为诗者,不自命为诗人者也。其胸中所蓄,高矣,广矣,远矣;而偶发之于诗,则诗与之为高广且远焉,故曰善为诗也。曹子建、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韩退之、苏子瞻、黄鲁直之伦,忠义之气,高亮之杰,道德之养,经济天下之才,处而仪谓之一诗人口,此数君子岂所甘载?

②志在于为诗人而已,为之虽工,其诗则卑且小矣。余执此以衡古人之诗之高下,亦以论今天下之为诗者。使天下终无曹子建、陶渊明、李、杜、韩、苏、黄之徒则已,苟有之,告以吾说,其必不吾非也。

③适来江宁,识泾阳张君君以累世同居义门之子,负刚劲之气,兼治烦之才,虽为一令,廿余年屡经踬起,而志不可抑,今世奇士也。而耽于诗,该事道途之闲,不辍于咏。出其诗示余,余以为君之诗,君之为人也。取君诗与比之子建、渊明、李、杜、韩、苏、黄之美,则固有不逮者,而其清气逸韵,见胸中之高亮,而无世俗脂韦之概,则与古人近,而于今人远矣。

④夫诗之至善者,文与质备,道与艺合;心手之运,贯彻万物,而尽得乎人心之所欲出。若是者,千载中数人而已。其余不能无偏:或偏于文焉,或偏于质焉。就二者而择之,愚诚短与识,以为所尚者盖在此而不在彼:惟能知为人之重于诗者,其诗重矣。张君殆其伦欤!

(选自《惜抱轩集》)

注:①张君:张五典,字叙百,号荷塘,荷塘诗集的作者。②义门:仁义之门,封建社会特指以孝义著称,数代同堂而和睦相处的家庭。③治烦:治理政事。
【小题1】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最恰当的是( )
A.也B.耳C.矣D.乎
【小题2】第①段和第③段都提到了曹子建、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韩退之、苏子瞻、黄鲁直这些人,作用分别是什么?
【小题3】概述本文的主要观点,并对此观点作评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题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朝菌不知晦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B.穷之北 发:毛,文中指草木。
C.云气,负青天 绝:阻挡
D:彼且奚也    适:到……去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虽免行,犹有所待者也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
B.而彼且奚适此小大之辩
C.少,月出于东山之上且置土石
D.夫列子御风行吾尝终日思矣
【小题3】下列句子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奚以知其然也
A.《齐谐》者,志怪者也。B.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小题4】下列对第一段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菌,朝生暮死之菌;蟪蛄,即寒蝉;此二者是“小年”之物。而冥灵、大椿都是长寿之木。
B.彭祖不过活了八百岁,他的寿命与冥灵、大椿比起来不也很短吗?而世间众人每每与他相比,不也太可悲吗?
C.文段中“汤之问棘”一段话看似与课文中第一段的内容重复,其实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并与文章开头部分形成呼应和应证。
D.这一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给人一种既夸张又鲜明的印象,目的是论证“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一观点。
【小题5】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⑴奚以知其然也。
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