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钱注杜诗》序

季振宜

丙午冬,予渡江访虞山剑门诸胜,得识遵王。遵王,钱牧斋先生老孙子也。入其门庭,见几 阁壁架间,缥缃粲然。茶碗酒盏,无非墨香。知其为人,读书而外,顾无足好者。

一日指《杜诗》数帙,泣谓予曰:“此我牧翁笺注《杜诗》也。年四五十即随笔记录,极年八十书始成。得疾着床,我朝夕守之。中少间,辄转喉作声曰:‘《杜诗》某章某句尚有疑义。’口占析之以属我。我执笔登焉。成书而后,又千百条。临属纩,目张,老泪犹湿。我抚而拭之曰:‘而之志有未终焉者乎?而在而手,而亡我手,我力之不足,而或有人焉。足谋之而何恨?’而然后瞑目受含。”

牧翁阅世者,于今三年。予读其书,部居州次,都非人间读本。而笔阵纵横,甲乙牵连,目眯志荒,不可辨别。遵王袞袞诵之,若数一二。以是牧斋先生所读书遵王实能读之凡笺注中未及记录特标之曰具出某书某书往往非人间所有又独遵王有之。遵王弃日留夜,必探其窟穴,擒而出之,以补笺注之所未具。装合辐辏,眉目井然,譬彼船钉秤星,移换不得,而后牧斋 先生之书成,后杜诗之精神愈出。人但知其能一弓,而不知其成之者三年;人但知其能三赋,而不知其成之者十年。后生轻薄,喜谤先辈,偶得一隅,敢奋笔涂抹改竄,参臆逞私,号召于人曰:“我注《杜诗》矣。”是犹未能坐而学揖让,未能立而学步趋,岂饮狂药中风者之谓,亦不读书而已矣。

嗟乎!牧斋先生仕宦爭五十年,生平精力购古书百万卷,作楼登而藏之,名曰“绛云”。一旦弗戒于火,皆为祝融取去,而《杜诗笺注》巍然独存于焦头烂额之余。杜曲浣花,拂水红豆。千载而遥,精气相感。默相呵护,有如是乎?

丁未夏,予延遵王渡江,商量雕刻,日长志苦,遵王又总乾数月,而后托人以传焉。遵王真不负牧翁幽冥之中者哉!

(选自《钱注杜诗》,有删节)

(注)①缥缃:书卷。②属纩:古仪,用新绵(纩)置于临死者鼻前,察其是否断气。属,放置。③受含:安心地去世。含:古代放在死人口里的珠玉等物品。④部居:谓以类相聚,按类归部。⑤中风:发疯。风,通“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口析之以属我 占:口述。
B.号召于人曰     号召:召唤。
C.牧斋先生仕宦五十年   垂:将近。
D.而后托人以传焉 梓:印刷用的木板。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我执笔登     积土成山,风雨兴
B.都非人间读本 不者,若属皆且为
C.后杜诗之精神愈出 起视四境,秦兵又至矣
D.敢奋笔涂抹改竄 今君亡赵走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牧斋引用多种世所罕见的古籍,笺注《杜诗》几十年,书成之后又反复修改,足见其专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钱注杜诗》的独特价值。
B.钱牧斋死后,遵王为了实现其临终遗愿,开始夜以继日地进行《钱注杜诗》的修订工作,既弥补了原书不足,又彰显了杜甫诗歌的精神。
C.一场大火烧毁了钱牧斋竭尽精力购置的百万卷藏书,唯独《钱注杜诗》巍然独存,作者感慨道,那必定是杜甫精魂在暗中默默呵护的结果。
D.本文叙议相间,语言骈散结合,颇见功力,尤其是牧斋临终前的语言、神态描写,生动传神,将其对杜诗的珍爱刻画得人木三分,令人印象深刻。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以是牧斋先生所读书遵王实能读之凡笺注中未及记录特标之曰具出某书某书往往非人间所有又独遵王有之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而之志有未终焉者乎?而在而手,而亡我手,我力之不足,而或有人焉。
(2)是犹未能坐而学揖让,未能立而学步趋,岂饮狂药'中风者之谓,亦不读书而已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1 11:01: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西湖七月半

张 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器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器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争犒门军酒钱,轿夫燎,列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怀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选自《陶庵梦忆》)

(阅读指要)
本文以富有个性化的笔触,记述了七月十五日游览西湖的情景,惟妙惟肖地勾勒了各种游人的神情意态。文章语言简练,描写生动,讽刺辛辣;文末写作者及其韵友,更是绘声绘色,文情并茂。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冠盛筵(________)   (2)茶铛煮(________)
(3)轿夫燎(________)    (4)列岸上(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五类看之     ②穷予生之光阴疗梅也哉
B.①看月而人不见看月之态 ②日月忽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C.①一一簇拥去   ②佣者笑应曰
D.①笑啼杂 ②小大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娃闺秀”、“童娈”、“名妓闲僧”、“好友佳人”、“韵友”皆是作者眼中的“七月半之人”。
B.五种人,涵盖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不同类别,游湖的繁华,其实也是社会的繁华,更是作者醉心于繁华的现实生活的写照
C.西湖七月半自有其迷人之处,俗人眼中似无可看,而在雅人的眼中,则处处是诗。作者的审美情趣自然是高雅脱俗的,但也不免传统文人孤高自赏的毛病。
D.本文是一篇绝妙的游记散文。文字简洁,描写生动,构思新奇。最后一段从前面的第三人称的叙述转为第一人称的叙述。开头奇警峭拔,结尾韵味悠长,艺术技巧委实高明。
【小题4】用“/”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断句。
此 时 月 如 镜 新 磨 山 复 整 汝 湖 复 颒 面 向 之 浅 斟 低 唱 者 出 匿 影树 下 者 亦 出 吾 辈 往 通 声 气 拉 与 同 坐。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2)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没有。
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超出。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一般人。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阿谀奉承。
【小题2】下列句子中,不属于论证从师必要性的一项是  ( )
A.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中心论题,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
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紧扣“解惑”二字,以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性,从正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D.将“从师而问”的“古之圣人”与“耻学于师”的“今之众人”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与愚分野的关键所在。